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创新发展研究

2018-02-10修婷婷唐欣欣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跨文化口语交际

◆修婷婷 唐欣欣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应该被大多数国民掌握。我国的大学虽然有英语专业,但对其他专业学生英语方面的教育仍不充足,大学学生不能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一种常用语言,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学生掌握英语,运用英语,特别是全球要求各个国家人群可以跨文化交际的当代社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对大学的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改进,让其可以进一步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分析当代社会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将二者结合,提出一些创新建议,希望可以给人参考。

一、跨文化交际介绍

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指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说是中国人与其他国家人员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员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让其他国家的人民采用公平的态度看待与本身不同的文化,更好的帮助人员客观的把握文化交流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力度,可以帮助减少其他国家人员更换居住地点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为各国的合作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当代社会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人群交流的技巧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表达自己。

二、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模式

大多数大学英语课都是为学生讲述一些英语正确使用的语法,讲解学生发放课本上的课文内容,背诵里面包含的短语、单词等,课后作业大多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课本上题目等,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使用的基础。但这类英语课虽然可以对学生的表达、写作等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不能了解英语包含的文化内容。只有可以灵活运用英语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

(二)口语教学不足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老师在上课时间为学生播放录音,让学生了解一些单词的读音,但这样的方法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这类英语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使用口语,在指导下改进错误的口语,让学生形成汉语式英语。老师应注重学生对英语口语的使用,注意学生英语口语语法及表达方式是否有误,让学生明白汉语与英语之间文化的差异。因此加大对口语的注重度,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英语知识教学与听说不能准确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通常会添加一些对课本的知识点讲解,而讲解知识点的同时为学生分析一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但一点的分析不能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与西方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西方国家的人员通常是按照他们的语言习惯以及国家的文化背景来讲述的,特定的场景下,西方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仅仅是一点点知识的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形成帮助。

三、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建议

(一)分析讲述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现今社会中仍存在一些人对跨文化交际不了解,而在他们之中,大学生占有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包含对学生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跨文化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在现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借助影视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大学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影音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影视作品中,都是以西方国家人群的实际生活出发,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观看一些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发现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习惯,语言习惯等,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跨文化交际的交流技巧。

(三)分组进行口语练习

大学的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给定每组学生一个特定的属于西方文化的场景,让学生按照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在小组间进行一些情景化重现,让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使用英语,在学生锻炼口语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四、总结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的人民都会选择来中国游玩或者定居,而在外国人初到我国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麻烦,对于中国人也同样。因此,跨文化交际在目前的发展是必要的,青年人可以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适应不同文化,尤其应注重对英语方面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包含的内容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应该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可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协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酒中的口语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口语对对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