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减少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2018-02-10雍永霞向丹丹王文春
袁 丽,薛 雪,董 燕,张 琴,曾 利,王 岚,雍永霞,陶 杰,谢 琴,穆 億,杨 娅,石 雪,向丹丹,王文春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车祸等致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多,颅脑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研究统计,脑外伤的年发病率为55.4/10万人口,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加以预防,DVT可发生于30%~40% 的颅脑损伤患者,50%-60%的DVT患者会出现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PE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颅脑损伤后DVT的预防, 将有利于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及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具有深远的意义。对长期卧床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对减少肢体功能残疾、预防下肢DVT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康复科2016年0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长期卧床颅脑损伤患者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1-83岁,平均49.6±5.2岁,均无静脉血栓病史。随机平均分为以下两组:传统护理组和强化护理组各32例,经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损伤严重程度分布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干预方法 传统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以下人群均属于下肢 产生DVT的高危人群,需给予密切观察:A、年龄40岁以上的长期卧床患者;B、肢体瘫痪或病情需要的长期卧床患者;C、高龄同时伴糖尿病、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长期卧床患者。②做好高危人群宣教。③一般护理。强化护理组:常规护理措施以及进行患者健康宣教同传统护理组,同时加用如下护理措施:①循序减压弹力袜 (GECS):如果长期卧床患者没有GECS使用禁忌证,选用适宜的长统GECS(膝上型, 达到大腿根部),每日检查下肢与袜子周长的契合程度,确保未产生折叠,同时保证脱掉GECS时间不超过30分钟/日。②间隙性下肢气囊(IPC)气压治疗。给予搏动性的充气(每分钟予35~ 45mmHg压力持续10秒)挤压大腿及小腿的肌肉, 如果治疗后患者没有GECS使用禁忌证则选择GECS代替此疗法。③帮助、监督卧床患者按时翻身,引导并激励患者依照下列步骤进行下肢训练:术后6小时即开始进行跖屈和背屈交替活动,隔日即应进行踝关节的主动旋转活动,同时协助其进行起自跟腱,自下而上地行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挤压运动,让其顺着静脉血流方向产生压力梯度,与此同时进行深呼吸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每天训练需达到3次以上。
1.3观察指标 自患者入院当天随访观察直至治疗结束后4周。判断是否有DVT产生的症状,选择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Network于2002年制定的静脉血栓防治指南作为诊断标准,同时定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确定DVT的产生与否。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7.0软件包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强化护理组DVT发生率3.1%,与传统护理组DVT发生率15.6%比较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护理组的32例患者中,1例 68岁男性患者出现下肢有症状性DVT,表现为下肢的肿胀以及疼痛, 彩色多普勒显示其为股静脉DVT形成,经心血管内外科会诊进行专科治疗后血栓消失。传统护理组32例患者中,有5例产生DVT,分别为:1例79岁的男性患者、2例 60~79岁男性患者以及1例 47岁女性患者,DVT发生率为15. 6%,均为下肢有症状性DVT;1例64岁女性患者产生无症状性DVT,确诊后第一时间行专科诊治,5例患者均没有产生肺栓塞。
3讨 论
3.1深静脉血栓轻者可使其产生残疾,进而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产生肺栓塞(PE)引起死亡,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及时有效的防治及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促使其康复。
3.2危险因素评估 颅脑损伤患者存在较多高危因素。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吸烟等病史,对存在以下DVT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应加强护理:高龄、长期卧床、肥胖、瘫痪、长期静脉输液等。
3.3强化护理教育 与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产生DVT的原因及预后,以便患者及家属能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关注饮食搭配,严禁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予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物;每日早起后即饮用500mL温水达到稀释血液,使血液粘稠度下降的作用;需要使大便维持通畅,谨防大力解大便时腹内压突然上升从而阻碍下肢静脉的回流:耐心与患者沟通早期活动带来的益处,鼓励患者早期进行适当的运动;对昏迷及偏瘫患者,指导家属予以被动关节活动,以预防和降低DVT的发生。
3.4加强双侧肢体的观察 每班护士应仔细检测患肢的肤色、温度、肿胀程度、感觉及患肢脉搏的改变,并与另一侧肢体比较,以早发现、早治疗。
3.5加强静脉导管置管护理 加强深静脉导管换药,规范化的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产生;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2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建议尽早拔出,一般不超过以30d。每天输液后必须使用6-8mL的50u/mL肝素溶液进行封管,切记边注射边退针,以使导管全程都分布有抗凝剂,并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尽可能减少股静脉穿刺,特别是瘫痪肢体以及左下肢。输液导管堵塞不畅时,应使用抗凝剂抽吸直至有血块吸出,再注入抗凝剂,此时不能用力加压冲洗导管,以预防出现血块栓塞。
3.6物理预防 弹力袜、气压治疗仪可直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中频脉冲、关节松动训练均可使肌肉舒缩间接促进静脉血压回流,改变血液淤滞情况,减少深静脉血栓产生[2-5]。
3.7发生DVT的护理 只要患者产生DVT即应嘱咐患者卧床休息,患侧肢体抬高30°并制动;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严禁按摩患肢,减少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