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8-02-10曹立志李德才
安 勇,李 斌,骆 颖,曹立志,李德才
(东北林业大学 a.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b.国际交流学院; c.土木工程学院;d.教务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1]。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一带一路”倡议愿景与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支撑和保障。当前,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诸如,人才培养的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提高等。面对需求与挑战,高等学校应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剖析问题,研究对策,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彰显特色,抓住关键,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
一、促进人才培养理念转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我国很多高校与个别的教育管理部门并未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锦上添花”的层面[2]。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集中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的人才,服务面向与定位主要集中于区域或行业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拓展教学改革视野,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新形势、新经济下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东北林业大学作为具有行业特色背景的多科性大学,积极适应内涵式发展需要,转变理念,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为着力点,精心设计各项改革任务及应对举措,科学推进教学综合改革,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保障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二、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建设,需要高校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审视。众所周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高校要落实“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关键问题,就需要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指标。虽然每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长、工作量大,但这并不影响高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决心,因为每个高校深知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东北林业大学先后修订了2014版和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但确立了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改革了大学英语的修读模式;大力压缩毕业总学分,从原来的180学分减至现在的150学分;强化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从3个模块、106门增至现在的8个模块、248门的课程;全面贯彻OBE 理念,坚持个性化培养,制定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灵活、更开放,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本科教育的国际化
当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国际化人才必将作为“主角”推进各项任务的实施开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持续提升,广阔的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去。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3]。东北林业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制定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实施意见,支持学生赴国外参加竞赛等交流活动,本科教育国际化得到新突破。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密切合作,实施“2+2”本科双学位项目,推进两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同时成立远东经济战略研究中心,进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世界百强大学-西澳大学展开全方位合作,实现学分互认,并授予双学位,完成了第一届东林-西澳大学联合培养班级的招生培养工作,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突出优势特色培养项目
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地处边远地区的行业院校,在没有汉语专业及师资力量不具备开展语言教学优势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的留学生教育发展道路。目前,东北林业大学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包括来自18个“一带一路”国家的200名留学生。学校依托传统林学优势和林业工程的特色,设了森林经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7个博士全英文授课专业和林学、环境科学、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等10个硕士全英文授课专业。学校依托帽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凉水国际级自然保护区两个教学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积极打造来华留学特色和品牌项目,着力培养“未来优秀的国际林业人才”,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加强国际在线课程建设
在现代信息时代,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和应用都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事物被重新定义,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将迎来新的变革。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习方式等在未来的教育中将发生重大改变[4]。而迅猛发展的大规模在线课程,能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在线共享,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接轨的一种便捷途径,这给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东北林业大学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开展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国际课程建设力度,学校不断加强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在原有野生动物保护类、经济管理类、森林资源与培育、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物流管理类、机械电子类6个英语授课模块的基础上,新增全英文授课课程近100门,现已建有127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学校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打造了“学习中心”网络课程平台,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战略,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要不竭余力地发挥作用,坚守育人使命,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创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系统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6(013).
[2] 成雪岩.“一带一路”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27):9-11.
[3] 张占斌,董青,卢晓玲.从讲好中国故事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J].文化软实力, 2016(4):53-56.
[4] 智见.未来教育怎么变?华师大校长杨宗凯谈教育三大改变[EB/OL]. (2016-12-13). http://www.sohu.com/a/121361563_484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