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2018-02-10赵立恒
赵立恒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现代教育技术系,吉林市 132013)
互联网时代,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式的环境中,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进一步的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同时,信息的多元化也使得社会的多种矛盾以不同形式出现,现在人们通过网络上的微博、朋友圈、QQ和论坛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点,对于某一事件有着正面的和负面的各类信息。但由于人们以前对于单一媒体的依赖,就会难免的形成偏听偏信的惯性思维,比如豪车被剐蹭了,就会认为是碰瓷;青年人扶老人过马路,就会认为极有可能会被讹诈。这种错误解读是由于信息途径单一所造成的。如何避免这类错误,就需要我们要多渠道,多角度的去获取信息,不盲从发表个人观点。这就对我们现代人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即信息素养的养成。
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的生理因素
在本文中高校大学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但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考虑这类人群的特殊性。首先要从他们的生理来观察,现在在高校校园内的学生大多数还处于青春期的发育时期的末期。我们须要把青春期学生心理考虑进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教授瑞贝克·赛克斯做过一个研究,他认为人大脑的最大部分是用来处理人的社会关系的,因为人是世界上社会关系最复杂的动物,三四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点,在这之前人的大脑皮层感知额叶这部分感知别人能力没有形成,还不会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在四岁以后,人就会获得一种感知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能力,人的社会化能力从此开始展现,开始参与各种的社会活动。在青春期时大脑这种能力会有所欠缺,由于荷尔蒙分泌的原因,人一激动容易受情绪左右自己的行为,由此丧失了一部分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所以这个时期当对方的脸色变化时,由于这部分能力的缺失会导致人在感知对方心理能力上出现错误,忽视对方情绪的激烈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人总会发生冲突,会叛逆的原因。所以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被带有情绪煽动性文字信息所蛊惑,容易形成一些过激的行为,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育期间一定要将这部分因素考虑进去。
2、人的自然进化因素
除了身体生理上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总是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这一点是和人的自身进化分不开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弱小和天敌的不断出现,所以造成了人类对危险的过大看重和对负面信息的过度夸大,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在满是危险的艰苦环境中得以存活,只有估计到最坏的结果才可以做出最有效的应对机制。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但人类的这种天然本性并没有改变。所以当网络出现了一条负面信息时,对于它的关注和点击量往往会很大,其实该负面信息在现实社会中影响度并不是很大,但在网络上它会不断的放大,这造成人们对最客观的真实性的认识出现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河南郑州的“钓鱼执法”和南京“扶老太太过马路”事件造成全国性的信任危机。所以对于负面信息的报道要尽量客观,对于信息获取的渠道要尽量多样,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观点,要学会多方面的观察事物。社会上有句话叫“扬小善、隐小恶”,只有在不断的发现正能量的时候,社会才会进步。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路径
本文将从心理学理论和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两个方面来论述主题,主要以“群体智能”和模式构建两个观点来展开。
1、利用“群体智能”学会独立思考
群体智能这个概念来自于自然界中对于昆虫群体的观察,群居性生物通过协作表现的宏观智能行为特征被称之为群体智能。当观察一个个体行为时,很难能够认定它存在着什么智能,当观察一个群体的行为时,它却让人们震撼的感觉到它们高超的智慧。自然界中的蚁群和鱼群都在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入了解和观察它们,从而想寻找到可以提高我们智力的道路和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美国有个著名的学者詹姆斯·索诺维尔基,他对于人类的群体智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百万大决定》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在英国有一个屠宰场,每年这个屠宰场都会当地的每一个节日时屠宰一头牛,这头牛并有经过具体的测量过体重,举办方要求参与的人去猜这头牛在屠宰后它的肉有多重,每一个人将自己所猜测的重量写在纸条上并投入箱中,屠宰过后屠宰场将会翻阅这些纸条,从中找到与实际答案最接近的那个人,这个人就会有幸获得一块牛肉作为奖励。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所猜测的重量都不一样,即使有过多年屠宰经验的人所猜到的答案也并非非常符合实际测出的重量。但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举办方将参与的所有人所猜测的值进行平均计算,却发现所得到的平均值是最符合实际答案的。所以书中特别突出体现了群体智能的重要性最聪明的群体应该是由那些彼此能够保持独立,并持有各种各样观点的人组成的。所以群体的每一个个性都不具备某种特性,但当它们以某种形式聚集以后,体现出了某种智能,这就形成了涌现,涌现是群体智能的一个重要现象。涌现在人类世界中也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例如选举、问卷调查和产品的售后服务反馈等等。在此高校应当在此类涌现中获得一些经验,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以某种形式将他们聚集起来,相互交流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像以前那种管理模式,害怕学生传播某种言论或现象,所以禁止学生之间谈论这类话题,禁止学生参与所有集会,禁止学生发表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一切言论。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社会网络自身发展的,更不符合群体智能的体现。
2、形成模式构建能力
由于社交网络的多元化,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杂乱无章的,里面充斥着各种矛盾、各种观点。这需要我们能够从中摘取出我们需要的内容。但由于摘取的内容是来自多方面和多渠道的,这就需要我们养成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多线程和多角度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来感知事物,在脑中构建出事物的外形和特征。大脑的构建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同理我们也需要这种能力来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提炼出的矛盾和观点来客观的还原事物的本身,这就是模式构建能力。由于在互联网上,信息渠道的多元性,美国的著名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担忧道现在的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书中指出以前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其实他的这种担忧是错误的,人类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不同观点去观察一个事物,总是怕不能够全面的认识事物的本身。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进化,但这与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内容相违背,先人们总是教导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这是由于以前信息比较匮乏,交流比较闭塞的年代,但现在不同了,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式的时代,对于所获得的信息是海量的,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在我们的大脑中去模式构建、还原和认识事物。在高校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模式构建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条件就是对信息模式获取的开放。学生通过在学校中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再由学校有意识的引导,帮助形成模式构建能力。
三、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要培养一个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满足每个个体都要保证相对独立,会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形成模式构建能力,学会多方面、多渠道获取信息去认知事物本体。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如果将每个学生比喻成人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元,那么信息素养的培育和模式构建能力的形成就是模拟大脑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这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就必然依托于社会网络。我们将人的社会行为延伸到社会网络中,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社会网络也同样提供给我们解决它们的方法。
[1](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百万大决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