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看待农业大数据

2018-02-10浙江省温州市农办农业局325000张亨利

新农村(浙江)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信息

浙江省温州市农办(农业局) (325000) 张亨利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农业大数据的问题见仁见智。那么,农业大数据真的重要吗?

从农产品产销的全过程看,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才有好收益,因此,市场信息非常重要,生产者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事例比比皆是。对营销者而言,做这门生意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以卖水果为例,现在社区水果店不少,都从水果批发市场进货,东西差不多,缺乏竞争力;想直接从产地进一些新鲜的有特色的东西,因一家店的规模小,生产者不一定愿意做;即使有了优质农产品,因质量保证信息不全,优质也不一定优价。对消费者来说,到社区水果店买水果,店里品种虽多,选择的余地也大,但不知道哪家品种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优。很多好东西不是没人买,而是买的人不了解。

所以,农业大数据不仅直接关乎生活品质,关乎农产品营销,更关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农业大数据,怎样才能建起来

用户量的多少是检验大数据能不能形成的关键。如阿里巴巴、摩拜单车、嘀嘀打车等,都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用户的培育是要花钱的,俗称“烧钱”。那么,农业要建立大数据,烧得起这个钱吗?

答案是能。根本原因是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特点以及行政推动力。只要针对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后续链条(包括销售)延伸开展数据搜集,农业的大数据就可以形成。

目前,农产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农业就要围绕消费数据做文章。要像网约车平台起步时对私家车主那样,“加入我的平台,打车费归你,平台还补贴你”,私家车主就进来了。我们也要对农民说,“加入我的平台吧,你的东西我帮你卖,该赚的钱全给你,运费、开店的钱我帮你出”。

问题是,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品控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比网约车要复杂得多。

正因为难,所以目前农产品电商多数是亏损的,但再难也要破题,怎么破?

第一招,迎合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尽管农产品总体已是买方市场,但优质安全的本地农产品绝对是卖方市场,既然是卖方市场就有吸引力。浙江省温州各县(市、区)有知名度的农产品,除商品化程度高、销量特别大的鸭舌、熏鸡等产品外,多数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在本县(市、区),如果把这些产品卖到温州城区来,应该有市场。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住,让他们养成到专卖店购买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习惯。相对固定的消费端和供应端建起来了,第一批的大数据就产生了。这些数据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

第二招,把农药、化肥管控起来。随着农药管理新条例的出台,一个县培育二三个成规模的农药经销商成为可能,这将让农药销售以及使用的数据搜集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利,这部分数据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可以与第一批数据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农户都要用到农药和化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再加上种子经营、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就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前端信息全面反映出来。

第三招,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请一家公司,到田头去搜集数据。人人都是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消费需求去找农产品供应端。

2.农业大数据,政府要做什么

建立农业大数据,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当大部分农产品有标识标牌、二维码,有认证,甚至印有农场主头像,市民才会乐意选择成为你的会员,进而成为你获取消费信息、提供服务和赚钱养家的源泉。但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没有这些信息。

要让农产品贴上标签,完善这些信息,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农民知道,贴标签有什么好处。换言之,要让优质者优价。

第一步,把好的农产品卖到城里来。政府部门要把控好农产品的质量及其安全。

第二步,提升组织化水平,扩大品种范围。农民的生产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部门不仅是制定规则,还要化大力气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教他们把标签贴上去,告诉他们,贴上这个标签、用了这个牌子,就必须遵从规则。

第三步,要加强监管和执法检查,凡违犯规则的就要受到处罚甚至坐牢。

3.农业大数据,可选择的路径

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所谓“动能”,笔者的理解是有能量把物件事情推动起来往前走。许多数据是静态的,眼下更需要做的是掌握手里的有用资源。

数据的搜索、分析、运用需要大量成本。以农机为例,不仅要搜集统计当地有多少台拖拉机(可以评估机插、机收能力),每台拖拉机的型号(因为大型和小型拖拉机的作用能力是不一样的)等有用数据。更要弄清有多少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多少台机器,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包括外来农机服务和有富余机械作业能力的家庭农场)等信息。

总体看,建立农业大数据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是来自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大宗采购)。

二是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购销以及使用的信息和数据。

三是关于新动能的信息和数据。新动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老的产能加上了新的元素和推力,形成新动能;另一种是新业态新科技带来的新动能。具体而言,可以把数据搜集的范围和内容作如下处理。

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从行政管理途径下发统计表,直接转化为管理数据。

第二,农家乐、民宿。分三个层次和类型,一般统计也从行政管理渠道走。对地理分布、交通、规模和联络方式及基于此上的应用等信息,做常规搜集。而从消费端考虑,菜品、价格、特色、游乐设施,休闲空间、民宿风景、服务层次等是必须有的数据。在形成综合旅游、消费能力区域内的农家乐(民宿)和与其形成产业联盟的农场、休闲农庄等,就要做详尽的数据搜集,以满足市民的个性需求,并以特色吸引市民。

第三,美丽乡村。一般统计通过行政管理途径完成。要做详尽数据搜集的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村落、美丽乡村精品线,必须经过严格筛选。

第四,畜牧业。监管数据要体现两个“友好”,即对社会友好,产品是安全放心的;对环境友好,是符合环保要求的。详尽的数据搜集,可先期在示范场中开展。

第五,茶果业。一般统计可通过行政管理途径完成,对成规模、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茶企和农庄,要做到详尽的数据搜集。一方面是要掌握市场供给能力,为市民需求打通直销渠道;另一方面也是扶持优秀农业企业发展,引导散户关注质量品牌、走向联合发展之路的需要。

以此类推。

四是对于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如物联网、传感器,能产生海量而又便于处理和运用的数据。这方面,农业刚刚起步,但市场巨大,前景广阔,发展难以预期。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在未来3~5年内,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将会有一个快速甚至爆发式的应用阶段。第二,物联网和传感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除广为人知的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控制外,还可以延伸到前端资源环节的要素板块,如空气、水、土壤等。最有意思的是,市民可以自行寻找心仪农产品的生产场所,雇佣职业农民自行组织生产,这是农业所独有的。

总而言之,农业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多种路径可走,关键是要摒弃三个观点和做法:一是数据无用的观点。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去看待、接受、应用新兴事物。二是数据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自顾自的做法。三是贪大求全的做法。要抓重点抓关键,数据的关键是运用,亦即“数据必须是活的”。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信息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订阅信息
农产品争奇斗艳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