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护理
2018-02-10涂伟萍何映红陈巧娜
涂伟萍,何映红,陈巧娜
(广东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韶关 512122)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ICU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现将本科室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8年5月治疗的ICU危重患者,253例接受深静脉置管,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年龄(57.5±10.0)岁,置管最短时间为5天,最长时间为60天,平均置管时间为(32.5±8.0)天。
1.2 方法 置管前,对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管弹性、局部皮肤等进行全面了解,坚持无菌操作原则。置管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停止操作,用心安慰清醒患者,待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穿刺。导管置入后,对患者置管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使用75%酒精或1%碘伏进行消毒,敷料一旦被污染或潮湿,应迅速更换。治疗完成后,使用肝素稀释液正压脉冲式进行有效封管。
2 结果
253 例患者中250例置管成功,其中6例产生并发症,其中穿刺点感染3例,导管滑脱2例,导管堵塞1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
3 并发症及护理
3.1 穿刺点感染 穿刺点感染是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穿刺点感染,为了能够有效预防这一并发症,护理人员无菌操作尤为重要。对于置管处保持清洁干燥,每周至少消毒和更换3M透明贴膜2次,有污染的及时更换贴膜。针对有渗血或渗液的立即更换贴膜,并积极寻找渗血原因。另外,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观察,对于已经实现治疗目的或不需要再留置导管的患者尽早拔除导管,减少感染几率。针对存在感染迹象或迹象不明确的患者,及时暂停使用,了解患者病情后另外选择部位进行置管,并对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进行有效确认,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3.2 导管滑脱 本研究中,导管滑脱2例。导管滑脱的原因有穿刺部位固定不稳、活动翻身、病人意识不清牵拉或意外情况等因素造成。置管时我科均采用缝线将其固定在皮肤上,然后将纱布放置在导管末端,再使用3M透明贴膜予以有效固定。对于清醒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加强护患沟通,缓解其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意识不清者,予以适当的镇静和肢体约束,细致观察,勤于巡视。在翻身及相关护理操作时尽量不牵拉导管,有效固定导管[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每班严格检查导管固定及深度或外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每次输液前应使用注射器回抽见血,并观察置管周围情况,如敷料是否松落、固定是否有效,导管外露长度。
3.3 导管阻塞 本研究中1例导管堵塞,发生率仅次于导管滑脱。输液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时更换液体,避免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输液过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注意药物的浓度,用药后用生理盐水及肝素稀释液及时冲洗导管,防止发生导管堵塞和形成血栓,同时要注意切勿让血栓进入患者血管。输液完毕,采取有效的封管方法,封管前先使用10 mL-20 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用10 IU/mL-100 IU/mL浓度的肝素稀释液5 mL-10 mL正压脉冲式封管。推注过程中,应边把针头往外退出边推注液体,直至把针头拔出肝素帽。另外,采取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勤于巡视,对导管不畅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得当。置管被堵塞时,护理人员应采用注射器回抽血凝块,不得强行推注,应避免将血栓推入到血管中。如果已经出现堵塞,应将其拔除,并重新置管。
3.4 下肢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包括:封管方法错误、患者的体质因素即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管与患者发生排斥,再加上机械性刺激后引发局部的炎症,形成血栓[3]。本研究中,我科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人员严格掌握封管技术,加强巡视。如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停止输液,并接受血管超声检查,确定血栓的具体位置,并协助患者将下肢稍微抬高,禁止按摩患肢,以免造成患者血栓脱落。根据病情,按医嘱予以溶栓或抗凝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预防深静脉置管并发症,以此来确保深静脉置管充分发挥检测、抢救、营养支持等作用,缓解和减少患者痛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基于此,临床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无菌操作及遵守护理操作规程,积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