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

2018-02-10付云超宋红霞于雪梅

职业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付云超,刘 璇,宋红霞,于雪梅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0)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略,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正处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阶段,新业态、新工种、新岗位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需把握产业发展脉搏,感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产业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产教融合模式,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未形成稳定的长效发展机制

当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大多停留在短期实习、员工招聘等较低层面的合作,院校和企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热”现象尤为明显。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制度还不清晰,企业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无法体现更大的直接价值利益,高职院校社会地位“尴尬”,所培养的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政府应着重解决产业与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脱节、错位的问题,建立“利益相关”的企业参与机制,提高企业参与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校企达成共生信念。

1.2 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定位之一,且“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应该达到一定水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中专升格而来,教师队伍教学任务量繁重等诸多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能够满足行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存在盲目的学历攀比现象,或是过分强调实用,忽视了理论知识体系与基本技能的支撑。高职院校应着重在协同育人、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强化教师科研与服务能力,侧重引进生产一线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解决职业教育和产业“两层皮”问题。

1.3 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明晰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对制约产教融合的内部问题认识也较为清晰,但是缺乏对产教融合整体改革的理性思考,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给予系统地梳理。高职院校应充分调研分析,紧抓产业诉求,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利益平衡机制,加强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2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1 以协同育人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以协同育人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指校企共同开展行业调研,引进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规范,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引入企业实训资源,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仿真实训室,引入企业优质人才,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构建校企合作沟通、学生成长、专兼职教师评价等有效机制,着重解决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打通职业教育改革最后一公里,以期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要依据产业需求及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灵活应对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要纳入企业价值链中,增加硬件设备投入,对专业教师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着重打造一支双师型、多功能的教师队伍,完善校内校企合作工作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学校空中乘务专业紧抓企业诉求,甄选责任心强的企业,开展双主体深度育人模式。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紧密契合航空产业发展需求,符合企业对招收人员的要求,双方重新定位空中乘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将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发展目标。共同出台了专业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制度,实施联合招生工作,增加企业面试环节。通过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如企业为学生配置航空模拟舱校内实训中心、企业资深教员、航飞基地等,增加学生发展成长过程中的软硬件建设。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互动对话,相互挂职,研讨交流,凝聚共识。校企以“工匠精神”为魂,培育学生航空人对技艺的钻研创新,对工作的主动高效,不断超越自身的价值的职业精神。

2.2 以生产项目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以生产项目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以校企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为依托,参照建设标准流程,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具体项目设计与实施,且将研发产品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师子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能力,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师资综合实力,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产品研发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项目经理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

“生产项目”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要以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为对象,以学校对口专业为切入点,保证教学项目的可行性、稳定性和连贯性,结合学校硬件设备、学生学习特点和师资条件,按照企业要求,精心组织,确保师生顺利完成生产项目。同时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熟练掌握产品的工艺流程和标准,企业派驻项目经理到校全程指导;将合格的学生分批派到不同的企业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独立生产的能力。课程设置要符合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企业产品可分解多个子项目进行组织实施,要兼顾生产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动漫制作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双方组建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面向区域信息技术服务,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成立了6个动漫制作技术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1名专任教师、1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10名学生组成,共同完成影视制作、广告片生产、主题娱乐、游戏开发、建筑可视化应用、工业仿真、农业智能、环幕投影、旅游等数字媒体项目制作,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双方共同开发数字媒体众包交易平台,通过平台共同承接项目,按公司股份制实现利益共享,形成“校企共建共管、责任风险共担、资源利益共享”的校企利益相关体和命运共同体。

2.3 以创新创业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以创新创业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以创业学院、孵化器或创新创业联盟为运行平台,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发系列实践项目、打造优质导师队伍为抓手,以学分互换制度、专业和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为保障,开展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质,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与企业发展期望相一致的人才。

“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要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职业担当”等创新创业时代精神,高质量开展通识课程和课程模块教学,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利用孵化器、创业学院等实践平台,推进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

学校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制(修)订学校、二级学院和专业的三级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融入其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托创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发起成立“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联盟”,探索行企校社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发挥“龙职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引领作用,完善孵化器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嵌入式创新创业专业方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式“创业精英班”,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基础引导、实践引入、专业引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56门,采取捆绑课程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 结语

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突破产教融合发展瓶颈,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省市级落地性激励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有效沟通的校企联盟合作平台,突出专职教师服务能力培养,平衡好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Z]. 2017-1-20.

[2]杨帆. 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刘媛媛,朴雪涛.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与研究[J]. 职教论坛,2015(22):70-74.

[4]谭海林,王继山.“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9):8-11.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