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门诊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有效性
2018-02-10陆艳
陆艳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183)
子宫内膜基底层在雌激素持续作用下出现的局灶性良性增生疾病被称为子宫内膜息肉,基本上由内膜腺体上皮及间质组织组成,以及一般不超过5 cm,常发于宫颈管或宫腔的任何位置[1]。经期不规律、经前经后阴道少量出血及经量突发性增加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现阶段常予以手术治疗,故本研究主要探讨门诊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予以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64)与对比组(n=63)。研究组年龄24岁-53岁,平均年龄(38.50±14.50)岁;对比组年龄21岁-55岁,平均年龄(38.79±14.68)岁;两组患者息肉直径均为1 cm-4 cm,平均直径(2.50±1.50)cm;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比组接受传统刮宫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采用窥阴器将阴道扩开,并对子宫腔内内膜息肉进行刮除,术后对其阴道出血情况予以严密观察。研究组接受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应用KLS martin ME 402(德国马丁公司生产)高频电刀,成像系统使用朗牌(德国WOLF公司生产)影像系统。膨宫介质应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宫腔压力:100 mmHg-110 mmHg。患者同对比组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将宫腔镜置入患者阴道以观察宫颈内息肉大小、数量等,注重息肉位置的观察,后续使用环形电极自息肉的远方套住息肉的根蒂后切割,电切的深度达根蒂下方2 mm-3 mm的浅肌层组织,保障以完全切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情况:研究组(n=64),术前子宫内膜厚度(6.74±1.72)mm、血红蛋白水平(101.35±10.65)g/L,术后子宫内膜厚度(4.12±1.02)mm、血红蛋白水平(126.75±10.77)g/L;对比组(n=63),术前子宫内膜厚度(6.70±1.73)mm、血红蛋白水平(101.56±10.68)g/L,术后子宫内膜厚度(4.34±1.13)mm、血红蛋白水平(112.94±10.06)g/L;经两组比较分析显示术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雌激素受体比例失调会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出现息肉,其发于宫颈管或宫腔的任何位置,且数量、大小、形态各异,形态具有多样性,取决于产生息肉的部位,体内甾体激素及息肉组织对它的反应。息肉常为单发,亦可多发,甚至聚满宫腔,大小不一,多数有蒂与子宫壁相连,但亦有基底宽而无蒂者。若发病后未予以及时治疗可诱发月经异常、流产、不孕不育等,严重时甚至可直接发生癌性病变,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不良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效果显著,其作为微创手术能够在诊断的同时切除病变组织,具备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手术视野好、成功率高等特点[2]。相比于传统刮宫术可有效减少子宫内部操作次数,进而减少对患者子宫内膜的损伤,促进机体康复,同步提升后续生活质量。此外,该手术方式可有效切除完整蒂部,从根本上避免疾病再复发。本研究中虽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但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优于对比组,表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安全性更高,可有效保障患者机体水平正常,预后良好。且可从侧面体现该手术方式具备良好的手术视野及手术操作条件。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相较于对比组实施传统刮宫术优势明显,且最终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宫腔镜电切术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子宫内容损伤,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