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藏品管理刍议

2018-02-10韩爱丽

关键词:库房藏品文物

韩爱丽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 兰州 730050)

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一项基础的业务工作,它涵盖了对藏品的保藏、管理、研究、修护和利用,其目的是为实现对藏品的合理收藏、研究利用,并使广大观众实现欣赏体验和接受教育。藏品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包括:藏品的接收、鉴选、登录、建账、编目、入库、保管、提用、核对、注销、统计等环节,整个管理系统全面完善又科学便捷,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1]70。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不应仅仅是对藏品本身的基础管理,还应该包括对与藏品有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信息数字化管理以及对负责藏品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管理。对藏品有效的管理是博物馆长效发展的根本,科学、高效的藏品管理有助于最大程度发挥藏品的潜在价值,更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对藏品管理的研究是伴随着对藏品管理的要求而逐步发展的。早在1905年,我国近代史上首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成立之时,张謇就藏品的搜集途径、搜集范围及藏品分类、保存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并开展了相关的藏品管理工作。自此,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已具雏形。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博物馆事业日渐壮大及藏品管理工作的细化、深入、规范化的发展,其研究范畴从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法制建设、藏品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藏品管理研究是个不断实践、探索、发展的过程,为促使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不断探求。

一、藏品管理法规制度的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的依循和准则。遵循现有的各类藏品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不断摸索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开展藏品管理工作。

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多半是在靠政策管理,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势必会影响博物馆更好的发展。依法保护文物藏品、管理文物事业是我国文物事业蒸蒸日上的原因所在,是国家在法律层面对文物事业的制度保障。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发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国家多年以来在文物保护和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综合性文物法规[1]588。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物博物馆界的第一部要法,也为之后的一系列文物藏品法律法规及相关行业规范的制定提供了依据[1]796。1978年1月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试行办法》是我国藏品保管的根本法,它是对藏品从入藏到登帐、编目、建档、保管、利用及注销都做了详细而原则性的规定[3]51。《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1986年)、《文物藏品定级标准》(1987年)[4]29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这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我国文博系统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根据这些法规的精神,又因地制宜地产生了各类地方性文物法规及详细的规章制度,如藏品保护制度、藏品出入库制度、藏品登记标准、藏品分类标准、鉴定办法、编目细则、藏品定名准则、藏品注销规定,还有一系列藏品入库、陈列、修复、复制、运输等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的藏品账册、藏品档案、账簿凭证的保管规定和信息数据管理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是在藏品管理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又几经修正而形成的,为整个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和藏品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业内专家认为应将博物馆立法的研究提上日程,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法》早日制定和实施[5]。但因相关条件及机遇不成熟,久未如愿。也有专家认为,在现有的基础上先制定属行政法规层面的《博物馆条例》,并在对此条例的执行中积累经验,以此为《博物馆法》的制定打下基础[6]。多年来,经国家文物局在内的多方努力之下,《博物馆条例》被列入国家研究立法的项目中,于2015年颁布并实施。就藏品管理而言,此条例从藏品的取得、安全保护、使用规范及博物馆终止后藏品的处置等几方面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做了规定,堪称本行业里程碑式的法规。但因其执行和使用中缺乏细化的实施办法,无法取代原有的《藏品管理办法》,使新旧法规出现衔接替代短板的问题。在《博物馆条例》时代,应从确立立法框架、完善现行法规和制定新的法规这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博物馆法》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构建和谐统一的博物馆法规体系[7]。身为藏品管理者应将《博物馆条例》在藏品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并将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做出整理,结合藏品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藏品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规范提出完善的建议,积极推进《博物馆法》出台,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事业稳健发展。

二、对藏品实物的管理

(一)藏品的基础管理

1.藏品征集。搜集丰富的藏品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博物馆根据自身的性质、结合馆藏实际,以多渠道的方式来开展的充实藏品的手段。它可以通过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和社会搜集等方式来实现,其中社会搜集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它又包括收购、捐赠、调拨、交换、移交等多种方式。

2.藏品的入藏。通过对符合需求的搜集品的接收、鉴选、登账和记录等将其转化为藏品,这也就是藏品的正式入藏。藏品管理工作中应本着“制度完善、帐目清晰、鉴定明确、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的原则[1]70,从而实现科学规范又便捷实用的藏品入藏管理。

鉴选是对多渠道搜集来的文物、标本进行科学鉴别,确定真伪、年代、来源、用途,揭示其内涵,评定其价值。这是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的一门工作,一般博物馆都是由文物鉴定专家来完成此项工作。

定级、分类和登帐是对所收藏品分类分级区别管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做好藏品管理工作。藏品定级是藏品入藏鉴选后,根据其价值的大小所定的不同级别。藏品一般分为三级。一级品也叫国宝,一般数量较少,极具历史、艺术、科学及收藏价值。这类藏品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属中央监管,由各收藏馆负责保管;二级品也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博物馆的基本藏品,是日常陈列展览的主体;三级品也就是一般文物,它们具有一定的价值,数量较多。

藏品定级以后就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按照质地、时代、用途等进行分类。最常用的就是以质地划分为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竹木牙角器、玉石器、丝织品和书画作品等。为避免单一标准分类的弊端,当下许多博物馆都采用复合分类法,即先分大类,再根据藏品具体特征进行细化分类。

对预备收藏并已定级分类好的藏品进行登帐造册,这是藏品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对藏品的入馆、保管、提用等情况的详细登记,具体要填写各种登记簿,如《藏品征集单》《藏品总登记帐》《藏品分类帐》《参考品帐》,使用过程中又会涉及到《藏品修复单》《藏品入库凭证》《藏品出库凭证》和《藏品注销帐》等,其中《藏品总登记帐》属于国家的科学文化财产帐,十分重要。总登记帐中所填写的项目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具体有藏品名称、总登记号、时代、数量、尺寸重量、级别、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等类别。登记要严谨而规范,不得随意涂改,登记中的错误更正要用红墨水笔画双线标注并签章。总登记帐不得作为资料随便查阅,必要时须经严格审批方可实施。总登记帐中所需填写的各类项目,在操作过程中有具体的规范要求,如下所示。

藏品定名要体现藏品的主要特征和基本信息,它要准确、简练而且突出藏品特点。定名的要素包括其时代、特性和通称,一般是按照这三个要素的这一顺序定名的。其中时代是指藏品的生产或使用的具体年代;特性一般指的是藏品的质地、形态、颜色或纹饰等因素;通称则是根据藏品的器形、用途而定的。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为例:“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藏品总登记号是按照藏品入馆的先后顺序而给出的数字编号。一物一号,不得重复、缺失,更不得更改,如因外借、损毁等原因注销了,也不得替代它物,让其一直为空。根据具体藏品其不同的材质、大小和完残情况灵活标写总登记号,藏品总登记号应写在藏品上,但不得影响藏品的容貌和内容,不得损伤藏品,字迹要工整、清晰、牢固。

藏品断代是根据藏品的具体形成时间来划定的。具体要按其所相应的考古文化期、历史时期而定。

藏品计件由于藏品组成的不同,所以在统计数量时,要按实际情况来计算。一般一件藏品给一个总登记号,但是其数量不一定是“1”,比如一套茶具,包括1把壶和2只杯子,数量是“3”,所以应注明是一件3个。编号时,总登记号后面再缀“分号”,可以表示为“总登记号:分号”这种形式,假如茶具的总登记号是13215,可表示为13215:1,13215:2,13215:3,也可用“-”代替冒号。

藏品的尺寸和重量要使用国家计量总局的统一单位进行测量。尺寸一般以“厘米”为基本单位,特大的以“米”为单位;重量以“克”为基本单位,特大的以“千克”为单位。测量藏品的长、宽、高时,一般取最长、最宽、最高处。

藏品现状记录一般要写明藏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残缺状况。这关系到藏品的价值,也是体现藏品变化的动态依据。

甄别藏品来源指要明确藏品的来源,这可根据藏品征集的具体方式来定。其中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应有明确的出土时间、地点和发掘单位,并以此为据编定发掘号。

编订藏品的入馆凭证号是指藏品入馆凭证上的编号。

3.藏品编目、建档。给藏品编写目录、建立档案,为陈列研究提供索引资料,这是将藏品资料化的过程,也是藏品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藏品的编目卡反映藏品的基本信息,它是对藏品开展保管、陈列和研究的基础,其中除了涉及总登记帐的那些要素外,还必须填写藏品有关的鉴定意见和流传经历等,并附照片、拓片等信息。藏品管理人员一般要负责编写藏品分类目录和一级藏品目录。建立的藏品档案除藏品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其历史资料、鉴定记录、使用记录、修复信息、照片、拓片、绘图及相关研究论著等,其中《一级藏品档案》尤为重要。

(二)藏品实物的日常库房保管

博物馆藏品一经入藏,必将集中于库房收藏保管。藏品库房有别于一般的仓库,它要求的条件比较高,库房环境的好坏直接会影响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藏品库房应保证所收藏品长期不受损害,损害藏品的因素很多,诸如温度、湿度、光线、粉尘等。此外,地震和火灾对藏品的安全也会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库房在建造之初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从选地、选材、施工等多方面进行认真考察,具体到施工层面还需涉及地面要防水防潮,墙面要防盗防火,屋顶要排水防漏等,以确保建造出收藏环境最佳的库房。

分类排架是库房对众多藏品有效、科学的管理举措。这是因为所有藏品都有其自然属性,如:形状、大小、重量、质地等,文物藏品质地不同,所需的收藏环境也不同,分类排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日后对藏品的保护、利用和统计工作。其次,分类排放便于迅速地提取或复位,更利于藏品的排比研究。柜内藏品习惯性都是自左向右、自上而下排放[3]39。藏品上架时尽可能考虑到藏品的安全,对于易碎物件必须放在囊匣或特制的盒子中,同架藏品应本着“上轻下重,前小后大”的原则,即轻的放上层,重的放下层;小件在前面,大件在后面。对于特殊藏品,例如特大或特小的,必须要准备特殊的位置。

藏品排架之后需编制与其相对应的藏品架位卡片,并将架位信息回填于相关帐册中。库房管理人员据此编订藏品的分类帐,以便于藏品的检索和提取利用。藏品库房实行门禁制度,库门钥匙一般是两把,由专门两人分别保管,出入库时两个人两把钥匙同时操作。对入库事由、时间、人员及动用藏品情况详细记录于《库房日记》。非库房管理人员未经主管部门负责人许可,不得进入库房。

(三)藏品在展览、外借和修复等环节中的动态管理

从博物馆藏品入藏与管理流程可见,藏品的流通使用就是对藏品的提用过程,包括展览、研究、观摩、修复、摄影、交换、借出等。目前博物馆藏品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这就要确保藏品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在藏品的流通过程中,必须严格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进出库手续,认真核实器物。

参展的文物藏品必须要有明晰的文物出库凭证、文物点交手续等;外借的文物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并要签署文物借展协议或合同等。藏品提用出库前,必须填写藏品提用单,对藏品的数量和完残情况逐一核实,认真点交。藏品出库(出馆)后,交由接收使用部门或单位负责其安全并接受原收藏单位的监督。在使用中如遇到隐患,双方应及时有效沟通并积极解决。对藏品保养修复时要填写藏品修复单,修复过程中任何人不得以主观意念去更改藏品的原貌。认真做好修复前、修复后的藏品拍照工作、测绘工作,相关资料均应归入藏品档案统一管理。藏品在流通提用的过程中也会因特殊原因如调拨、交换、严重损毁、遗失等致使藏品在博物馆终止收藏,那就要考虑对其注销。这就涉及到与该藏品相关的各类记录帐册上都要进行回注。

总之,藏品从入藏之初到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都要对其进行核对,以便于了解藏品的动态,确保藏品的安全。定期对产品进行分类、分库、分批核对,核对要以藏品帐册为依据,要做到帐、卡、物一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藏品的万无一失。

藏品的总数及增减数量应该做定期或不定期的统计,以便于掌握博物馆馆藏品数据和藏品的流通量。统计可涉及到馆藏实际藏品的类别、级别、年度增减数量及年度总数,还可统计藏品流通中数量、级别、使用次数,等等。每年年终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化部、文物局上报,这可以为制定博物馆工作计划和藏品管理工作计划提供有效依据。

三、对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

最开始的博物馆藏品管理是将藏品安全地存放在文物库房或展览空间之内,并将采集得来的藏品信息以手工文字书录、纸质的形式加以保存的,外加相应藏品照片加以补充说明。但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日益壮大,博物馆的社会功能逐渐扩展,藏品数量与日增加,藏品利用需求丰富多样,这使得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而生。它利用信息处理系统,科学而高效地开展藏品管理工作。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核心,它可将藏品的文字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信息加以综合地管理、整合和利用。这种高效、精确、共享的藏品管理方式可带动整个博物馆的管理效率逐步提高,也会使社会效益大幅提升[8]。具体而言,“传统管理的文物征集、编目、登帐、建档,可对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数据采集;传统管理中的藏品库房保管可对应信息化管理的数据库管理和内容管理;传统管理中的藏品及档案查询可对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检索,等等”[9]。通过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对藏品灵活、便捷的查询与统计,也可以进行藏品出入库管理、保护、报损与修复管理等,打破了传统管理的低效和繁琐。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此次普查相当于给了每一件藏品一个“身份卡”,使国家和博物馆对这些藏品有了全面了解。通过藏品信息库的建立,可以实现“多开数据库、少开文物库”,这样有利于做好藏品管理工作,以降低其损耗率保护藏品的安全,信息化乃至网络化的藏品信息管理更便于藏品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四、对藏品管理人员的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专人管理。藏品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藏品总帐管理人员和库房保管人员。藏品总登记帐属国家文化财产帐,负责藏品总帐的工作人员不得兼管藏品库房[4]294。对文物藏品的保管、利用和传承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神圣职责。

首先,藏品保管人员要热爱文物及博物馆工作,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将藏品的安全时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文物藏品安全责任。必须要认真领会和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文物工作的思想和指示精神,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对库房藏品只有保管职责,没有动用之权。

其次,藏品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藏品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他们需要精通业务知识:藏品的登记、编目和建档;严格执行出入库手续;及时记载帐目帐册,做到帐、物相符;及时、准确地将藏品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利用者,等等。

此外,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也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及博物馆藏品管理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传统的藏品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他们大多仅具备文博及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而缺乏自然学科及相关技术学科的知识素养。要想使藏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时俱进,他们不仅需要历史、文化、考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材料、物理、计算机、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只有这种具备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管理人员才能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10]。

五、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一)藏品来源问题

在多样的藏品搜集方式中,考古发掘是最具有价值的,也是最可能获取高品位藏品的主要途径。这些发掘所得的出土文物较收购、捐赠、调拨等渠道获得的藏品更具时代明确、器物关系清晰等优点,其中所包含的原始信息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一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博物馆和考古所分属两个单位,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两个单位之间藏品的移交出现困难[11]。一度存在考古所自己收藏考古发掘的文物,而博物馆却面临无法获取发掘品的境遇。这无形中使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在源头上遇到了瓶颈。此外,这一现象也与当下博物馆数量猛增而导致的藏品需求量增加以及民间收藏热有一定的关系。最终,这些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来源造成冲击,此现象在部分地区部分博物馆至今还存在。对此,国家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干预,完善考古发掘单位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权责分明、利益均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好模式。

(二)藏品的利用不均衡现象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风生水起,藏品的流通利用率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承载重点信息的精品总被反复提用的现象。无论展览研究、还是文创开发总倾向于那部分精品,而库房里海量的藏品更多的时候都被束之高阁、与世隔绝。其实,完全可以扩大馆藏品的利用面,展览没必要总是定位的那么高、大、上,紧盯着那些精品不放,应实行藏品使用的轮候制,多做些小型展览、主题展览。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展览内容,提高藏品的利用率,还可以使那些高利用的藏品得以暂缓保养,减少损耗。

(三)藏品管理缺乏可持续性理念

例如藏品库房是保存藏品的主要地方,它在建造之初就应考虑藏品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尤其是藏品收藏的持续性。由于藏品数量和种类会逐年增加,频繁的库房搬迁,只会增加藏品的损耗,所以在库房面积和库房环境方面应提前考虑预留性和前瞻性,以免造成藏品实际和收藏环境的冲突。此外,藏品征集也应遵循持续性理念。藏品征集之前应做好征集计划和方案,具体根据馆藏实际补充短缺,丰富馆藏品类别,避免重复,这便于从藏品源头优化藏品管理。

(四)藏品利用中的方位管理不完善问题

目前在藏品流通使用过程中,部分博物馆对藏品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藏品出库凭证》《藏品点交手续》中对其使用流通情况的标注、说明阶段。要真正实现对藏品的动态追踪,应将藏品的出入库动态管理系统植入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藏品现状、数量、存放架位等原始信息的管理,还可掌握藏品出入库时间、原由及流向、使用情况等,避免出现对藏品重复提取使用的现象。

六、博物馆藏品智慧化管理前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博物馆藏品管理方式已逐步向高效、互动、智慧化形式转变。藏品的数字化管理是从藏品和相关信息的数据化以及展示手段的数据化两方面入手,突破了传统实体博物馆时空方面的限制,使展览的形式由实体展览往各类数字展览、网络展览拓展,实现了藏品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而智慧化管理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藏品信息远程获取。它从数字化管理中“物-数字-人”之间信息的单向传递,发展到了三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交互[12]。通过动态感知,可以实时了解有关藏品、展览、观众和环境的详细信息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化,例如藏品的基本信息、位置信息、所处环境信息,乃至出入库状况及人员动态。这种智能识别手段可实现对藏品的精准识别、安全评估、实时定位、追踪监管等,凭其高效、准确及灵活的特点给藏品的科学管理带来新的契机,并将推动现有藏品管理中对物、人及其相关信息的分类、片段式管理,逐步进入“物”与“人”智慧对话的智慧化藏品管理时代。

猜你喜欢

库房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文物的逝去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