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创新观点论析
2018-02-10杜君,韩波,2
杜 君,韩 波,2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民族团结理论观点也不断创新。石仲泉、刘建军撰文分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参见石仲泉《为什么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家网,2017-11-21)、刘建军《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2期)。,具体始于习近平等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这也是比较公认的看法。本文以十八大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创新观点研究的时间起点。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团结相关思想内容,更多分散在中央会议精神及中央领导人的系列讲话,或见诸部分报纸理论解读,中国知网上的相关论文研究数量不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拟探讨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思想观点的创新。
一、明确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方针
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如何进行是个全新的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科学地判断了国内外形势,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通过实地调研民族地区、召开相关民族工作会议、发表重要系列讲话、出台多个重要文件,进行缜密的顶层设计、到位的政策统筹、稳妥的工作部署,为民族团结工作指明前进方向,确立基本方针,确保了民族团结工作顺利推进。
(一)指明民族团结的前进方向
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谋划民族团结工作,重新定位民族团结在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是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定位。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这一理论观点,保持了党的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习近平在内蒙古、新疆考察时要求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好传统,反复强调“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2],“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3]。此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了民族团结的提法:首次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4],首次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并列,形成“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5]的论断。正如有学者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功能和意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6]。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结提出了党的六大治藏方略,强调“必须……加强民族团结”[7]。这一系列讲话指明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方向,引领民族团结工作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开创了民族团结新局面。
(二)确定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思想不仅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也明确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方针:一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扶贫开发、改善民生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二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通过深化民族地区改革,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各族群众,争取人心,增强民族地区改革的活力,增添维护民族团结的动力;三是要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推动民族工作向法治化发展,用法治来保障民族团结;四是要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与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党建科学化水平,改进民族地区干部作风,引领民族团结良性发展。
二、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创新点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观点在继承、分析和总结民族工作理论问题经验基础上,在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民族团结创新观点的文献依据可从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发表的系列讲话和批示、中央制定的文件中找寻。
(一)民族团结的共同愿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36。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如何实现中国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引发了习总书记的深入思考,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同心共筑中国梦。当然,这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讲话中提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8]40。此后,在中央重要的民族工作相关会议上、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接连强调“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4],“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5],“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7],“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当然“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9]。十九大报告刻画的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0],需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0]。习近平这样对全国人民、对广大青年、对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描述中国梦的性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8]40。“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8]49,“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9],这决定了它成为汇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连接各民族大团结的共同愿景。有学者总结“中国梦具有广泛的包容性”[11],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11]和利益共同体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实现这个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目标,需要中国力量,换言之,就是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没有民族团结谈何圆梦,这就需要织就共同的愿景,凝聚力量;需要各民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筑梦;需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梦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二)民族团结的情感归属——“五个认同”的思想
“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团结的情感归属。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在原来“四个认同”理论基础上发展为“五个认同”理论,实现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首次形成了“五个认同”的新表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2]西藏座谈会总结了“六个必须”治藏方略,是党在实践中升华的理论认识,强调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2017年3月,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新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的要求。由此看出,民族团结对实现“五个认同”的重要意义。同样,“五个认同”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有学者评论“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动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3]。新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提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民族团结理论政策的顶层设计者、组织者、践行者。“五个认同”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新时代提出“五个认同”理论,目的在于夯实国家认同的根基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新时代要实现“五个认同”,必须爱护、珍视、积极推进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借用3个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民族团结的珍贵价值:“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0]这表明了维护民族团结应然的态度和需要达到的状态,其中“爱护眼睛”的比喻,延续了周恩来总理关于民族团结的提法,而“珍视生命”“石榴籽”的比喻,是新时代的提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0]更是十九大报告对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民族团结新要求。
(三)民族团结的思想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民族团结既需要物质帮助,也需要思想引领。民族团结归根溯源是文化认同问题,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是集大成。通过文化认同实现民族团结,这就需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渐提出了“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14],“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5]等理论表述,表明了中央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上升为需要全面思考的一项全局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上升为需要进行详细的筹划和指导的战略任务,体现了5年来中央对民族团结思想引领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入。与此同时,首次提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重申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西藏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再到首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写进十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从“培育”到“积极培育”“大力培育”,再到“铸牢”,词语的变化愈发深入,铿锵有力,更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些崭新的提法,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宣示了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是文化认同问题。新时代讲文化认同,就是要增进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新时代,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深耕和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四)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与建设”的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中央多次强调民族地区落实这一新要求的重要性。做好新疆工作关键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4]。“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保障。”[5]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7]。由此得出,“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与建设”的论断,是对民族地区落实党中央上述新要求的合理推导和创新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是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的基本要求,是适应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基层党组织自身问题的客观要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好了,管根本,管长远。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个“人”就是千千万万的“好干部”,民族地区同样需要好的民族干部,干部作风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5]习近平根据民族地区的形势任务等具体情况,提出了衡量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标准:“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5]
(五)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精准扶贫”的思想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十八大以来,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萦绕于怀的重大问题,体现在中央领导人的系列讲话中,也体现在我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十八大以来,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涉及重点区域的民族工作会议,都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关键议题。“加快民族地区发展”[1],“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增进团结上”[3],“民族地区必须要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5],“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7]。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的相关表述,扶贫脱贫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步骤,习近平把民族地区当作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15]的时间表和目标。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16]。基于此,精准扶贫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最新要求。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是到湘西民族地区考察时,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7]。此后,声音遍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西藏座谈会、云南考察、贵州座谈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提高扶贫效能”[5],“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7],“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6],“切实做到精准扶贫”[18],“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19]。这一系列讲话形成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精准扶贫”的思想。而今,“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0]直接载入十九大报告,成为未来5年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不难看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换言之,依靠的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同时民族地区从精准扶贫到实现精准脱贫,缩小发展的差距,增强民族群众的获得感,也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大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精准扶贫”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习近平又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先后提出“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16],“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位、因村派人、脱贫成效”[18]精准的具体要求,这意味着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关注减贫的数量到注重减贫的质量这一工作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从局部精准到系统精准的工作机制的创新。从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历经萌芽、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扶贫的靶向标准逐渐细化,扶贫的范围由区域瞄准到精准识别到户、到人,这样才能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让政策红利切实落到最需帮助、最贫困的人身上,实现精准脱贫,说明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坚持群众路线与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的成果,是民族团结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精准化的体现。民族地区发展和精准扶贫思想的有机结合,明确了精准扶贫目标在民族地区脱贫,目的在民族地区发展,归宿在民族团结。这一理论深化了民族干部对精准扶贫和民族团结辩证关系的认识,激发了民族群众努力脱贫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潜在动力和行动的自觉性。
六)民族团结的法治保障——“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的思想
我们党始终重视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保证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宪法和法律充分尊重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充分重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和法律保障。”[20]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21]这说明全面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进程已成为中央的重要议题和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和推进民族工作,提高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十八大报告既提出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总要求,又提出了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具体要求。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提出既要达到“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的现实要求,又要努力实现各族群众“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的目标要求,两者相衔接,民族团结才有保障。这就是强调要帮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要让各族群众都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必须遵纪守法,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行动。此外,我国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都影响民族团结进步,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并坚决反对。正如有学者指出“‘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是写进历次宪法的”[2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论断,是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是对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新要求,是对宪法权威尊重和维护的新延续。另一方面,把依法打击暴恐势力和分裂破坏活动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着眼点,新时期民族工作反对“三股势力”斗争成效显著。习近平强调依靠各族群众,依法治疆、治藏:在新疆“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4];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都要依法打击”[7]。基于上述重要论断,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2014)、《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2017),对贯彻落实“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23]重要思想作出具体部署。新时代,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能力,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坚决依法打击分裂势力,坚守执政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不容动摇的刚性原则和政治底线。
(七)民族团结的方法论——“争取人心”的思想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争取人心、凝聚人心,是我们党民族工作中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一届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逻辑遵循。明确对象才能解决问题,习近平首次将民族团结工作定性为群众工作,强调民族团结要贯彻群众路线,相继提出“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4],“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7]。民族团结是做人的工作、做“心”的工作,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对象决定方法。方法没有唯一,但方法影响成败。”[24]新时代呼唤新方法,习近平顺应新时代要求,触动了问题导向,直指矛盾所在,创新了工作理路,续写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5],这是习近平做好民族工作的响亮回答,从而首次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工作方法——“争取人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概括了推进民族团结的方式方法,“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25],其内容实质是争取人心。此后,习近平再次强调民族团结的“心”法:“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9]争取人心,就要走群众路线,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重物质轻精神,重维稳轻交心”的工作偏差,把工作抓在平时和日常,把功夫下到交友和交心上,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感受到关怀、包容,体会到亲情、真情;就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进步创建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就要推动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也要关注民生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发展成果惠及普通民众,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减少现代化进程中因发展不均衡引发的心理焦虑。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观点创新发展的启示
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的特色和发展的优势因素,是民族团结工作的逻辑起点。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在认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也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思想创新,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观点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实践是民族团结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此外,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面临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思想意识分歧、民族矛盾、民族分裂破坏等诸多现实挑战,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指导地位,必须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理论,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探索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索民族团结的共同愿景、情感归属、思想引领、政治保障、物质保障、法制保障、有效方法,坚持用不断发展的民族团结理论解决民族团结、民族教育、民族发展、文化认同、民族法治化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群众路线与深入调查研究是民族团结工作创新的实践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民族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党对人民做出的重要承诺,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应有之义。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必须把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有机结合。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变化发展的实际,深入民族地区、农村和城市民族聚居区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民族团结的工作经验;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根据群众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宗教信仰等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密切各民族感情、增进各民族了解的方法,关怀民生问题,探索发展问题,疏导心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创新民族团结的理论方法;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根据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新变化开展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挑动民族情绪的行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机制。
(三)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与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是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现实要求。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加快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社会化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民族团结工作要与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创新、宗教事务相结合。民族团结既需要政府主导又需要社会参与,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基层创新,既需要政治优势又需要制度优势,既需要明确目标又需要创新方法,既需要物质保障又需要思想引领。新时代,必须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宣传“五个认同”思想,还要与经济发展和结对帮扶、产业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管理、双语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
(四)坚持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是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政治要求。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求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求健全民族地区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健强党员队伍,吸收民族地区优秀分子入党,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合作共事上做表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求各族干部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千方百计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密切干群关系;要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加强作风建设,对民族地区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的“四风”问题必须严防死守、坚决纠正,发挥徙木立信的作用,拆掉隔绝党和群众的无形的“墙”,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信赖。
(五)坚持加强思想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是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精神要求。新时代,党提出了中国梦的共同愿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这都要求我们同心同德、凝聚中国智慧和力量,要求我们继承、保护和弘扬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法制政策,加大对中央民族宗教工作相关会议精神的宣传与解读力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澄清和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思想。唯如此,才能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辨别民族宗教问题的是非能力,增强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增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民族团结思想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全面实现“五个认同”,全面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映照、方向和道路的把握、制度和法律的原则、政策和实践的重点,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