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2018-02-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临床症状有喘息、咳嗽、气短等,疾病发作时极容易导致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氧合指数小于300 mmHg,无认知功能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原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始研究。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其中,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6例,占比50.98%,女性患者25例,占比49.02%,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17±1.12)岁,病程1.0~5.0年,平均病程(2.41±0.12)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占比52.94%,女性患者24例,占比47.06%,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为(51.36±1.14)岁,病程1.0~5.2年,平均病程(2.42±0.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针对性应用祛痰剂、糖皮质激素、茶碱制剂等支气管扩张及药物,并辅助氧疗、肠内外营养护理等。
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施加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机吸气压8~20 mmHg、呼气压4~12 mmHg、氧流量4~7 L/min,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呼吸机呼气压、吸气压、氧流量等参数,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停用,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27例、20例、4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中,治疗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18例、20例、1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5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8,P=0.017)。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具有气流阻塞特征,具有反复发作性,容易对患者肺功能产生损伤,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演变为肺心病等重症,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率[3]。当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时,其各种临床症状会有明显的加重,诱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5]。
临床中,多采取常规治疗、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通过纠正酸碱平衡、吸氧、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等方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突出治疗效果[6]。但是停药后,病情反复,且治疗呼吸衰竭的作用不明显[7-8]。随着医疗技术、设备的发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方案也在不断改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在呼吸机辅助下为患者提供持续稳定的通气治疗,提高血氧供给效果,改善患者氧合状态,避免对患者起到组织造成损伤,提高患者预后效果[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董艳、彭文芳[11-12]研究结果相符,说明了常规治疗加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并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方式,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