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血管肉瘤超声误诊为左心室血栓回顾分析
2018-02-10陈小丽翁昌梅
陈小丽,翁昌梅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超声科,福建 南平 353000)
1 病例资料
由于入院前4年余于饮酒时突发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迫感,范围约巴掌样大小,向后背放射,伴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非咖啡样,急诊于外院,查心电图示“V1-V4、aVL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考虑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转诊我院,查心彩超:1.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2.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 54%。查冠脉造影示左冠造影开口起源正常,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左回旋支、钝缘支及其分支未见明显狭窄。予行左冠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顺、术后恢复好,出院规律服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1年后自行停药,胸闷痛偶有发作[1-3]。入院前2年因胸痛再发,呈胸骨后堵塞感,活动后加重,持续2 min-3 min可自行缓解,伴咳嗽,无咳痰,无活动后气促,无尿少、浮肿,无咯血,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再次就诊我院,完善相关检查,因肺结核转入感染疾病科治疗,未复查冠脉造影检查。期间未有胸闷痛,未定期复诊。入院前1周劳累后再次出现胸闷,无胸痛,持续2 min-3 min可自行缓解,无心悸、气促,无咳嗽、咳痰,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今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收住入院[4,5]。发病以来,精神一般,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未监测。体温36.3oC、脉搏6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4 mmHg/70 mmHg。
1.1 辅助检查 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梗,8月7日ICU行床边心彩超(仪器sonosite)所见:左室舒张末内径56 mm,收缩末内径41 mm,射血分数48%,左室前壁及前间隔中段及心尖段运动明显减弱,左室心尖部探及大小约46 mm×23 mm的低回声团(心尖四腔心测量),附着于室壁与之分界欠清,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减弱;左室轻度扩大;左室心尖部低回声团;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8月10日复查床边心彩超结论基本同前[6-8]。患者9月4日因“反复发热10天,腹痛10小时”再次入院,9月4日至我科IE33机器复查低回声团大小约47.5 mm×42 mm;9月12日复查彩超低回声团大小较前次变化不明显,但形态变得不规则,新出现少量心包积液(后壁处7.3 mm左右),肺动脉高压(约50 mmHg),于9月17日转院至省级医院,当日心彩超结论基本同9月12日情况。9月22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左室血栓清除术”。
1.2 术后病理 分化差的血管肉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1、CD163部分阳性,CK、CD34、EMA、F8、SMA、desmin、S-100、Calponin、CD117、DOG-1、CD21、CD23、CD35、CK5/6、WT-1、CR阴性,Ki-67约70%阳性。
患者于10月30日出院后,一直低热,后于11月2日我院IE33复查心脏彩超:左室腔内可见多个高回声团,大者约32 mm×19 mm,整个团块占据左室腔约3/4,附着于室壁分界欠清,边界较前检查明显不规则,射血分数47%,肺动脉压稍高(39 mmHg)。11月27日床边彩超: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左肾实质部多发低回声团(大者约56 mm×44 mm),考虑:转移瘤可能;左大腿后内侧肌层内混合回声团,大小约68 mm×41 mm×38 mm,CDFI:实性部分血流信号较丰富,考虑为转移瘤可能[9,10]。
2 讨论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临床罕见、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很差的心脏肿瘤,发病年龄中年期为高峰,男女发病率约2:1,文献报道以右心系统多见,最常发生在右心房近房室沟处,可同时累及右心室、心包和左心房。本例发生于左心室实属罕见。原发心脏血管肉瘤症状无特异性,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肿瘤的生长发育程度。据文献报道呼吸困难(60%)是最常见的症状和就诊原因,其次为胸痛和心力衰竭(28%)、心悸(24%)、发热(14%)、肌痛(10%)、栓塞(5%)。本例患者症状有胸痛、心衰与反复发热,住院过程中曾出现过心源性休克,后来病情进展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握物滑落,可能与肿瘤脱落,随血流运行引起脑梗塞有关;出现肉眼血尿及右大腿疼痛,考虑与肿瘤转移侵蚀肾脏和肢体有关。本病例的主要特点是合并了冠心病,患者有陈旧性心梗及急性心梗病史,初次发现实性回声仅位于心尖部,也是室壁运动明显减弱的部位,从一元论的观点出发,临床医生和超声医生对于左室内出现的异常回声都首先考虑到血栓,对于患者出现的心衰、心包积液、反复发热等症状未想到排除肿瘤的可能,因而之前只采取了对症治疗,而未采取CT和MRI进一步明确诊断,延误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
总之,心脏血管肉瘤发病率极低,但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超声若发现心脏实性团块,应尽早检查螺旋CT、PETCT和MRI,采取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使病灶的显示更清晰,以及对累及范围的判断更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延长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