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中国外交政策新概念中的传统价值
2018-02-09亚历山大·罗曼诺夫
亚历山大·罗曼诺夫
2017年12月10-1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承办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的百余位学者围绕“新时代的中国”这一主题,举行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新时代的平衡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和“新时代的大国外交”五场圆桌会议和中国学专场。对于中共十九大后的中国走向,以及中国可以发挥的作用,与会专家予以高度关注,并充满新的期待。本期选取三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了这五年中的很多新看法和新思想,也包括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思想。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观。具体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智慧。
有些西方学者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中国外交走向,存在着方法论的错误。第一,西方学者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去分析中国外交政策,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新崛起的霸权国家,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得出“中国威胁论”的结论,因为他们不清楚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这是用西方传统历史经验来看待中国外交导致的错误认识。现实主义的工具已不足以分析中国,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智慧及方法论。第二,西方学者把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的想法,看成是中国利用其理论谋求主导全球的想法,因为他们不清楚追求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这是用西方政治思维来看待中国外交导致的错误认识。第三,西方学者一味否认中国官方的历史叙事,认为中国的历史传统根本没有那么好,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国也有霸权和扩张,其实是在伪造中国的历史。
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呈现出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周边外交。中国提出的“亲诚惠容”四字外交政策,一方面是一个新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理念。追求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理念,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
当前,中国的外交除了注重物质方面的利益,也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提出“正确义利观”的外交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人富裕起来以后更注重“义”,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注重树立中国古代的那种“君子”的形象。我們在理解正确义利观的时候可以结合儒家思想来进行思考研究,例如孔子论述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此外,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一直强调和平思维,也即走一条非扩张、非霸权的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的理念是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除了经济方面的贡献以外,中国希望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繁荣”的理念,为中国外交定下了长远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眼下的利益,某些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思想。
总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人自信心的增强,中国的外交理念越来越多地包含着历史传统的内容,这是需要引起各方研究者注意的。而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念,既继承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包含了很多21世纪的创新内容。中国已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接触到中国的外交。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了解仍然很缺乏,存在着各种偏见和误区。因此,对中国外交人员和中国外交而言,让世界正确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文系作者在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发言,根据速记稿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