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时代新起点 开启外宣新征程

2018-02-09刘蓉蓉

对外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

刘蓉蓉

2017年,外宣的主线毫无疑问是党的十九大的对外报道和十九大精神的对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新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为我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难得机遇。作为外宣媒体,2018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中国声音,用外界听得懂的方式介绍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进展,对外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一、2017年外宣的主要发力点

2017年的外宣工作格外忙碌,不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希望外界了解我们的“新时代”,同时也因为外界对中国有了更大的了解的渴望,从政治到经济、从国防到外交、从社会到文化、从国家治理到中共执政、从环境保护到民生,都希望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到底要走向何方,这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所说的那样,十九大展示了中国对于从现在到2050年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设想。外界最为关注的是这一设想是否包括与西方或更大的竞争对手建立更加密切的伙伴关系。这其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心:成为“现代化强国”后中国是否会成为西方更大的威胁。中国庞大的外宣机构的任务就是要对外回答类似英国《金融时报》这样的外媒所提出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中国重大的战略对外阐释好,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以消除对我的疑虑,反制对我的攻击污蔑,帮助国际社会了解和理解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建立对中国的客观理性看法和对中国发展的积极预期,这样才能为中国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理想的外部环境。

具体到报道上,2017年的外宣工作有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一是领导人的报道。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要讲好中国领导人的故事,领导人的形象往往最能直观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2014年底,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从知名度、关注度、认可度、信心度及“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等维度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进行全球公众调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排名第一。《时代》周刊把习近平评为年度影响世界的百人之一。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主动对接新时代、新要求,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内事外事活动契机,对外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外展现好总书记沉着坚定、睿智自信的为民情怀和世界胸怀。在这方面,不少外宣媒体都推出了有影响力的作品。新华社在十九大结束后播发长篇人物特写《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通过文字、图片详细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理念、执政业绩和个人魅力,以平实、鲜活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习近平亲民务实的领导人形象。这篇稿子对外产生了很大反响,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评价称,新华社此次播发的领导人人物特稿,从长度和质量来看都非常罕见。十九大期间,《中国日报》以《迈进新时代》为通稿标题,刊登习近平总书记阔步走向大会主席台的特写照片非常具有感染力,展现了世界大国领袖风范,被路透社等外媒转发,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是2017年所有外宣工作的主线。十九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盛事,也是世界瞩目的大事件。境外媒体评价称,中共十九大是“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球性”大会。中国共产党将在五年一度的盛会上提出什么主张、宣示什么政策,事关国际格局走向,受到海外舆论高度关注。对外报道的思路就是要抓住这一重大契机,精心策划、紧扣国际社会的关切,精准地提出话题、设置议题,围绕“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展示好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贡献;同时加大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对外宣传力度,抓住“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充分揭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此次党的十九大的外宣报道整体而言是非常成功的,各外宣媒体纷纷创新内容和形式,用“思辨式”报道向世界喷薄传递了正能量,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可。十九大后,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舆论对中共乃至中国的评价基调变得更加积极正面。

三是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贡献论”,有效回应唱衰中国经济论调。具体做法是加强评论报道,借嘴说话,唱响中国经济“向好论”“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尤其是十九大召开以后,各外宣媒体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尤其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内容进行了持续深入解读。同时进一步加强经济形势报道,准确解读经济和金融数据,全面呈现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新亮点、新挑战。针对西方舆论中的不实论调,加强策划,通过采写评论和新闻分析,回应国际关切,释疑解惑。在我重大经济政策发布时,及时采访官员和专家,加强权威解读,引领国际舆论,尽最大可能挤压负面舆论空间。此外,一些媒体还加强了经济新闻融合报道,尝试经济新闻的可视化、互动性传播。

四是主场外交和元首外交。主要是积极向海外报道我主要领导人重要观点表述和重大政策宣示,突出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等内容。这一年的主场外交最重头的就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期间,各大媒体及时、准确地对习近平主席的各场重要活动进行多语种、多形式报道,时效全面领先西方竞争对手。《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一带一路”朋友圈看“东方智慧”吸引力》《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构想指引全球繁荣》等稿件被路透社、美国《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转载。另外在元首外交方面,围绕习近平主席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走访日内瓦及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以及中美元首首次会晤和特朗普访华,都进行了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創意的专题对外报道。

五是涉港澳台的报道。首先是圆满完成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和香港回归20周年报道。期间,以创新报道为突破口,推出了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稿件,既有站位高、思想深刻的“扛鼎”“镇版”之作,也有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的精美佳作,以及生动活泼贴近受众的融媒体“刷屏之作”。其次是及时准确稳妥完成十九大涉港澳台报道,深入解读报告涉港澳台内容,取得显著宣传实效。再次是持续促压民进党当局,揭批各式“台独”,稳妥报道岛内政局变化,妥善处理涉两岸关系敏感事件、突发事件。endprint

六是科技报道。各大外宣媒体都强化了科技报道观念,着力挖掘科技报道资源,推动科技报道创新,报道成果丰硕。围绕中国南海发现可燃冰、“蛟龙号”深潜、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飞机、“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发射首个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重大科技事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发力,精心采写和制作了一批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的优秀稿件。新华社稿件《用地球上最大的“耳朵”聆听宇宙》《引力波探测,你知道中国有多大能量吗?》《中国新发射卫星有望揭开暗物质之谜》还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科星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

七是社会文化报道。这一年,中国社会文化对外报道可以说是出新出彩,既视角独特,又形式多样,积极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做深做透社会新闻,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其次是紧扣外国受众的兴趣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巧借中国特色“名片”,对外展示中国软实力;再次是针对海外关切的社会热点话题,积极发声,最大限度地压缩外媒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四是讲好老外“寻梦中国”的精彩故事,激发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中国梦与世界梦互联互通的认识。

二、当前对外报道的几个喜人变化

一是中央对外宣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各新闻宣传机构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部署和指示精神,真抓实干,出台了若干文件、意见,努力谋求中国外宣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对领导人报道的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新华社对外部就创造性地派遣外籍雇员参与领导人的报道,利用外国人的视角和差异化的表达,增强跨文化传播的贴近性和穿透力。为英籍员工海伦·本特利量身打造《新华社记者说》栏目,对外解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截至2017年底,《新华社记者说》已播出24期,累计在海外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YouTube三平台阅读量过亿。

三是加大议题设置和话语创新的力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小康、国防军费、涉藏涉疆、涉港涉台等舆论热点,聚焦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大国际问题,针对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及国际突发热点事件中于我不利的论调都加强了议题设置,发出了中国声音,传播了中国立场、观点和主张。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中国式民主让西方民主相形见绌》《特色道路引向伟大复兴——中国模式成功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带来的十大启示》等。

四是媒体融合的大力发展。外宣媒体都在努力推动媒体融合,力求通过形态融合,实现话语融通。包括稳步推进多语种海外社交媒体建设、推进全媒报道平台提质增速扩容等。在这方面,很多媒体推出很有特色的创新和创意。比如,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前夕,央视推出了五分钟微视频报道《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主动设置议题,就当前的世界性问题向国内外舆论传递中国主张、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视角独到、思路开阔。十九大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媒体在推特平台以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出了许多贴近外国受众口味的报道,获得很高的互动量。新华社还选派多语种外籍记者参加重大报道,通过创意短视频和海媒直播等形式,成功打造《什么造就了习近平》等多个融媒体拳头产品,成为海媒平台上的“爆款”。

三、2018年,新时代外宣工作的新起点

2018年,中国的外宣工作站在了新起点上,未来的大目标就是要力求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听,把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响亮,早日实现中国形象由他塑到自塑的转变,而当前的小目标就是把2018年的对外报道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进一步讲好领导人的故事,传播好领导人的声音。要以总书记内外事活动为契机,对外解读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做好领导人形象设计,定期推出精悍、容易传播的报道产品,展示展现总书记大国、大党领袖风采。同时创新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融合思维,继续利用“洋面孔”,深入浅出地解读好总书记的系列讲话。

二是持续深入宣传十九大精神。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作为外宣媒体来说,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是接下来一切工作的主题和指导。我们应针对国际社会对十九大后中国新走向的期待,加强议题设置,向海外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充分报道中国各地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的新探索、采取的新举措、出现的新气象;讲清楚中共十九大为推进全球治理、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是精心组织好2018年的重大活动报道,推出更多外宣精品。2018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国“两会”和改革开放40周年。要重点对外宣介好这次“两会”的重要意义,同时做好国家领导人的换届报道。而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则应将之与两会、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广交会等明年其他重大活动以及人民币入篮两周年、国际金融危机十周年、“一带一路”五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考虑,加强重点选题策划,将宏观解读同微观观察相结合,注重历史性、前瞻性和海外关联性,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报道精品。

四是加强议题设置和话语创新。重点从对接国际话语、创新中国话语、解构西方舆论涉华负面话语等三个方面全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实战报道。结合“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针对西方经常抹黑或者刻意回避的话题,重点围绕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专项研究,总结形成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中国智慧的新概括、新表述。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智库资源,采用“智库+外宣”模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话语创新出谋划策,输送“活血”。

五是不断推进媒体融合。要巩固拓展融媒体特色优势助力传统报道创新,进一步加强推特等海媒平台的內容生产和创意传播,不断推出优质栏目,力争打造“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同时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不断提高外宣工作者的融合报道意识。

六是加强对海外涉华舆情的跟踪研判。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等在海外的反应,在每个重大事件环节推出舆情报告,把舆情作为谋划对外报道的第一信号,使对外报道做到有的放矢和精准传播。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舆情调研,准确把握十九大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人的最新看法和评价,为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领导人的故事找准着力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