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发的期盼》与精神赡养

2018-02-09陈莉

关键词:广播节目白发儿女

陈莉

《白发的期盼》这篇课文是一则广播节目文字稿,文本中有人物经历、人物诉求、人物清愫,又有由人物活动具体的言语声音、语气、语调等组成的音响效果。全程听完《白发的期盼》广播节目需要近30分钟,认真读完节目文字稿需要10分钟。不管是听完还是读完,“走进语言现场”,倾听、听懂现场人物的心声,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进而有所行动,是这个专题以及这篇课文的重点。

《白发的期盼》,顾名思义,是老年人的期盼。老年人期盼什么?节目不但采访录制了7位老人的讲述,还采访录制了5位中青年儿女的相关陈述,又有3位社会学家的阐释分析,将“白发的期盼”这个社会问题完整地呈现出来。

《白发的期盼》节目制作以来已有14年,14年来节目重点展示的这个老年问题如今怎样了?有没有改变和改善?

一、倾听老人——无人可对话的伤感

7位老人共同表现的问题是:儿女成人独立出去,自己也退休了,不再按部就班去工作,特别是当老伴去世后,单身老人怎么应对孤独。

摆脱孤独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对话,人与人的对话是心理需要,是工作和生活的必要元素。对话首先要有对象,自言自语不能解决问题,自言自语多了反而带来心理问题。而孤寡老人的首要问题就是无人对话。

节目一开头,是赵女士讲述她老领导的遭遇。老领导一周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回答寒暄之问:“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另一句是对送报刊的说声“谢谢”。

“对话”是双方思想感情的交流、推进,是你来我往的沟通、触动,上述这位老领导的两句话不能算作对话,只能叫作短暂的回应。鳏寡独居的老人身处孤独处境,自己无人可对话,无力摆脱孤独处境。这种境遇令人伤感。甚至这位老领导随后不久遭遇车祸身亡,这种结局显示了生命的无常与残酷。

节目里7位老人中,5位的生活感受是“悶死了”“时间比较难打发”“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无人可对话的伤感、生活的孤独,弥漫在老人的内心深处。

节目里的7位老人中,2位老人积极调整自己,自我排解自找乐趣。

课文记录了高先生的生活寄托方式——录音的音响效果:撩水声,鸟叫声,高先生“来,快点,洗洗澡”的压混声。高先生非常想念他从小带大的孙子,他也理解现在的小孩学习都很紧张,又学这个又学那个,没时间来看望他,所以他“整天和鸟做伴,就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

高先生需要的并不是柴米油盐等物质层面,而是有个精神寄托,所以他说:“拿鸟当孙子了。”

课文还记录了北京大学退休教师吴永慧的生活排解方式。吴老师的老伴已经去世了,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工作。两个女儿一个出国9年,一个出国5年,她们只分别回来过一次。吴老师的原则是不拖累两个女儿,生点小毛病一般也不告诉。她说,退了休没事,每天都到学校去做实验。别人那种早上爬山、中午睡觉、晚上看电视的生活也没劲,还不如做实验。

吴老师用继续工作的方式排解一个人生活的孤独,虽然报酬少得可怜,一个月最多400块钱,但是她每天都去做实验。她说,有的人不拿报酬也要去做。

老人们往往是自觉地理解儿孙工作和生活的不易,一般不麻烦儿孙。所希望的无非是经常联系,打打电话,过年过节聚聚。

二、反思儿女——忙碌紧张或者淡漠惫懒

《白发的期盼》是个对话节目,既然是对话,就不是一面之词,节目还安排了5位中青年儿女的表达与解释。

有的儿女对孝顺父母,有心无力。节目采访了毛女士。毛女士每天工作早出晚归,孩子又面临上高中,她距离母亲住地又远,所以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只能这样,没有办法。

有的儿女对孝顺父母惫懒无所谓。节目采访了一位陈先生。陈先生跟他父母住一个院里,距离也就那么五六米,但觉得亲生父母无所谓,就很少到父母那儿去了。这就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无心孝顺了。

可见,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关键还是要有心意。只要心意表达出来,不管是当面还是通过电话等问候与沟通,父母总能感受到温暖与喜悦的。父母有病痛,儿女料理妥当,那就更让父母安心暖心的。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激烈竞争也导致了学生心灵成长的某些缺陷。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在初高中12-18岁时期,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生活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长期,因为长期的住校、紧张的学业、沉重的竞争压力以及与父母生活的日渐远离没有交集,而造成了儿女与父母之间无话可说而感情淡漠的结果。

文中,记者问一位大学生是否想念父母,大学生说:“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大学生说:“一般半个月给父母打一次打电话,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记者问是否写信。大学生回答:“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这位大学生说,自己对家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清楚。

这位大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惶恐,血肉亲情的纽带联结着家庭成员,我们从家庭里走出来,往前走,也需要回头看,看看牵挂着我们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固然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局限性,在见识与追求上,与上了大学的儿女的见识与追求并不一样;但是父母与儿女的嘘寒问暖、节假日团聚依然是必要的。关爱父母也是关爱我们自己,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自己不是浮萍,而是有根维系,从而获得内心的安稳。

所以文中记录了一位魏先生,他的父亲已经去世5年了。没有父亲的日子,他时常会想起父亲。“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三、理解精神赡养——代际融洽与孝顺父母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外面的世界一展身手,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离乡务工。而他们年轻的身影后留下的,是他们日渐老去的白发爹娘和被学者们称为“空巢”的家庭。endprint

课文中写道:“据统计,中国有老人的家庭中,老年人独居和身边没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占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节目中几位社会学家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阐释了老年父母与儿女应该有怎样的关系。

学者李先生说:“中国的情况不在于几代同堂,而在于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一种观念,要求代际之间有一种很融洽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照料、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

学者周孝正教授说:“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亲情,是人类最基础的一种美好感情,而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周教授这一席话让“孝顺”的概念和“精神赡养”的期盼清晰起来。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人的忧郁、抑郁,人与人的互相关心能够排解孤独、忧郁,预防抑郁。老人们也在自我调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城镇独居的老人会上老年大学,会参与广场舞、养宠物、打牌下棋等活动;农村老人会继续侍弄庄稼,参加新农村给老人提供的种种便利安排;也有一部分老人住进养老院,由看护人员照顾料理生活。

但是,不管老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依然需要亲人儿女的陪伴,光满足物质需求还不够,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代替天倫之乐。就像文中的北京大学退休的吴老师一样,她通过IP电话与美国的女儿交流,很不巧,那个周末两个女儿都不在家,直到记者快离开的时候,电话还是没有人接,吴老师仍在轮番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

用何种方式表达、承载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呢?关键是儿女一定要表达出来,因为白发人在期盼。

学法指导

一、学习倾听,触发思考

《白发的期盼》是广播节目,上课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安排听录音片段。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在倾听中学习,获得多方面信息。

作为一种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倾听。首先要有专注的态度,仔细听;其次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要习惯对听到的话在内心进行记忆与梳理,或者笔头记录,保证听到的信息是完整和准确的。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思考,才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体验情感,入情入理

作为一则新闻分析类节目,《白发的期盼》主要探讨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问题,对于广播节目的制作者本身的意图,我们应该在倾听中思考感悟,并有所收获。要体会节目中细节安排的声音的感染力、声响的生命力,在学生倾听、理解、表达的基拙上,初步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文本,对比倾听

《白发的期盼》是一篇课文,我们还要直接面对文本,阅读文本中的背景文字、角色安排、节目正文中的对白和说明文字。在倾听中,对比广播节目文字稿,体会节目制作人员安排设计的用心,体会广播节目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白发儿女
父亲的白发
匆匆太匆匆
融媒体时代中的广播节目主持入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力及基本素养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节目编辑的创新思路分析
家有儿女欢乐多
妈妈的白发
白发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