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楚辞》
2018-02-09方铭
痛苦地追寻社会公平和正义价值的伟大诗人
方铭(1964—),甘肃庆阳市人,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
在《怎样读〈楚辞〉》中,作者把屈原和《楚辞》还原到战国的时代背景中,把屈原的追求和商鞅、苏秦以及张仪相比较,把屈原与他的《楚辞》放在“公平正义”的天平上,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屈原和《离骚》的理解。文章极力赞颂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郡县制,透过历史风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实质,表现出一种进步的史学观。
《楚辞》是汉代刘向所编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集,今本《楚辞》包括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全部25篇作品,以及宋玉等后代人悲悯和模拟屈原的作品。从宽泛的意义说,把《楚辞》理解为屈原的作品集,也不能说错。《隋书·经籍志》指出:“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屈原因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屈原高尚的情操,因此才成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读《楚辞》,首先需要了解屈原和理解屈原。没有屈原,就没有《离骚》这样的作品。而《离骚》在楚辞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后代有人把《离骚》称为《离骚经》,其他作品都称为《离骚经》之传。如果从《楚辞》中其他作品都体现了如《离骚》一般的人文境界和精神价值而言,这种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对屈原的把握,离不开屈原的政治活动。抓住屈原的政治活动轨迹,才能准确把握屈原作品的内涵。屈原的价值,体现为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人格的完美结合。屈原的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遭遇,以及政治活动和政治遭遇所带来的思想感情方面的期待与沮丧,希望与失望。屈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这是他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也是《楚辞》具有巨大震撼力的力量源泉。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随着晋国的分裂,楚国的衰落,春秋时的晋、楚两极世界变成了秦国独大的一极世界。《史记·秦始皇世家》载山东诸侯“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疆国请服,弱国人朝”。秦国的强势,以及楚国的羸弱,決定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处在一个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时代。也正因此,屈原给楚王提出的联齐抗秦、杀张仪以泄愤,不去武关会秦王的政治策略,楚怀王都不敢接受。
屈原是一个想在楚国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但是楚国不能给他提供大有作为的舞台。屈原不被楚王任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不能有所作为的时代环境和想有所作为的人生理想的纠结,是屈原和楚国领导层发生矛盾的根源,也是屈原悲剧命运的根源。
战国时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如何适应社会的蜕变,成了这个时代弄潮儿们追逐的目标,战国时期成功的政治家无不体现这个特点。法家、纵横家的成功,在于他们放弃自己的坚守。而屈原的经历和作品,体现了他坚守底线的人生境界。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求见秦孝公,先说帝道,再说王道,三说霸道,四说“以强国之术”。商鞅的最高理想是帝道,其次是王道,其次是霸道,而强国之术是他认为的最为下下之术,但因为秦孝公认为帝王之道“久远,吾不能待”,商鞅就投孝公所好。《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出道后,先赴秦国,以连横为说,推介统一之主张。秦不用苏秦,苏秦于是东赴燕国,以合纵为说,推介反统一的政治策略。《史记·张仪列传》说张仪先赴燕国找苏秦合纵,苏秦不用张仪,张仪只好西至秦国,投身连横事业中,从事统一活动。商鞅,以及苏秦、张仪,不能说他们心中没有理想和是非观,但是,他们不能“知止”“慎独”,把个人的飞黄腾达放在第一位,选择了根据君主的需求来提供产品的人生价值。
屈原是有坚守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坚守,就在于他是一个深沉的思考者、一个关心楚国命运的政治家。屈原思考拯救楚国的指导原则,思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有关问题。屈原在思考楚国的现实困境的时候,提出了解决楚国政治困境的方法,这就是要实现尧、舜、禹、汤文武之“美政”。因此,与其说屈原是法家或者改革家,毋宁说他是一个坚守传统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价值,不在于他在战国时期体现了怎样的改革意识,而在于他知道人民的幸福依靠回归“选贤与能”的美政。这就使他与同时代的打着改革旗号的势利之徒划清了界限。
自汉代以来,人们从屈原的经历和作品中就发现了屈原的“忠直”和“清廉”的高尚情操,而朱熹更是认为屈原具有“爱国”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表现为对楚国昏庸和奸诈的政治家以及不能选贤与能的政体的强烈批判,屈原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拋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正好相反,所以他有强烈的不满。屈原的“爱国”是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是有正义性的,所以是有价值的。
屈原是历史中存在过的真实的人,同时也是经过历代文化人和屈原的崇敬者不断诠释过的文化符号,我们既要还原历史中的屈原,也要注意后代人对屈原的诠释。既要注意对屈原正面的诠释,也要注意批评者的文化立场。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是赞扬屈原还是批评屈原,他们都是把屈原当作一个有价值的样本,体现他们对屈原的尊敬和同情。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还原历史,就有了科学的立场。
屈原是在一个缺少公平性,丧失了正义价值的时代,积极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价值,并痛苦地追寻社会公平和正义价值的伟大诗人。《楚辞》的价值正在于完整地表现了屈原的痛苦和追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