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经典本来面目 助升学生文化素养

2018-02-09唐贤贵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克己做人论语

唐贤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化不能空谈,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各个时代的经典实为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很好载体,《论语》当为其中的代表。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论语》,让学生认识一个鲜活的孔子!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论语》和鲜活的孔子,真正领会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光辉。

一、从儒家学派的原点出发来读《论语》

《论语》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难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真的,难道孔圣人的话就真的一句抵万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回到离我们很遥远的那个年代去,只有将孔子放在诞生他的那个年代里,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孔子,了解《论语》。

孔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礼崩乐坏”,西周建立的礼乐文明到了春秋时期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孔子所做的就是“克己复礼”,而《论语》主要记载的就是孔子为此的努力。我们今天对“礼”更多地解释为“礼仪”,在《论语》里“礼仪”只是“礼”的外化,其内核是夏商周连绵不绝的文化,孔子所进行“述而不作”的工作即是比较系统地对三代文化进行整理,由此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在孔子那里,“礼”是一种制度和规范;在孔家店里,“礼”就被改装成了宗教。在鲁迅先生的《祝福》里,我们知道了“礼教”的可怕。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眼中,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子亦然);君贤则臣忠,父慈而子孝。而在孔家店里,这句话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乃不孝”的教条。至于“三从四德”完全是孔家店经营者杜撰的“私货”,千万不能算在孔子头上。

何为“克己”?怎样“克己”?“克己”的目的是什么?《礼记·大学》里的这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最好注释。原来儒家学派于学人的基本要求是基于君子人格的塑造。由此看来,“克己复礼”不能全是坏事吧。

我们明白了这些,就可以从原点上来读《论语》了。也就知道《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品读了。

二、认识、了解真实的孔子

今天我们打开任何一本关于儒家的参考书,里面都这样说“孔子,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些语言冷冰冰的,一点也没有温度。怎样才能接触到有血有肉的孔子。

孔子的身份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最初是学人,后来是君子,再后来是圣人,最后成了教主。作为学人的孔子,可亲可敬;作为君子的孔子,也非常可爱;作为圣人的孔子,我们还可以仰望;作为教主的孔子,身上就披着光环不食人间烟火了。

如果不将孔子看做是教主,把孔子身上的神秘光环褪去,孔子是非常真实的一个人,他就如我们可亲可敬的师长。《论语》里记录的孔子是一个“学而不厌”的求知者,是一个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好老师,是一个守“礼”的君子,是一个具有喜、笑、怒、骂等真实情感的人。

既然孔子是好老师,我们就可以平视他。我们平视孔子,就能通过《论语》的鲜活记载了解真正的孔子。至于能不能读出孔子是圣人,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做人格局的高下了。

三、从《论语》的编排体例上读《论语》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其实《论语》在编排体例上也是“一以贯之”的,《论语》全文“一以贯之”,每一章也是“一以贯之”,千万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断章取义地肢解。

单就《论语》的第一章《学而》而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论语·学而》章的核心是“为学”。讲了为学的前提,为学的要求,为学的标准,还有为学的过程。我们今天常常将“为学”理解为读书,在《论语》里,为学的前提是“做人”,于是提出了做人的标准(仁、孝、礼等)。具备了做人的条件,才“行有余力”而“学文”。同时,学习的内容当然不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来学习。在《为政》章里孔子说的“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为学的过程和榜样。

在孔子那里,为学是一个很漫长、很艰辛的过程,非投入毕生的精力不可;为学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不是死钻书本就能解决问题的;为学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带着明显的功利性肯定很难得到为学的真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完成了做好一个人的前提下,能够有机会“学”并且不断地在生活中践行学到的本领,当然是一件幸福而且快乐的事。今天的中学生如果只以学习考试技术为目的,随时都在“温习”学到的考试技巧,肯定体会不到这份快乐。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读每一章,读全篇,前后贯通,以文注文,就能真正领会《论语》编者的真实意图,就能体会《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样,我们就能走进真实的《论语》世界,充分领会这部经典的魅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生必须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通读《论语》,对儒家思想的光辉、孔子的人格魅力就可触可感,潜移默化中滋养了高中生的心灵,达到了通过经典阅读助升文化素养的目的。这样就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自觉地树立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克己做人论语
做人,不要做藤
如何读懂《论语》?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无声列车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做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零开始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