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018-02-09林静
林 静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对于书面语言来说,口头语言依赖于有声语言和相应态势来向听者传递信息,阐明事理,表情达意,语言自由随意,简洁通俗,口语化程度较高,表达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也更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应用性。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与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加以有效训练,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想说、爱说的兴趣,达到能说、会说的效果,也能进一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一、鼓励表扬,让学生想说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如课堂、会场、面对老师、陌生人等,因为性格、能力、情绪、心理等原因,往往不愿说,不肯说,不想说,发言时或是声音小,或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时,如果教师严厉训斥,会更加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一点时间与尊重,帮助他们逐渐放下心理负担,克服怯场心理,敢于开口表达。平日里可以有针对性地多加训练。比如在早自习上,要求胆小怯场的学生多到老师学生面前朗读背诵,帮助他们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锻炼他们流畅表达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擅长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少作横向比较,多从纵向认识。学生有了进步与提高要及时肯定,充分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班上有一位学生成绩优异,只是性格内向,平日里几乎不和他人交流,上课不轻易发言,被点到回答问题时也声如细丝。老师经过观察了解发现,这位同学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实不错,作文中经常不乏文句优美、语意深刻的段落,只是不愿开口大声说话。这与他上初中时家长对学生奉行的挫折批评式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长此以往,这位学生逐渐失去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意愿,总是低头沉闷不语。针对此情况,老师一方面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出问题关键,并约定家校联谊,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经常有意与之交流,从课上发言到课下探讨,耐心倾听,适时评价,及时肯定,充分鼓励。经过长达一年的师生互动,该学生由最开始的低头沉默到能主动与老师分享他的经历与对事件的见解,性格比先前阳光大方,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组织活动,让学生多说
语文课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极佳平台。语文教师要多组织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诸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本剧改编、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整本书阅读推荐、读书会、即兴作文与点评、课堂分组讨论、辩论赛、时事评点等等课堂活动,真正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多说话,多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以不同形式说话,也能让学生在说话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习简明得体生动表达,拓宽知识面,激活思维,在说话中尊重与肯定他人,认识自我,欣赏自己,把语文课堂当成是温馨的精神家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也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是高三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片段:“回首往日,晨昏交替,寒暑易节,师生情,同学情,朋友情,情思万缕,织成高中生活的斑斓锦缎;求学心,成才心,感恩心,心事浩茫,写就青春书卷的动人篇章。这三年的路,我们走的辛苦而快乐。我们流过眼泪,却伴着欢笑;我们踏着荆棘,却嗅得万里花香。感恩老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你们的谆谆教诲磨平我们的年少轻狂;是你们的诲人不倦引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殿堂;是你们的安慰与鼓励,在我们跌跌撞撞的成长路中给予我们向前的力量!”这样的表达文采优美,情真意切,亦能引起师生的共鸣。
三、智慧碰撞,让学生会说
说,是人的思想、品德、才华的外现。因此,要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抓根本,先着力发展内部语言。教师可通过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表达技巧、情感主旨等的分析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说话条理性、完整性与生动性的理论系统。教师亦多作示范,如利用课堂导语,以生动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考。如《长恨歌》这首古诗词,就可以抓住诗题中堪为全篇警策的“恨”字来设计:“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不管风与月。人生短暂,总有几许无奈,几分长恨。少妇有恨,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贫女有恨,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岳飞恨靖康耻,犹未雪;李煜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宋祁浮生长恨欢娱少,且向花间留晚照;刘禹锡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苏轼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今古恨,几千般。今天让我们走进白居易这首具有感伤色彩的《长恨歌》,看看在这首诗里写到了哪些人的恨?又写尽了他们怎样的遗恨呢?”激趣启智的导语,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地解析故事的主人公以及作者的各自遗恨,准确而深刻地鉴赏诗歌。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通过细读文本,师生对话,深入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成合理化的共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完璧归赵中对蔺相如的分析,一般共识都是如司马迁评价一样,蔺相如临危受命,不辱使命。可也有人质疑,如司马光认为蔺相如冒险激进,罔顾国运,有玩弄激怒秦王之嫌。倘若秦王暴怒,移兵攻赵,那赵国岂不是有灭亡之虞?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士人,蔺相如如此行事的动机与逻辑是什么?秦王为何会一再容忍蔺相如放肆的行为?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训练逻辑与情理相统一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自然而然能更上一层。
古人有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的是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的魅力,展示的是自己的综合实力。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风格与风貌,达到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