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2018-02-09姚帝栋
姚帝栋
自2015年在语文的高考中出现了“任务驱动”式的作文后,学生的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位置。培训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逻辑思维能力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摒弃古板老套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学生逻辑思维的途径。那么,在高中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应当提倡将语文教学营造成“对话”的教育模式,积极地鼓励和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不迷信权威,不唯师说。正如在《对话,一种有效的课堂交流方式》一书中,沈建泛老师认为“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指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还应建立起学生同课本教材、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关系。而学生与书本之间对话关系的建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对话关系的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节点。例如,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通过采用灵活而巧妙的“问题代入”,搭建起学生和课本之间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由问而生疑”“由疑而生趣”,进而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深入到书本内容中,对学习内容有更为透彻的理解。比如在进行《项链》一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涵的意义给学生设计出对话思考的题目:请将文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与在《非诚勿扰》栏目中说出“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被人们热议为“拜金女”的马诺进行对比,你认为她们是否有共同之处?玛蒂尔德是你眼中的“拜金女”吗?为什么?并可引导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带着社会热点问题去和书本进行“对话”,在经过思考、探讨后会真正的了解到文中的女主人公并非真正的拜金女,她敢于担当、善良且诚实守信。学生们在经过辩论,想法和观点相互碰撞后会欣然明白一个道理“向往优质而奢华的生活本身并无过错,这是人的本能表现,但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且沉溺于此不可自拔,却不肯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却是一个彻底‘贫穷’的人”。
二、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式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辨思维
人们对一事物进行分析、区别、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比较”法。比较法也是人们经常用来拓展思辨思维的有效途径。而比较式阅读指的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结构形式上相似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式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对比式阅读方法让学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边鉴赏,分析出二者的异同点,准确把握住作品的特点,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不仅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还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将《囚绿记》一文与其一起让学生来进行品鉴和学习。两篇同为写景抒情散文,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将两片对比分析后,找出其在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立意表达方面的异同点,并鼓励学生借鉴他们认为优秀的方面结合自身的感悟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散文。如此的 “对比式阅读”,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分析,在分析中去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百分之八十的高中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事物和社会时事问题漠不关心。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利于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树立。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老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将每天观察、聆听、感受到的身边事写下来,哪怕是简短的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也可。老师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观摩调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去思考。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养成“收集、剪贴”时事热点、优秀作品、文学点评的习惯,并对此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例如: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展开“时事”点评讨论活动,譬如引导学生对 “共享单车凸显出的公民素质问题”“网上热议的高铁霸座女孩”“由高空挑战第一人坠亡事件探讨我们该鼓励怎样的极限挑战”等时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关注时事事件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观点进行探讨,或是让学生针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双方的辩论。在这个培训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现,他们对时事的关注让他们的视野开放,他们对时事的观察让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些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观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训应当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逻辑思维的提升。而语文学科由于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时间也较为长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的培训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繁琐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老师应不断的创新教育模式,积极的学习和积累前沿性的教育理念,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