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领悟诗歌之美
2018-02-09谢燕兴
谢燕兴
针对学生“诗歌无用”的现状,笔者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直面学生的实用心态,将诗歌与写作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了有效果有意义的教学探索。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兴趣大、效果佳的方法:写诗人小传、妙用诗歌意象、学填古诗词、规划诗歌之旅。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陈钟梁与余党绪老师曾于2005年进行过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对话围绕“文学名著与时尚文化的反差与融合”进行,在谈到“校园里不能没有诗歌”这个话题时,两位老师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陈老师:一旦社会缺乏了诗意,一旦生活中缺少了必要的浪漫与幻想,一旦社会缺乏了诗性,只剩下物质、利益与必然,那么生活还有多少意思?
余老师: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中华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歌养育出来的。如《诗经》里的反抗精神,汉魏诗歌的质朴刚建,屈原、李白的浪漫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刘禹锡、杜牧的历史意识,周邦彦、李清照的精巧雅致,等等。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在反复的吟诵中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锻炼着自己的精神。
两位老师说出了诗歌对个人乃至民族品格的熏陶与建构作用,同时又忧心越发物质与功利的社会离浪漫美丽的诗歌渐行渐远。而现实也确实如此,浸染在时尚文化的这一代中学生手上捧着的常是手机、漫画书、时装书、青春文学,而难窥诗歌的影子,尤其是古典诗歌读本。在大多数学生眼里,古典诗歌只是教科书上要学习的内容,而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高考好分数。这种功利主义与实用心态,“诗歌无用论”严重影响了诗歌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一个人精神上的影响。为了改变学生这种短视行为,笔者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除了用美读法用吟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有意针对学生的实用心态,将诗歌教学与写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到诗歌大有用途,以此激活学生妙用活学诗歌的兴趣,在写作中走进诗歌的世界,领悟诗歌种种的妙处与美丽。特别提出的是,这几种方法,都是与写作相结合,有其用时短、易把握等优点,学生兴趣很大,现总结如下。
一、写诗人小传,领会人生情味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之越多知之越深,越能体会诗中的种种微妙之处,才能有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共鸣。就如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李清照少女时的无忧,少妇时的幸福与轻愁,国破家亡后的无尽孤寂与避难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才能深入体会其《声声慢》中开头十四字乃生命最凄苦的哭诉。“寻觅”的何止是往日的美好时光,也有今日凄苦无依的归宿,视如生命的金石文物的安放之地。“冷清”的何止是丧夫后的孤独凄清,还有身为才女的不被时人理解的心灵之苦。这些内容虽然老师可以言说,但这种“给予”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它是一种生命的理解与宽容,所以让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是学习古典诗词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学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首诗,而是通过这么一首诗去观照一个人的人生,参悟一个人的生命,是生命与生命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诗人传记,推荐观看有关诗人的讲座外,笔者还尝试让学生写写诗人小传。这里所谓的小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介绍人物生平功过的文章,而是结合诗人作品,融合作者感情态度,臧否诗人或再现其人生际遇中的某一点。
如有学生在《辛弃疾小传》中写道:
走近你的词,每每会使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便已隐隐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
那把“吴钩”呢?曾被你无数次在醉后的深夜里挑灯看过的,看那清冷的剑身在昏暗的灯火下闪烁着幽幽的光。
不敢再轻易地登上了那落日露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可惜你这把锋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晰可辨。
此小传,抓住拥有雄才大略的辛弃疾欲雪国耻却又饱受排挤,报国无门的人生际遇进行抒情与评论。妙就妙在这种情怀,作者是结合词人的一些名句进行叙述的。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如果对词人没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词作没有烂熟于心,是不可能写好的。
通过这个写作训练,不少同学发现原来自己积累的诗歌那么少,对诗人的了解那么浅薄,对诗歌的理解那么不到位,原来诗歌背熟后不等于就会用,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学习起来自然目标更明确了,动力也更大了。
二、巧用诗歌意象,书写诗意文章
当下学生作文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文字平淡无味,难以打动人。而中国古典诗歌,善用意象营造意境表情达意,这些特定的意象经历代诗人妙手化用和丰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读者一旦接触到这些意象,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意蕴便汹涌而来。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余光中先生便是个中高手,如其散文《沙田山居》,文中就有一句:
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这是文中极富审美意蕴的句子,想要表达的无非是“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这样平淡的意思,但作者却有意选用“重九”“中秋”这种中国传统团聚之节来表达其乡愁,又嵌入古诗意象“陶菊”“苏月”,使句子具有古典的诗意与丰赡的想象。
又如其文中另两句:
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
“一炉晚霞”“一袅青烟”中的量词“炉”“袅”,青山表述为“翠微”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真是新颖别致,妙不可言。
这种化用的意识建立后,学生便会有意识地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生活和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化用诗句、运用诗歌意象,营造诗意蕴籍的句子。
三、学填古诗词,品味诗词精妙
学写旧体诗词,能激起学生敢于尝试创作诗歌的勇气,养成他们乐于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内心的灵性,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试写古诗词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要求学生一开始就像古人一样严格遵守着诗词格律的要求,门槛太高,只会阻挡学生入门的脚步,刚开始时只遵守最基本的格律要求即可;二是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作品作示范修改,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如何炼字炼句,营造意境,借景抒情。如曾布置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用《菩萨蛮》《鹧鸪天》《如梦令》《蝶恋花》中任一词牌,结合柳永的有关资料,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对柳永或其作品的理解。”
如学生在作业中写道:
《如梦令》:秋风侵岸杨柳,楼上凭栏断肠。惜浮生若梦,万般世事无常。浅唱,浅唱,举杯醉梦一场。
《菩萨蛮》:一曲冲天辞堂庙,风卷青衫云水渺。孤舟望月生,清秋柳色冷。朝抚霜花鬓,暮寄楚客吟。长叹烟花巷,不见故人行。
四、诗意地行走,丈量诗歌的丰盈
诗歌能丰盈旅游的滋味,同样,旅游也能深味诗歌的情味。将诗歌的学习扩展到课堂外,将诗歌学习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规划个人的诗歌之旅,将是一次刻苦铭心的诗意学习。要求是,根据自己的行程,结合当地风俗、自己的见闻行思,结合行程中涉及的诗人及其作品,私人定制一条诗歌之旅。如有同学去敦煌、新疆等地游玩,回来后一下子便爱上了边塞诗,原来感受不深的苍凉、悲壮、带血的思念等等情感,一下子落到了实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的《凉州词》、李颀的《古从军行》、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再读来滋味独特。
诗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诗歌化入学生的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中,成为其精神世界和语文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有利于“立人”,又有益于“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