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小组活动,提升幼儿学习经验
2018-02-09王晓飞
◆王晓飞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第二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学中,小组活动对老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首先,老师需要准确地把握主题,以及每一阶段以及每一个区域的目标。其次,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区域活动中随时发现孩子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小组活动刚开始,老师在分组指导时容易比较迷茫,不能根据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解决。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和反思,老师在组织小组活动的时候会认真地思考孩子区域活动的现状,会根据孩子的学习需求开展小组活动。下午的小组活动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预设活动小组、延续活动小组、引发生成活动小组。
预设性小组活动,是指老师结合上午区域活动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以及技能表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的分组。预设活动成为小组活动的一部分的优势,在于它首先能在教师特定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将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种探讨、研究。其次,从教师和幼儿两方面来讲。首先,教师对每次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对于幼儿活动中的这些问题也进行了钻研,能够选择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组织。从幼儿方面来讲,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每天产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就在发生变化,有的是量的积累,有的则是进一步提升,从量变到质变。
在《汽车叭叭叭》主题的第一周,孩子对刚学的故事《会滚的汽车》很感兴趣,上午区域活动的时间和人数是有限的,老师就可以会利用下午的时间,采用小组轮流表演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表演,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表演的机会和老师单独指导的机会,在讲评中利用录像以及现场表演的形式分享给更多的幼儿。通过第一周的表演,老师发现孩子能熟练的掌握对话,而且能与伙伴一起表演出故事的情节。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动物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狐狸是怎样吃小动物的?”于是,老师预设了下午小组活动的内容,与幼儿通过共同探讨、观看老师找的一些绘本、录像等资料进行再次表演,讲评的时间通过录像或是一组孩子的现场示范将新的表演方式分享给更多的小朋友。
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第一周,孩子带来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汽车,于是,在活动区中,孩子就针对自己喜欢的汽车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有的拼插、有的用福禄贝尔玩具拼摆、有的用泥工绘画的形式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孩子都喜欢观察自己的车,对同伴的车兴趣不是很大,于是,我就利用下午预设分组的方式,带领12个孩子在信息角里观察自己的车和同伴的车,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那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把各种车地、的外形特点、功能、结构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我还组织开展了“汽车开来了”的情景游戏、“什么车儿停下来”的分类统计游戏。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不仅丰富了对同伴汽车的认识,而且还学会了玩信息角的小游戏。会玩游戏的孩子就会把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给小伙伴,通过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学习的快乐。
延续性小组活动一般是针对早晨区域活动中孩子没有完成的作品,利用下午小组活动的时间延续上午的活动内容,延续性小组活动一般针对绘画、泥工、拼插、制作、拼摆等区域活动。延续性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延续性小组活动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让幼儿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作品,体验完整性操作的过程;其次,幼儿只有将自己的想法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才能进行更多方面的活动,如将作品进行语言性的表述,在此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延续性小组活动的优势,还在于幼儿能够体验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成功感、愉悦感,为自己树立自信,进一步陶冶情操。
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老师发现孩子在活动区很喜欢用泥工、绘画、拼摆等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图书《拖拉机—托尼》《公共汽车—巴克》等。有一次,皮皮、孙玉菡、高静涵在泥工区用橡皮泥立体制作的方式表现《消防车—皮特》中皮特和救护车救火的场景,他们在制作的时候很是认真,有的一开始先从制作丁字路口开始,有的直接用立体制作的方式表现消防车的外形特点。上午,老师重点引导孩子们细致地观察消防车的外形特点和动态,并且动手制作。很快到了收玩具的时间,皮皮、孙玉菡、高静涵的泥工作品并没有做完,在讲评的过程中,老师虽然没有讲他们的作品,但老师也提出了“希望你们利用下午小组活动的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完成,下午分享你们的作品”的期望。就这样,在下午小组活动的时候,三个人就不约而同的来到泥工区,继续完成自己上午没有完成的作品。下午,老师主要指导和观察孩子们对故事中情景的再现活动。“我们仔细看看,画面上还有什么?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你想用材料什么表现?”经过下午的延续性小组活动,三个小朋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看着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老师也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感到高兴,讲评中,三个小朋友分别把自己的作品和大家进行了分享。
引发生成性小组活动对老师来说,是挑战性最大的。它要求老师不仅要熟练地驾驭课程、把握课程的走向,而且还要敏锐地发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依据他们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了引发和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引发生成性小组活动的优势,在于它是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兴趣和经验的需求出发而组织的小组活动。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主要是将展现活动主题的核心内容,而结合自身需要的成分较少。而引发生成性小组活动就是针对幼儿的需要进行活动,这样更具有自然性、直接性和问题解决性的倾向。孩子自身要求发展的愿望得到满足,如鱼得水,非常快乐。通过引发这样一种活动,幼儿的情感得到关注,他们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自身愿望表现得更加明显,情感升华得也更加快。
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老师在指导孩子上午搭建桥的时候,发现孩子搭建立交桥只有一条路,而且不会搭双向下桥口。于是,老师利用餐前活动的时间,给孩子观察一张比较典型的具有双向下桥口的图片,然后提问:“这个桥和我们以前搭建的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的说:“这个桥上有个十字路口。”有的说:“这个桥有好几个下桥口。”于是我又追问他们:“那我们看看,它到底有几个下桥口?”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数,发现桥上有四个下桥口。我拿来一辆小汽车问:“那这辆小汽车应该在桥上怎样行驶呢?”孩子的答案是不一致的。于是我一边“开着小汽车”,一边演示在桥上行驶的方向,同时,让孩子也了解到桥与大马路之间的关系。下午的搭建活动就是上午讲评中引发探索的一个活动延伸的。下午,老师先带领着喜欢选择搭建的小朋友们观察图片,讨论如何让立交桥的下桥口与直的马路相连接,如何分工搭建,在搭建过程中,拐弯是在桥上拐还是在下了坡口后再拐等问题。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与搭建摸索中,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好了。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多向下桥口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习看图、在分析与尝试搭建探索中搭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