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思考

2018-02-09钱风华李治国吴运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求恩卓越协同

王 伟,吴 昊,2,钱风华,李治国,吴运涛*

(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4.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1)

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2012年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并颁发《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这是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它引领了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对医学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产生深层次的触动。为突破以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呈现散在性、局部性和浅表性和单向的离散的线性关系以及各种教育资源与要素不能有效整合,教育主体之间沟通交流不够和缺乏合作等问题,本文试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在改革中通过发挥创新系统多主体、多因素竞争协同、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形成育人合力,以多维度协同创新视角探寻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有效推进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一、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协同创新理论依据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并将协同学说成是“协调合作之学”[1]。“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强调组合效能大于个体功能[2]。在共同创新的目标驱使下,创新主体内部各要素间、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既竞争又合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创新主体(或要素)组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着力解决创新链与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封闭分散的问题,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价值创造。

(二)协同教育与协同学习理论。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以后,其理念延伸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种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3]。协同学习是一种创新设计,是由学习者以异质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者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协同学习的结果不仅使自己获益,而且他人乃至整个小组从中都能获益。协同学习把学生和教师当成一种资源和环境,通过协作和互动获取知识,在协同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交流和协作学习,完成意义建构,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一)建立协同创新自组织演化的开放机制。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的前提是充分开放,以引进负熵流。为实现创新目标,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赢得竞争优势,各创新系统主体通过对外开放,不断地互相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并对系统要素进行协同整合,实现协同创新的增值效应。依据该原理,学部采取的措施:一是重塑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国际化视野、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二是更新学生观。教师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实施了跨学院学生自主择课、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三是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实施多学科、跨学科协同教学,建立9个跨学科创新创业基地;四是调整办学模式。安排低年级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早期进入社区卫生基地服务等;五是强化国际交流。每年有20%的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科研训练、短期游学等,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二)发挥非线性作用内在动力机制。

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它是系统自组织演化走向新的高级有序机构的内部动力。“创新是复杂的突现过程”[4],突现,是一种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的相互作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主体(或要素)的竞争与合作上,没有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就不会有新结构和新成果产生。按照非线性作用的要求,设计形成了体系内部各主要要素协同的改革方案:一是紧紧围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多种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实施了由各学院承接的“九项改革计划”,即管理体制改革计划、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课程整合计划、全科医学社区基地建设计划、“5+3”一体化改革计划、学生跨学科培养计划、跨学院自主择课计划、学生国际交流计划和白求恩精神育人计划,形成要素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以此强化和带动教学内涵建设;二是坚持以协同教育和协同学习理论为基础,组建三届以培养卓越医生为目标的临床教改试点班,突出在协同创新基础上的“三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床旁实践相结合、与临床模拟实践相结合、与职业素养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探索,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多学科合作教学、临床技能强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各子系统合作育人机制。

整合第一、第二两大课堂,坚持“两大课堂”互动互融的理念,将职业精神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并重,并纳入到卓越医学人才整体培养体系,强调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的协同发展。2013年以来,校、部、院协同主体探索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教育体系,坚持白求恩精神引领,突出立德树人,规范形成以白求恩精神教育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结构。主要通过建设职业精神教育“五个活动板块”(职业精神教育、志愿者服务、白求恩精神育人、艺术与人文教育、学术科技)。合作育人机制坚持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白求恩精神的教育主线,凸显了专业教育体系与白求恩精神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

(四) 重塑和建立人才培养体目标协同机制与合作联动机制。

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对临学“5+3”一体化相关培养要求和吉林大学着力培养“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育人目标,确立新时期“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保持培养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性与协调性。站在“大医学”育人的高度,聚合资源优势资源,打破学院学科封闭,尝试协同合作教学。合力开展学生自主择课和有机融合校、部、院创新力量开展八年制联合教学工作,以保证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三、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协同创新设计

(一)理论教学和医疗实践相协同。

一是强化理论教学和床旁教学相结合,各科删减20%的理论学时,师生双方采取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实习中,通过学生参与管床、教学查房和床旁教学、病史采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二是建立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预见习、课间实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临床模拟教学、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立体化、持续性地参与、体验、操作,获得扎实的实践技能。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相协同。

中日联谊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建立了融基础、预防、临床和人文等多学科教师团队协同开展的理论教学和病例讨论模式,培养学生整体临床思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院临床肿瘤课程五年坚持推进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体系改革,组建了由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等20个相关科室等组成的跨学科协同教学团队,探索以多学科教师同堂教学为创新、以相关知识的融合为基础、以重点问题为导引、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为方法的新教学模式。

(三)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伦理教育相协同。

应用潜在课程教育原理,探索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接受机制。其改革方案:一是依托学部医学人文中心和学校公共选修课平台,开设大量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二是长年坚持邀请工作在第一线的医学专家开展成长经历和职业精神讲座;三是坚持临床实践全程渗透白求恩精神教育等。通过显性和课外隐性人文教育,形成“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整体的内在认识过程,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协同创新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规律,也为揭示医学教育改革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协同创新系统从封闭走向日益开放、从单一育人走向协同育人,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李克强总理的肯定;系列教改举措得到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执业医师通过率三年连升27个百分点;2016年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等。然而,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白求恩卓越协同
纪念白求恩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