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型建构
2018-02-09冯小琼
冯小琼
语文学科既是语言学科,又是思维学科。语文学科从高考命题来看,经历了三次变革:从“恢复高考之初的知识立意”到“世纪之交出现的能力立意”再到如今的“能力立意和文化立意”。可见在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重新定位,简化成四组关键词,即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中语文思维的教学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其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指导语文思维教学的理论水平较低,教师本身也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意识和有效方法。
第二,语文思维教学走偏了方向。受传统教育的惯性影响,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呈现出重知识传授而轻思维训练的状态,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重分析,轻感悟;重标准,轻个性;重规范,轻创造等。
第三,语文思维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其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灵活度、思维敏捷度、思维批判度以及思维独创度等方面还需加强。
第四,研究系统性较差,可借鉴性不够。例举语文学科思维内涵及特征的多,提供可学习推广的对接性课例少。
如何破解当前语文思维教学的难题呢?笔者认为,以课型建构为载体发展语文思维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抓手。
整体思路为:1.建立课型与语文思维发展的关联。以“语文不同课型”为主要载体,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及现代教育的特点,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一系列操作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课改精神的语文学科不同课型教学策略,每种课型都建立基本的导学模式,形成操作的基本流程,通过不同课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构建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实现“培养未来社会的现代公民的教育追求”;2.整体关联,分学段协同推进,重点突破。即结合学段文体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重点发展符合学段学生心理特点的语文思维能力。
具体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根据新时期中学课堂教学基本课型分类的基本主张,将课型进行合理分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要求根据事物的属性,分类基点(准则)的选择恰当、明晰,分类不重,不漏,不交叉;2.实际。按教学实践所需进行分类;3.简明,易于操作。
其次,以课型为载体,探寻新时期中学课堂教学中新知课、概念课、复习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实验课、评讲课、翻转课、未来课等课型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征,探寻这些课型的规律和科学操作模式,探寻这些课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以及不同的作用。通过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中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最后,遵循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明确基于课型的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与标准,探索不同课型与中学生语文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对接的途径,寻求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的规律、方式、方法、路径、策略及保障措施等,通过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搭建思维训练的平台,形成能充分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各种课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模式的操作范式。部分课型发展语文思维能力的操作示例:
1.阅读课:根据不同文体(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古诗文等)文本自身的特点,为发展语文思维能力选择、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设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选择合宜的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建构不同文体的理想课堂教学范式和操作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2.写作课:重点研究记叙文、议论文的序列训练策略,研究不同文体写作的思维流程,导写策略、评讲策略以及激励评价方法。研究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写作思维的教学设计策略。
3.复习课:研究单元复习、专题复习、试卷评讲以及复习其它不同语文内容与发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系,研究复习课的教学流程、手段、方法;建构不同类型复习课教学范式和操作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4.活动课:研究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活动形式与发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系,研究活动课的组织策略以及评价方式。
总之,有指导思想的行动才是有目标、有方向的行动,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自身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只有高度重视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思维积极地发挥作用了,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