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述与虚构:小说教学的核心要素

2018-02-09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祥林嫂虚构小说

兰 芳

小说教学教什么?历来是难题,由于小说篇幅长,样板效应差,因此,小说教学五花八门。常规教学就围绕“三要素”进行分析,创新教学就围绕着细节品读;课程上完了,往往学生只记住几个常识或者对本节赏点有些印象,换篇小说自读又雾里看花了。那么,小说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基于实践,做如下探讨。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内容,即所谓一中心(主题)、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对小说的认识,也小说教学的传统思路。而在现代小说理论中,小说是“心灵的历史”,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叙述与虚构。因此,教学要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入手,探讨这一篇小说的独特魅力。以《祝福》《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分析祥林嫂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女性形象,深受封建礼教的残酷迫害;分析“我”成长中的迷茫,新世界的混乱无序等。即所谓的主题。但纵观文学史,这类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那么《祝福》《十八岁出门远行》何以独特?我们可以从“叙述”与“虚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一、注意叙述

1.视角

视角,即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表现写作对象。《祝福》的独特就在于叙述的双重视角:作者笔下的“我”所看到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不仅仅表现了祥林嫂的悲剧,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悲剧,人人都是凶手而不自知,“我”的无能为力也是帮凶。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我”眼中的故事与“别人”眼中的故事的不同。《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视角独特在于儿童视角(未成年人),“我”的经验与现行世界的冲突,由冲突带来的各种混乱。特别要注意区分“我”的世界与司机的世界的不同。

除了书中人物,还有一层不同,即读者与作者的不同,读者阅读期待与作者笔下世界的不同,读者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深沉表达的不同。

2.情节的推进

理解了小说的视角,相当于窥见了作者的意图,对小说的整体布局有了把握。但小说并非作者思想的简单印证,它有自己的表现方式。这就是伟大作者笔下的经典人物“非如此不可”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小说的基本单位——情节是如何组织推进的。

在《外国小说欣赏》中将情节定义为: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那么,小说是如何在因果律下组织起来的?传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颇有些单调,如何增色?一种是突发事件。一种是摇摆延迟。

何谓突发事件,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生活的常规。《祝福》中的祥林嫂两度丧夫把她的生活打入了地狱模式。《十八岁出门远行》也是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生的转折突如其来,强化了主人公在变化之中的种种努力以及努力的苍白。

何谓摇摆延迟,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犹疑不定的状态。我们细读《祝福》,就会发现作品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摇摆,短暂的幸福之后是更深重的不幸,在这样的摇摆中,死亡成为了祥林嫂的解脱。当然除了大摇摆,还有重复出现的物件也成为摇摆的道具。比如:《祝福》的“福礼”等。《十八岁出门远行》则属于轻微摇摆,未知的旅馆总在前方,它将各种突发事件导向初心。

二、说清虚构

1.从真实中走出来

传统小说写得再接近真实,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它是作家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间是扭曲的,空间是独立的,人物是加工的。

小说中最常见的时间有两种,一种缩写,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一种是扩写,长篇累牍不足以表现一刹那。《祝福》就存在这两种时间的错位,对于“我”来说,前后只有我回乡“过年”又离开的4天时间;对“祥林嫂”而言,小说里渡过了她的后半生。祥林嫂苦难的半生对我来说仅仅是一天里的内疚,旁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十八岁出门远行》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它可以是十八岁的任何一天,故事浓缩在黄昏这个富含意蕴的时刻。

空间,也就是环境,《祝福》中的鲁镇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又独立于任何具体农村,它没有行政区划的归属。生活在这里的都是普通人。鲁迅给鲁镇的调子是灰色的、压抑的。故事就在这样的不动声色中展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马路就真的是“在路上”了,它是一条通向远方、群山环绕的公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人物,祥林嫂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浓缩着时代的悲剧。十八岁的“我”是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一个人物符号,没有姓名,没有来处,只有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暗示着我的性别,遍体鳞伤昭示了我的际遇及未知的将来。

2.语言的艺术

小说是把故事呈现给读者,而不是把思想灌输给读者,然后印证思想。因此,对小说语言密码的解析至关重要。

《祝福》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故事性的,一种是议论性的。前者较缓慢、沉默,灰色调;后者激烈、冷峻,黑色调。

故事性的语言可以细品祥林嫂的语言。祥林嫂的语言描写一共出现了三处,还有三重变化。第一次在鲁镇做工的祥林嫂是沉默的、无言的,浑身的力气是她存在的价值;可第二次回到鲁镇,祥林嫂变得爱和人说话了,她的存在已经变成了无意义的唠叨或者苍白的笑料;等到作者见到祥林嫂的时候,她已经变得自言自语、神神道道的了,无所谓的语言成了杀人的道具。细细品味三处描写与三重变化,内蕴丰厚。

鲁迅觉得这样还不够,人物不足以表达思想,所以他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在议论性文字里,也使得小说“又尖又冷”,像一把尖刀直插人心。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语言风格就带有先锋的破坏性质,用粗鄙的言语去消解经典,因此,通篇小说带有青春期特有的满不在乎、叛逆、天真。教师不是要带着学生去品味细节下的意义,而是去寻找荒谬的感觉。

总之,丰厚的内蕴让小说可教学的点多多,反而让教师难以取舍。教师应该找到内容与形式的连接点,带着学生一起解读“这一篇”小说的独特魅力,进而让学生把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形式,使“叙述与虚构”成为学生读小说时能拥有的视野。

猜你喜欢

祥林嫂虚构小说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虚构
虚构的钥匙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