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建课程,课程树人:“林—树”式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2018-02-09张祖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4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评价

张祖润

(常州市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作为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建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聚焦、开放,有更多拓展的时空。我们通过“林—树”式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充分体现“人建课程,课程树人”的课程理念,彰显育人模式引领下的课程改革,引领儿童个体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一、“林—树”式学校课程的研发缘由

每所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质量,课程决定着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品质。[1]当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品质进行深度反思时,发现存在明显问题。

1.育人理念的目标指向不够清晰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更加接近对育人目标的准确指向,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育人目标指向不够清晰的现状,并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统领、标杆,与学校教育哲学深度匹配,并在此统领下进行课程变革,成为学校践行育人理念的重要支撑和有效载体。

2.课程结构的整体构建不够系统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是个连贯的整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结构层面的研究往往呈散点式,容易出现单兵作战的现象;课程建设缺乏结构化、系统化,缺少理论指导、整体架构和实践反思,容易陷入“为课程而课程”的误区。因此,要突出课程类型、设置以及内容的整体架构,从优化课程结构入手,充分发挥课程实施在培养人方面的整体效应和作用。

3.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够多元

在以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往往较为单一,更关注学习结果的比析,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比较粗放,无法形成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可以以多元化评价为指南,引入数字化平台,引进大数据测试分析系统,建设学生成长网上电子档案袋平台、电子作品展示厅等。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构想,促进形成更科学、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质量管理系统和学习评价系统。

4.教师主体的课程视野不够宽广

从课程建设的主体看,教师的课程视野、统整意识与实施能力对于课程实施的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学中,课程开发和实施往往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拓宽课程视野,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整合,有效地进行课程的实施,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进行评价、反思与调整,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效能,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效应。

二、“林—树”式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

“林—树”式学校课程的内容特点为:体系性、综合性、生长性,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建构的。它不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下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统整思维进行的整体建构。

1.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全程核心团队引领

“林—树”式学校课程实施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要实现教师“教学观”向“课程观”的转变,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学校成立“‘林—树’式学校课程开发与统整领导小组”,汇聚“校内学术专家”,在“构建—实践—批判—再构建”中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全体教师思考“我是谁”,找到“角色”定位,从教师对实施课程的认知、反省、情意、行为四个方面引导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突出课程开发小组的示范引领和率先实践作用。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全新顶层设计架构

“林—树”式学校课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指向育人生态的建设,又指向课程结构的完善,还指向课程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革。我们从顶层进行设计架构,力求从“创造性”建设“育人生态林”、“结构性”厘定学校课程体系、“校本化”实施“林—树”式课程、“多元化”变革课程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整体规划项目内容。围绕育人目标设置了三类课程:“乔木林课程”“灌木丛课程”和“草本园课程”。其中,“乔木林课程”——高质量、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灌木丛课程”——主动化、自主化地进行校本开发的主题综合课程;“草本园课程”——项目化、体系化地实施自主活动课程。三大课程体系让这片林子呈现高低错落、互生共存的和谐生态。[2]整体确立课程结构体系,每类课程我们都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开发主体、开发原则、建构说明六个方面进行了结构性的开发与实施。

3.基于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全员全科参与研究

我们要求全校所有学科均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对所教内容按主题进行梳理、统整和相应的取舍,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寻找多元的评价方式,大胆进行学科“林—树”式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如语文学科改变了语文教学的课程实施思路,丰富了课程实施形式,形成了本校特有的主题综合实践类课程;数学组在学科的范畴内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包含数学阅读、数学游戏、数学实验与主题数学,丰富了数学课程的实施样式;英语组注重学科内的统整,能根据主题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学科对“球”和“绳”两大课程进行了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学科精选各年级主题,细化了小课题研究指导步骤,以“长短线”结合法实施课程,努力创新课程评价方式等。

三、“林—树”式学校课程的实施策略

在“林—树”式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结构的创建者,学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要使师生既在“林”中游历,又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共同建设“林—树”式学校课程。

1.注重多样经历,让教学方式更自主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由“教为主”转为突出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学为主”。在此过程中,重点研究基于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改进策略、途径。如语文学科,开发出《拥抱春天》《儿童诗》等系列课程,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与生活经历;数学学科全面开启数学实验的教学研究,给予学生多样的数学体验;英语学科组开展了设计绘制复活节彩蛋、用英文介绍学校银杏树、设计学校规章制度等;美术组开放《叶子片片》活动主题,招募学生和教师共同寻找美的踪迹等。

2.注重多元体验,让学习方式更丰富

基于目的的学习方式,通过项目任务式驱动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主题探究中学习;基于技术和环境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社会化的大背景下,我校加强了数字化学习应用,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的互联互通,如“小思阅读平台”“阅卷分析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环境、分享展厅、阅览室、实践基地、实验室(比特、数学)、探趣生态园等路径,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开发出各类课程。在“林—树”式学校课程实施中,每位孩子都会有适宜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空间,获得了更加宽广的发展。

3.注重多层展示,让评价方式更多姿

课程结构的变化和学生选择时空的扩大,学校必须建立起一种科学而规范的课程评价制度,以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实施。我们重点围绕学业评价多元化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构化进行了实践探索。其中,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做到了多元的评价改革:一是表现性评价改革,“静”“动”联动,“静”指为学生个人、年级、社团等举行学习作品、成果展,如分享展厅,从静态的展览到鲜活的表演,再到更大的平台市级书画院;“动”指举行“达人秀”活动,给在课程学习中的学生进行展示、表演。二是综合性评价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依托于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不断完善评价改革的内容、方式、手段、成效等。三是形成性评价改革,基于“互联网+”,以“阅读网银”为载体,突破“大量阅读如何评价”的问题。四是过程性评价改革,在实施“林—树”式课程的过程中以活动地图为评价方式,注重成长档案袋的积累,加强每个主题课程活动地图的使用,将课程实施与评价无缝对接。在这样的课程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变化,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变得不亦乐乎。

4.注重多维聚焦,让成果资源更立体

如何规范课程的实施,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资源,我们制定了“林—树”式课程的实施纲要,制定了乔木林、灌木丛、草本园等各类课程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实施细则。尝试用“课程建设指南”来指导各类课程的实施,让成果资源更加立体聚焦。“指南”分为三册:《课程建设手册》强调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要点、课程评价。《教师指导手册》呈现整个课程的设置,从时间、内容、学科等角度用表格呈现;然后把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列成目录,接着是与目录相配套的教案或具体的活动方案等。《学生活动手册》为一图一表,“图”是形象地展示活动过程,“表”从活动名称、内容、目标、准备、评价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课程初始时就发给学生,让他们目标清晰地前行,鼓励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用图表方式补充新生成的课程资源。

四、“林—树”式学校课程的效能比较分析

1.理念前瞻领先,提升价值效能

价值效能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对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建构,用人格打底、学力护航和素养为本的结构体系,以树、林为隐喻,整体呈现了我校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林子”的主人。在育人价值方面,既有“根”的人格孕育,又有“干”的学力要素,还有“树”的品性养成。当课程走向综合化、多元化、统整化时,在“林—树”式课程中,更多的是赋予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多元的实践活动和多彩的拓展课程。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思考学生素养的达成,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展示出的研究能力令人赞叹不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也完全落到如何通过课程统整研究实现“育人”目标上。

2.拓宽研究场域,提升空间效能

在“林—树”式课程中,研究的场所不再拘泥于教室与校园,而是更为宽广,可以走进家庭、走进田野、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田野”课程中,菜地就是教室,嬉戏就是观察,采摘就是发现;在“佳肴”课程中,制作、品尝菜肴的过程可以离开厨房,来到教室;在“军训”课程中,教室就是国防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习作、研究等过程提炼军训过程中的收获;教室还是大剧院,学生经历了“表演”课程,从编排到录音、从训练到演出,留下的都是成长的脚印……场域的拓展,空间的延展,让教学方式变得多元,让学习方式变得多姿,让学生的成长变得丰实。在对各学科增加的拓展内容进行评测时,非常支持的学生家长高达98.03%,其中更多的是对“林—树”式课程的认同,认为其是真实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注重辐射影响,提升辐射效能

(1)“以点带面”在课程间互通。“林—树”式课程的建构先行从语文学科开始,衍生为全部学科进行变革创新,从学科内部走向跨学科课程,最后演变为课程群实施。“林—树”式课程从点到线、以线带面、整体驱动、上下联通,形成合力。“林—树”式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起初也有过迷惘,也有过阵痛,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注重实践,强化反思,且行且调整,生发出许多的创新举措,催生出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与智慧。

(2)“互动分享”在区域面辐射。“林—树”式课程的内核是指向本校学生发展的,但它的外延却并不局限于本校的课程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边总结、边积淀,逐步概括、物化,汇聚了丰富的过程性资料,集聚了研究价值较高的成果,并向区域内其他学校进行辐射引领,与他校共享项目改革的实施路径与初步成果。有的完全借鉴,有的创新吸取,不断打通与学校间的壁垒,促进区域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点评:在交流、合作、共享中,着力于“唤醒”与“发现”,尽最大可能增强“造血功能”,激活主体内在的力量,让他们自觉地蓬勃生长。▲

参考文献:

[1]陈蕾.基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8):58-62.

[2]张祖润.小学“林—树”式学校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16(32):28-32.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超学科”来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