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教材中的民俗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018-02-09陈远书

中学语文 2018年1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品位民俗

陈远书

我从教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校址紧邻着乡村场镇,经常看到街上一些青年的婚礼,新郎官被闹婚庆的朋友用墨把脸涂得如黑包公,衣裤被扒光只穿条裤衩,还被一根绳索牵着,非常不雅地行走在大街上,引得路人流露出复杂的表情,还引得许多学生也好奇地观望。这种不雅观的民俗现象还表现在许多节日、宴会、交往、丧葬、服饰等民俗现象中。

这些不雅观的行为举止显然是缺乏文明的民俗文化引导所致的。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民俗文化的品位,从而为促进当地良好民风民俗尽一份力量。

为此,我对教材中有关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在课上或课外适时点拨引导,既活跃了气氛,又增添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审美情趣,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民俗文化中的婚庆礼仪美

古典诗歌《桃夭》是旧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赞歌,语言精练优美,流传至今。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当地婚俗中在拜堂成亲时,拜堂唱礼的内容。礼仪中有这样的句子:“桃之夭夭正相当,之子于归配凤凰……关关雎鸠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逑……”句子中包含了《诗经·桃夭》《诗经·关雎》,还讲述了《诗经·氓》中有关求婚、定亲、迎亲的礼仪。

我顺势引导说:婚礼是人生的大事,热闹、喜庆的气氛是必要的,且有一套典雅、庄重、文明的礼仪,但绝不是时下一些粗俗不雅的行为装扮,这是文化品位不高的表现。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该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二、民俗文化中的人际交往美

课文《鸿门宴》中有宴会上安排座位的细节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秦汉时期,座位的民俗文化中讲究尊卑顺序,顺序为:向东——向南——向北——向西。即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的安排便可看出当时刘邦虽说是一方诸侯,位尊为汉王,但当时力量对比悬殊,只好坐在卑位席。

我在讲到此处时,适时拓展到当今生活中的相关交际民俗,如遇乡镇坐宴席,虽不像古代那样尊卑森严,但尊老敬长还是要讲究礼节的。一般把朝向主家堂屋方视为尊位,一般是尊贵的长者坐,左右两方为陪席,堂屋面对方为下席,下席常为青年人坐,这样就不失礼仪。反之,青年人坐在上席,而年岁大的坐在下席,人们就认为该年青人有失礼仪,要遭指责。

教读《荆轲刺秦王》时,当荆轲刺杀不成功时,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我讲到此处时,适当给学生谈及现代交往中的坐姿礼仪。与长者或上级相处时,不要翘二郎腿。女生要保持双腿并拢,上姿端正。这样才能表现出交际中的礼仪美。

三、民俗文化中的节日活动美

我们民族有一些传统的岁时节日,这些民俗在教材中很是常见。如课文《祝福》中关于春节“祝福”的风俗。我上课时自然地拓展到我们当地过春节的相关习俗,如祭祖先慎终追远,家人团聚表亲情,孝敬父母尊长辈,走亲访友联感情等等美好愉快的行为活动。但千万不要像一些青年人千里迢迢赶回家,天天坐在牌桌上打牌赌博,那样的过节是不文明的、没有品位的行为。

教读《兰亭集序》,文中有“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指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是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这种活动发展到今天,就如当地的踏春以及清明节活动,目的是教化后人慎终追远,孝行美德。这样的活动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人文审美素养。但有些青年在微信上居然给亲朋好友发“清明节快乐”的问候语,这显然是缺少知识素养的表现。

当然教材中还涉及到一些岁时节气,我们当地早已没有过这类节气了,如《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节,但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古代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审美内涵。

四、民俗文化中的服饰美

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文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

这段叙写中有一处特别的细节描写“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既然没有夹衫,而又何必定要穿长衣呢?

原来这里涉及到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有的服饰打扮,当时穿短打衣着的劳动人民被称为“短衣帮”,读书人被称为“穿长衫的”,衣着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礼节的讲究。文中白莽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被没收了,但要去见鲁迅先生,为了庄重有礼貌,只好向朋友借了一件长衣的厚棉袍穿着,虽是热天汗流满面的,但也不能失去读书人穿长衫的礼数,这是为了表示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还有如《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被婆婆无端驱赶,本是很令人伤感的事,但临行时“新妇起严妆”,打扮得“精妙世无双”,这样的装束是表现刘兰芝坚强、有尊严的性格,外表的装束就是内心高贵的外在显现,也是人格美的体现。

教材中,还有诸如饮食、丧葬、建筑、娱乐等民俗文化,都折射出相关的文化审美内涵,我在教学实践中,涉及到有利于当地民俗建设的相关民俗文化知识时,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并希望青年学生在学习中积淀健康的民俗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内涵。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品位民俗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提升阅读品位 培养阅读素养 阅读使人充实 坚持成就梦想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