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9王亚琴
王亚琴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的语文老师无视新课改的要求,而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是课堂的授课主体,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维和教学步骤打转,参与程度弱化,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无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改就是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动态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获得了众多一线老师的欢迎,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兴趣,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动力,提高了阅读的能动性和体验性。
一、拓展阅读问题,强化与文本对话
利用对话策略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激发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想使对话策略教学模式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拓展对话的空间,打开对话的大门,让对话落实到实处,就需要采取相关和合适的课堂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拓展对话的路径和渠道。语文老师是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给学生不断提供合适的课堂阅读的相关拓展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比较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比较丰富的阅读思想。例如,在让学生阅读《合欢树》的时候,为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文展示出的特定的情景中,增强阅读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我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引用了泰戈尔的《仿佛》中的片段作为引子:“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发言讨论,试着对母亲的性格进行分析与评价,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词穷”的情况,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是这些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打开学生对话的心扉,把文章中关于作者怀念母亲的文字导入到课堂中,从而使学生在多次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对文章中表达出的母子深情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增强对文本及作者的了解,缩小与文本对话的鸿沟
高中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经历,造成他们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对于作品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把握;或者理解仍然停留在表层,不能从本质上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所表现出的艺术和精神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学生进行阅读的张力。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就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感悟到作品的本质,领略到文本的艺术之美,从而有效避免“伪对话”或“浅层次对话”的出现。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做到: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与品性、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加详细地了解文本的内容,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缩小与文本进行对话时产生的鸿沟。例如,在阅读《合欢树》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与其母亲的关系,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爱,而把母爱作为对话的话题,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切身体会,都有话可说,都有所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作者的情感关系,缩短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鸿沟。
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应用多样化的对话形式
根据实际的阅读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实际需要,在应用时要采用多样化的对话方式。例如采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形式,采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等。对于高中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比较重要的形式,学生只有深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了解了文章的作者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才能在深层次上了解作品,才能更深入地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因此,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应用对话策略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应用对话策略,并注意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多样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能力,使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和心灵上的碰撞。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动态化的教学过程,要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要开展多样化的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形式,通过提高对话教学模式的效率,进而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