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实践
2018-02-09李叶珍
李叶珍
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民主教育”“张扬个性”“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即教师要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成绩等原因,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内涵,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低效,远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预期的目标。基于此,笔者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有效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目标模糊
在初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目标不是很明确,这就使得学生出现低效学习、被动学习的情况,对于自己的学习缺少规划和针对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不会得到强化。同时,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大,教师的讲解就是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也是依赖教师的安排,教师安排什么任务学生就会去执行什么,导致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比较机械化,缺乏趣味性。
2.教学指导不足,学生参与度低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字词的翻译,文言文传统教学流程就是找出疑难字词、逐句翻译、主体思想的总结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基本都是被教师所引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都比较重视语法、语言以及文体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感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也就是作为课堂的记录员,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的培养。文言文的考试考点基本都是文章的背诵、字、词、句的翻译等,教师的实际教学也就会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会利用现代文的教学方式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字词翻译以及情感思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文章会被分解的比较散,没有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章的情感、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枯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另外,也使得教学缺少互动和交流,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发言,导致教师没有及时得到教学反馈,教师机械地教学,学生机械地学习,最后教学效果不佳。
4.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比较畏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言文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巨大的差别。首先,在古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其次很多词义产生了变化,即古今异义,使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更加困难。再次在句式结构上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文言文常用到一些倒装句式等,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了比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学生缺少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心理层面有着畏难情绪。
二、促进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明确学习目标
确定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缺少学习的目标,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有较大的收获。而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定向环节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定向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民主教育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过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意识等存在差异,教师也不能完全听取学生的想法,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会偏离。例如,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除了对照注释自己翻译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与本文中心思想有关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商汤伐夏桀的故事,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教师再在黑板上书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解决一个通假字、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以及“道”。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目的性,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2.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的情境能够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其强烈的审美愉悦。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在课堂中插入优美的配乐朗诵,结合精美的幻灯图片,给学生勾画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营造出一个冰清玉洁、澄澈空明的月光世界。优美的音乐与精美的图画,从不同渠道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比较头疼的是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等,这些在每篇文言文中都会有所涉及,如果要想让学生都理解并掌握,一字一句地讲又会使教学进度得不到保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重点、难点知识在文章中的应用规律和技巧,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陈涉世家》中,“夺而杀尉”与“为坛而盟”两句中的“而”字都连接着前后两个动作,因此它们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又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与“辍耕之垄上”的“之”都翻译为“往、去”,因为它们后面都跟着表示方位的名词。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准备一个知识点的笔记本,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句等进行分类,便于记忆和查找,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4.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注重教学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提问中抓住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讨论,如针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复得路”,并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大家。有同学说因为这是虚构的世界,也有的说这表明桃花源只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罢了,也有的说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最后教师将多方面综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的结论: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了神秘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却无法改变黑暗的世界,所以借创作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在传统的初中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也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新课改为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言文教无定法,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深刻了解其中的情感和内涵,促进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