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的教育作用
2018-02-09王红梅
◆王红梅
(山东省宁阳实验中学)
一、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哪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讲到《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节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一目时,我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杂草丛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形成“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的问题,从而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人格培养要创新
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大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应加强督促、检察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