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理性与任性
2018-02-09马恩来
马恩来
【新闻背景】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尽管它一面世,就充满争议,却始终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自2004年起由猫扑网和天涯网发起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评选,随后新浪网、网易等知名网站,特别是人民日报、《咬文嚼字》杂志社、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部等官方媒体和机构加入年度流行语的评选,流行语的评选本身也成为一种流行。
网络语言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或是侧面来反映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更能直接反映这个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问题。“十大”流行语,尽管不同的媒体机构评选的标准未必一致,但当是网络上最流行,使用率、点击率较高的语词。关注研究年度网络流行语,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挖掘这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以便使它能沿着健康、良性的道路去发展,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之于中学生而言,理性思考辩证看待网络流行语,辨析其利弊,吸纳丰富语言词汇,并通过年度流行语的解读,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关切网民喜怒哀乐,以及网络语言文化生态,当是大语文观背景下语文学习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媒体声音】
一、近年年度网络十大流行语解读维度
(一)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
1.打call
常用于“为××打call”这样的句式,意思是为××加油、呐喊。该词并不是指打电话,而是一种应援文化,即台下的粉丝在演唱会上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自发互动。随着某选秀节目的播出,打call一词大火,一般用来表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赞同和支持。
2.尬聊
尴尬的聊天,气氛陷入冰点。该词由“尬舞”一词衍生而来,有强行聊天的意思。对于有些人来说,好好聊天实在太难,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分分钟把天聊死,但情景所需又必须聊天。这一般是因其中一方不太会交流,或者谈话时心不在焉,而造成双方交流不畅。
3.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杜甫一生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但李白回应他的诗作甚少,却写了一首《赠汪伦》。于是,很多网友责问道“李白,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此语后来随着“鹦鹉兄弟”系列表情包迅速走红,一般用于嘲讽和吐槽别人。
4.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该词语最早出自香港电影《家有喜事1992》中两位主人公间的一段经典对白,意思是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常常用来调侃一些比较具有戏剧化反转的剧情。
5.皮皮虾,我们走
该说法源于某游戏中玩家之间的聊天惯用语,2017年被网友们改造成“皮皮虾,我们走”,后又衍生出“皮皮虾,我们回来”“皮皮虾,我们倒走”等说法,并因令人捧腹的配图表情而在网络上走红,多用于论坛、聊天等场景。
6.扎心了,老铁
该说法最早出现于某直播平台的弹幕当中。“老铁”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是“哥们儿”一词的别称,而“扎心”则是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刺激。该词语的主要意思是向朋友诉苦或抱怨自己内心受到的伤害。
7.还有这种操作?
该说法最初出现在电竞游戏圈,用于吐槽或赞扬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游戏操作方式。后用来形容一些让人无法理解、不按常理出牌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8.怼
表示心里抵触、对抗,《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怨恨。现在网络上使用,表示用言语回应或行动反击等含义。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勇于表达想法、敢于说出不满的人生态度,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和多元。
9.你有freestyle吗?
freestyle是即兴表演的意思,比如在嘻哈音乐比赛中选手常常会临场发挥,作词表演一段说唱。此语因吴亦凡在说唱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中屡次提起而火遍网络。
10.油腻
“油腻”是对某些中年男子特征的概括描述,这些特征包括不注重身材保养、不修边幅、谈吐粗鲁等。该词语最早来源于微博,后因作家冯唐撰写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大火,并引发各种讨论。该词语现多被网友用来自嘲。
(二)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
1.洪荒之力
“洪荒”本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在2015年热播的仙侠剧《花千骨》中“洪荒之力”频频出现,指的是法力无边且无法控制的妖神之力。2016年8月8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傅园慧晋级决赛。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洪荒之力”一夜走红,多用来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2.吃瓜群众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听人闲聊。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如果只看热闹,不发言,便称“吃瓜子”。为了加快输入速度,“吃瓜子”后被简称为“吃瓜”。“群众”即普通人。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则被称为“吃瓜群众”。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凡是对某议题不了解或有意保持沉默的围观者,都可称“吃瓜群众”,不限于网络论坛中的网民。
3.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4.小目标
现在流行的“小目标”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口。他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的话题时表示:“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
就“世界首富”这个“大目标”来说,“1个亿”确实是一个“小目标”,王健林的话并无不妥;对普通人来说,“1个亿”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于是网友纷纷吐槽:“这个目标确实有点小”(反语)……“小目标”立马在网上走红,其意思正好与本义相反,指的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大目标”,多含讥讽和自嘲的意味。
5.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很脆弱,随时都有打碎的可能。2016年3月31日,一个叫“喃东尼”的画师在其微博上贴出了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内容为:两个生动可爱的小企鹅是对好朋友,坐在同一条小船上,因为一个小原因(如一方变瘦),小船立马弄翻。这组漫画很快受到追捧,网民纷纷配上新的文字,掀起了一场“翻船体”造句大赛,如:“你要吃重庆火锅吗?我怕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稍后,“说翻就翻”的搭配对象进一步拓展,凡是“搞砸”的事情都可以搭配,如“油价的小船,说翻就翻”“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师生关系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等。有人说,“友谊的小船”可能来自“友谊”的英文单词friendship,将其中的词缀ship作“船”解,friendship就可以理解成“友谊的船”。经典美剧《老友记》的台词中就有这种用法:“什么船是永不沉没的?友谊的船(a friendship)。 ”
6.一言不合就××
汉语中一直有 “一言不合”的说法,义为一句话说得不投机,后面紧跟由此造成的后果,如“一言不合就翻脸”。现在流行的“一言不合就××”,和2015年末举行的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有关。这次大赛主办方的办赛态度极其粗疏,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不满。一些网民便在其百度贴吧中贴出低俗内容以表示愤怒,导致贴吧被封。于是有人评论道:“现在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开车。”网络上把传播低俗内容的行为叫作 “开车”。 “一言不合就××”,便在网上流行开来。随着使用的泛化,“一言不合”和后面的xx失去了语义上的逻辑联系,仅仅表示“突然”“任性”“动不动”的意思,如“老师一言不合就表扬学生”“单位一言不合就发奖金”“投资房地产,一言不合就赚得钵满盆满”“股市一言不合就下跌”等等。
7.供给侧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2016年“两会”上,“供给侧改革”又被反复提及,成为新闻媒体中的高频词。
“供给”与“需求”相对;“供给侧”与“需求侧”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供给侧”即“供给一边”。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光靠“需求侧”拉动,难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必须在“供给侧”改革发力。“供给侧”改革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已在各行各业展开,前景令人期待。
8.葛优躺
2016年7月25日,一组“葛优躺”表情包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其图片源自曾热播的大型家庭情景剧《我爱我家》,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像一摊烂泥瘫坐在沙发上,神态“妙趣横生”。随着表情包的走红,网民们便把极其懒散的瘫坐姿势称作“葛优躺”。
有人说,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累积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葛优躺”式的“颓废”迎合了人们放空一切、降低焦虑、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这正是“葛优躺”一词流行的心理背景。
9.套路
汉语中本有“套路”一词,指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如少林拳套路;也指成系统的技术、方式、方法等,如改革新套路。2016年网络流行语中的 “套路”旧瓶装新酒,其“套”不是“成套”“成系统”的意思,而是指“圈套”“老套”。 “套路”泛指经过精心编制的、用来迷惑人的说法或做法,甚至诡计、陷阱等,如“骗子行骗的套路就是恐吓,让人心生恐惧,从而听其摆布”。有时也指人们早已习惯的约定俗成的处理各种事情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如“记者采访的套路大家都很熟悉”。
10.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谐音。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了一视频:“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由于带有浓厚的当地口音,“难受,想哭”听上去成了“蓝瘦,香菇”。这一谐音既有调侃味又有形象感,立马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频频出现在微博、公众号中。一些大学的食堂,还跟风推出了“蓝瘦香菇”炒菜(合炒西蓝花、瘦肉、香菇)。随后还有人抢注了蓝瘦香菇实业有限公司。“蓝瘦,香菇”的流行,迎合了年轻人在表达上的游戏化心理。
(三)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
1.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事件起因:最早应该是某房地产网站的电台广告语:“走直线,走直线,走直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此广告一经推出,迅速火遍各大电台。随后该广告语升级成:“别拐弯,别拐弯,别拐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至此,其他广告纷纷跟进。还有网友脑洞大开,说分明是出自于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重要的事说三遍。
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4月14日,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网友调侃“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钱包这么小,哪都去不了;横批:好好上班”。
3.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说法一:早些时候,前EXO成员吴亦凡在上海某所大学拍摄电影,结果有人假扮吴亦凡让那些狗仔以为是吴亦凡本人,并且狗仔把照片上传到微博上,然后才发现并不是吴亦凡本人,之后就出来了这句——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说法二:戛纳红毯后,“披着东北花被”的张馨予在微博上发照片,说自己是农村小媳妇,还称你们城里人真会闹。
自此,这句话成为网络最经常互相调侃的一句话。
4.为国护盘
2015年5月、6月到7月初, 中国股市集体蒸发上万亿。7月3日,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内地连串救市措施未能阻止A股跌势,沪深A股昨日再跌3.48%和5.32%。上证综指由6月12日至昨日,在三个星期的14个交易天内大泻24%。统计显示,沪深两市已蒸发16.43万亿元,平均每个账户缩水32万元。
5.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一张贾玲昔日的清秀照片被网友翻出来后,大家惊讶地发现,自嘲经常跟男生“掰腕子”的贾玲竟也曾经“女神”过!而贾玲在微博上回应道“我深情地演绎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共鸣”。
6.我想静静
原意是“让我静一静”,在网络中多半被(故意)曲解为“我想念静静”。“静静”一般是指动漫作品《无头骑士异闻录》中的平和岛静雄。网友争相引用,“别找我,我想静静,别问我静静是谁”。
7.吓死宝宝了
至于吓死宝宝了是什么梗?它背后的说法可就更多了。说法一:奔跑吧兄弟中王宝强说的吓死宝宝了。说法二:原话吓死爹了,吓死爸爸了后来改成吓死宝宝了。说法三:这是卖萌的话语,YY歌手东方宝宝的口头禅。调侃装萌的意思。然后可能网友听多了,觉得有点意思,也会借用。大多女生喜欢用这句。显示自己是萌货。说法四:这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懒羊羊在被蛋蛋吓到说出卖萌的话语,后来被网友疯传。说法五:……
8.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即“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来源于2015年国内一名漫画作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被网友们争相使用。
9.我妈是我妈
来源于市民陈先生“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遭遇——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游,却被要求出具陈先生和紧急联络人的母子关系证明。
除了证明“我妈是我妈”,各种各样“无法自证的清白”让人们四处跑腿、无语凝噎:应聘、考试要出具品行端正证明,不懂事的小孙女在家撕碎了钱、去银行兑换残币要求社区开证明,引产要到社区开具“自愿”证明……
10.主要看气质
主要看气质是指王心凌在新专辑《敢要敢不要》中的一套吃汉堡专辑造型,被网友评为“主要看气质”。并在短时间登顶热搜第一,引爆全民跟风晒气质图。
二、对网络流行语认识评价维度
(一)正面认识评价
1.流行用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这些“流行语”不但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而“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新网)
2.网络流行语正在成为网络民意表达的另类形式和便捷通道
网络流行语简洁,易上口,常常以跟帖、签名等形式出现,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想法的便捷通道。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民意的另类表达形式,间接反映了网友的态度与心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无论它的作用是否积极,所传达的民意都是不容忽视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有网民恶搞和新奇从众的成分,但正如网评所说,“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不是跟风和时髦之举,这代表了一种思想的萌芽,一种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公众事件的态度”。比如,“艳照门”事件之后,某受访者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回答:“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由此,网民对许多事件的留言都成了“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打酱油”一个侧面反映出网民不愿就某事发表意见,用一个简单词汇代表漠不关心、高高挂起的心态,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民对现实无奈的“舆论暗流”。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百度文库)
3.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一种另类的丰富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分支,网络语言便是网络文化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如:调侃的,幽默的,搞怪的,深思的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都是一种另类的丰富,并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特别要提到的是“给力”这个网络热词出现在严肃的人民日报上,透过这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看到,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同时也看到了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中国论文网)
4.理性的成分多了,任性的现象少了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热点的晴雨表,网络舆情的风向标,网络生态的检测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网友智慧、网民素质和网络互动状况的综合反映。从新十大网络流行语不难看出,理性的成分多了,任性的现象少了;含蓄的表达多了,粗陋的表述少了,草根阶层也越来越讲究内涵啦。
文章“出轨门”引发网民热烈围观,大家一改往日对演艺明星、红人绯闻的调侃、起哄、嗤之以鼻甚或幸灾乐祸,而对马伊琍“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微博回应报以热烈的共鸣,“且行且珍惜”受到的热捧,不仅表达出对名人离合的善意关注,而且流露出对情感、机缘、生活的深度思考和感悟。
“么么哒”演变为“萌萌哒”,从“该吃药了”的体贴、关爱,到自我萌化的自信,洋溢着浓浓的亲切、友善意味;拿“也是醉了”来表达无法理喻的纠结和无语无奈的心境,少了昔日毫不掩饰的不屑和轻蔑情绪,吐槽原来也可以变得“高大上”;“有钱就这么任性”的调侃,更侧漏出批评的机智。
——范子军《2014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理性与任性》(《西安晚报》)
(二)负面认识评价
1.政协委员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在当下,“有话好好说”正有成为难题的趋势,那些明明有好端端的汉语可以准确表达的意思,偏偏另起炉灶。 “胖子”成“胖纸”、“同学”成“童鞋”,故意大舌头吧?“喜大普奔”“不明觉厉”,像杨子荣上威虎山之前要掌握的土匪黑话吧?“屌丝”“装逼”“逼格”,这些原本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起来了吧?当年,冯导演斥“屌丝”为粗鄙的微博刚一发出,“结果,哗一下万人跟我急了”,对此他“特别失望,非常失望”。冯导演失望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粗鄙,人家不觉得,相反可能还觉得有趣,所以才会成为潮流、时尚。
有话偏不好好说,还可以列举不少,比如动不动的“国民××”,什么“国民老公”“国民女婿”“国民岳父”之类,其实,除了那些极其有限的追星族,大多数国民谁知道那些被戴了“国民”帽子的人是何方神圣啊!又比如人成“神”也变得异常容易起来,不知谁那么信口一诌,“男神”“女神”顷刻间便满了大街。归结到一起,用“逐臭”来蔽之的话,可能有些夸大,有些严重,但说这是“逐俗”,逐低俗,则保准没错。可叹的是,不少媒体包括纸媒也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那些货色拿来,还以为自己很“接地气”呢。
上海政协委员提出“加强对汉语的保护”,未必言过其实。“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等到这一代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定型了,再让他“有话好好说”,恐怕他都丧失这种本能了。一旦如此,汉语的前途还不堪忧吗?语言学家郝铭鉴指出,当下大量的流行词语 “粗鄙化”“向下滑”的倾向非常突出,这跟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有关,是一个社会问题。
——潮白《“有话好好说”很难吗? 》(《南方日报》)
2.粗话脏话伪装成网络语言
很多网络语言是经过巧妙伪装的粗话、脏话,青少年使用不利于他们健康发展。比如“你妹”这个词,朋友间用大多是开玩笑、无恶意,但这个语言本身的攻击性依然存在。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些都是小事儿,大家也都习惯了,何必那么在意,但作为一个互联网人,至少要从自己做起,抵制这种网络危机,还大家一个纯净的互联网空间。
——《专家呼吁抵制粗鄙网词语文老师抱怨纳入作文中》(《中国青年报》)
3.语文老师抱怨作文使用网络语言
“‘MM’‘打酱油’‘杯具’……这些流行于网络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学生的口头上、作文中,有时还真被这些莫名奇妙的词语难住了。”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曾抱怨说,一些学生在上课、写作文的时候,会使用一些网络语言,网络词语中有一部分会随着时间推移被淘汰,把网络语言当成日常用语的小学生将来在与他人沟通时就可能遇到障碍。
——《专家呼吁抵制粗鄙网词语文老师抱怨纳入作文中》(《中国青年报》)
4.网络流行语损害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规则
现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本已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用语规范,但网络流行语中大量的新造和生造的词语,违反了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造成了语义的混乱。
网络流行语杂糅使用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极不规范。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网民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错字、别字出现频率较高。目前网民渐渐向低龄化发展,一些中小学生网民出于对另类语言的好奇,在现实生活中也刻意模仿,将一些谐音、数字、缩写、符号用到作文、日记、试卷中。因此,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势必会对青少年的母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中国论文网)
5.有些用语低俗轻佻遭诟病
为了纯粹地追求娱乐性和引起关注,如“碉堡了”“蛋疼”等一些网络用语显得粗俗轻佻,故意恶搞,破坏了汉语的严谨与含蓄。网友“幽幽”留言说,“有些词虽然知道是戏谑,但是真的看得人脸红心跳的,确实该扫荡一下。”
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希望,网民们能够自觉远离粗鄙网络语言,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专家呼吁抵制粗鄙网词语文老师抱怨纳入作文中》(《中国青年报》)
(三)理性辩证认识评价
1.对于网络流行词语的现象,需要我们用文化理性去思考,从语言学科的视角去判断,以文章的传播功能加以审视
具体来讲,就是要分清网络词语的不同属类(前提),分清表义功能上优劣的界限(实质),分清使用的场合(解决方案)。
从属类看,网络流行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专指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译入、引入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微博”“在线”“网迷”等;另一种是网络代替词,即网民在网上写作、聊天、发帖时使用的非正式词语,如“光光”(独身男人)“神马”(什么)“烘焙鸡”(homepage)之类。 这两种词语都因网络传播而出现,都可看作是网络流行词或网络“热词”,但它们的功能、属性和用途相差甚远。前者为新义词,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相应的词汇。比如“播客”“网络推手”这类词,互联网出现前不可能存在。而后者多为同义词,在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专指词比较规范,由有文化修养的人根据表达需要新增而来;而代替词则大多不规范,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
人们有争议的网络词语主要指向网络代替词语,因为它们大多使用不规范,而且用于即时、随意、感性的表达,追求情绪宣泄或戏谑搞笑,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例如,当用“青蛙”“狼族”“驴友”等词汇指代某一类人时,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戏而多少带有侮辱色彩,无疑属于不文明现象。
从功能看,词语规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与交流,而表义混乱的词语难以增强语言的活力,无法促进语言的发展。判断词语优劣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表义是否准确。例如“主页”一词言简义明,而用“烘焙鸡”替换“主页”,反倒使人不知所云。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通过什么介质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范现象,其后果是引起表义错位,造成交际障碍。遗憾的是,眼下网络代替词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诸如把“压力”写成“鸭梨”,把“喜欢”写成“稀饭”,把“版主”写成“板猪”等。至于用“走召弓虽”来表示“超强”,用“天才”来表示“天生蠢才”一类,更是不能允许。比方说,当用“鸭梨”代替“压力”,面对“那里的鸭梨很大”这样的句子时,人们该如何理解呢?是“那里出产的鸭梨大”,还是“那里的环境条件给人的压力大”?因此,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各种作业、习作、论文,应当坚决杜绝网络代替词的渗入和影响;语言教学一定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从传播看,网络代替词应当在特定范围内存在。为保证语言教育和信息传递不受干扰,应当把网络代替词限定在网上聊天、发帖、个人邮件、手机短信等范围之内。随着网络功能的扩展,各种新闻已实现网上传播,许多文件、文献、事务文书、科研资料等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这时就得拒绝代替词的侵扰——这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前提条件。
分清使用场合,给其生存的空间,也是考虑到语言本身就是生态化、多样化的存在,更何况人际交流状态需要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例如,不能因为有“再见”这个正规词,就取消“拜拜”这个非正规词。从交流空间来讲,网上比纸质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于是,随意表达和零星片断、通俗形象和轻松活泼、情绪宣泄和调侃逗笑也就在所难免,没必要非得追求正规书面语言的典雅与庄重。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需用文化理性去思考》(《光明日报》)
2.对“屌丝”上网不必大惊小怪
网络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中国大妈、老虎、苍蝇、躲猫猫”或“蛮拼的、萌哒哒”这一类的“阳春白雪”,也有“屌丝”“逼格”这一类的“下里巴人”,有“粗俗”才显得有“高雅”,相辅相成,互为对照。
应该承认,“屌丝”“逼格”这一类的网络语言多少是有些“下流”,但坊间,此类的“屌和逼”多着呢,你能“减少”得了吗?只不过,谁脱口而出这些“屌和逼”便显得自己“低俗”罢了,稍微有点文化的,决不会将这些“下流”带进“大雅之堂”的;至于说许多主持人在节目中竟然也使用“屌丝”等粗俗用语,甚至将国外的电视剧译为屌丝男士、屌丝女士,那“粗俗终究是粗俗”。
其实,有些纯正的语言上网之后产生 “变异”,往往是一种 “调侃”,往往是一种“放松”,甚至于是一种“自嘲”,譬如说“系(是)偶(我)、灰常(非常)、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造吗(知道吗)”,这些就有些“呀呀学语”的味道,是大人在学幼儿说话;特别是在“房价贵、看病贵、上学贵”的当下,大家都很忙,大家都很累,说说笑话,逗个乐,大可“一笑了之”。
汉语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说其“古老”,那是因为“历史悠久”,说其“年轻”,则其有着很强的“自净能力”而“大浪淘沙”,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殊不知,“人民公社”“布票”这些词语早已走进了历史博物馆,而“新农合”“电脑”“手机”也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进步,语言词汇中的“此消彼长”应该是一种常态,而只要是“粗俗的、下流的”,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反观之,“屌丝”“逼格”一个个来个 “行政删除”,你删得了 “初一”,删得了“十五”么?
当今时代,多元社会,“春兰秋菊,皆一时之秀”,即便其间夹生一些难看的“杂草”,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张传发《对“屌丝”上网不必大惊小怪》(南方网)
3.要因势利导,把好的方面充分发挥出来,把不好的方面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好的方面充分发挥出来,把不好的方面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网络环境好与坏与现实的文化和教育具有很大的关系,在现实当中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都要倡导和谐的、文明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学风。由于网络流行的受众大多是中青年人,他们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都很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当快,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能力则相对较弱,对自己言行的控制力较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我认为最好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流行语运用环境。同时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解决能力。坚持“不随意模仿,不盲目崇拜”的原则,共创良好社会风气和网络风气。
——《反思网络流行语之利与弊》(长江网)
4.提出具体规范方略,使其生动、活泼、健康、有序地发展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事物,变化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永恒的。语言也一样,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语言如果一旦停止了发展,也就没有了生命。网络流行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和深刻影响难以预测和想象,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深入研究。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具体规范方略,使其生动、活泼、健康、有序地发展。首先要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积极地做促进工作。我们希望的是科学的有效的规范。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容纳网络流行语;以积极的行动去引导、规范网络流行语;以发展的理念去建设、繁荣网络流行语。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中国论文网)
三、流行语评选反思维度
1.所有的年度流行语,它们都远未能拼凑成这一年完整的时代记录
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加入年度流行语的评选,流行语的评选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评选者往往面临的尴尬是,在评选结果发布时,不少流行语其实已经不再流行。这是互联网的快餐文化和记忆短化的必然。评选谁,不评选谁,评选标准是什么,当然完全由评选机构决定。但必须要厘清的是,即便综合所有的年度流行语,它们都远未能拼凑成这一年完整的时代记录。
年度流行语确实提供了一个以年为单位的社会观察切口。它亦可被视为对于习惯性遗忘的抵制。当然,其效力仅是一年。可能在评选的同时,人们又投入对新流行词的创造。较之过去,现在流行语的出处已经越来越不可考,它们纷纷被冠以“网友制造”,瞬间蹿红,又很快从舆论中退场。每个人都觉得曾经参与,却最终都如过水无痕。
——《网络流行语到底意味着什么》(百度文库)
2.流行语仅仅是一种心理按摩,与生活本质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被评选出的流行词,展现了网友创造性的一面,也是社会真实情绪的另类表达。如果对照这些流行词勾勒生活的真实图景,却又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们处于一个轻快、敢于自嘲又多么云淡风轻的生活场景之中,充满了“小目标”与“葛优躺”。每个人都沉浸于“吃瓜群众”的角色扮演中,虽不无戏谑和解构,用尽了“洪荒之力”,但也怡然自得。然而,退回到个体的角度,依据流行语所勾勒的图景与真实生活之间,已然构成一种明显的断裂。很多时候,所谓流行语仅仅是一种心理按摩,与生活本质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墙。
——《网络流行语到底意味着什么》(百度文库)
3.一些未“流行”的词语,更深刻地触及时代的本质,更能代表这一年的社会关切
流行的对应面是遗忘。当多数人享受流行语的快感和其所构建的集体认同感时,有一些更为重要的社会情绪或真相却处在 “流行”的范畴之外。就即将过去的一年而言,比如雾霾,比如徐玉玉,比如聂树斌,相较于那些轻快的流行词,这些词及其所对应的现实无疑更显沉重。虽然难以符合“流行、创新、文明”的流行词评选标准,但我以为,它们能更深刻地触及时代的本质,更能代表这一年的社会关切。
——《网络流行语到底意味着什么》(百度文库)
4.作为一种“流行”的流行语评选,在客观上起到了某种信息过滤的作用
有人说,流行语仅记录了社会的某个侧面,不必苛求其承担为整个社会画像的责任。问题在于,作为一种“流行”的流行语评选,在客观上,起到了某种信息过滤的作用,或多或少影响人们对于某些更深刻社会情绪和问题的判断与记录。确实,每个人或都能从流行词中找到关联,这种抽象的关联却又注定是窄化和不确定的。它们真能够抒发我们的全部情绪吗?个体所对应的困惑,社会所对应的症结,是否真能随着流行词的不断更替翻篇儿、迎刃而解?
流行词评选本身并无问题。但不能回避在流行词之外,那些未能成为“流行”的词和其所对应的事物——我们对它们又该如何去实现更深刻的铭记?那些一度让人效仿、众口一词的流行语,终究只是浮在社会情绪表面的浮萍,而更深刻的时代情绪和问题,则处于被遗忘与边缘化的境地,并未消失,只是不断被沉淀,寻找下一个出口。
——《网络流行语到底意味着什么》(百度文库)
【多维思考】
1.网络语言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或是侧面来反映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但它从诞生起,就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你对这种流行网络语争议现象,是如何看待的?
2.网络流行语正在成为网络民意表达的另类形式和便捷通道。请从近几年的流行语中选取一二例解说所表达的民意。
3.你在网络交流中是否使用网络流行语?你的朋友圈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有哪些?你觉得哪些比较理性,哪些比较任性?
4.有政协委员反对在中小学生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并要求立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你是否赞同?请说说你的理由。
5.有人说,流行语仅仅是一种心理按摩,与生活本质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墙,而一些未“流行”的词语,更深刻地触及时代的本质。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适切话题】
1.减少网络语言污染,保护汉语的纯洁性
2.有话好好说,做一个温文君子
3.理性看待网络语言
4.多元社会,与时俱进
5.创新与发展
6.粗俗与高雅
7.流行语是一种公民表达
8.语言的交际功能
9.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10.宽容心态
11.因势利导 规范发展
12.对“××”上网,不必大惊小怪
13.流行语的利与弊
14.网络热词,传递身边的正能量
15.那些冲进我们心灵的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