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答
——生本课堂的引力
2018-02-09董彩霞
◆董彩霞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第二小学)
通过有效理答,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并不断地扩张课堂的张力,从而使教学产生一种理想的效果,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生本课堂”,是每一位品德教师都想达成的结果。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对话教学场景并没有出现,有时即使出现了,效率也并不高,很多课堂对话只是徒有形式罢了,学生的获益并不是很大。实际上,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的无效“理答”。这种问题的形成、现象的出现是教师长期以来忽视“理答”的一种必然结果,很多教师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理答”这个概念。
理答,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一种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同样的问题,类似的回答,教师采取不同的理答,教学效果往往会截然不同,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进程,能够使课堂效果产生很大差异。智慧的课堂理答,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建立起愉快和谐、心灵相融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积极探索、求知。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面对学习能力与水平不一的学生,如果教师能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的答问,并能够适度提炼,生成背后的本质理念,这时,巧妙运用理答就会让课堂更富有艺术。
一、巧用“四问”,谋理答艺术
1.探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教学中,教师高质量的“问”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若用这句话来形容实际的教学,“源头”就相当于是课堂,师生对话既是“活水”。若想要使对话有成效,使“渠”清如许,提问就是关键。什么是探问呢?探问是最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若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片面、零碎、粗糙、肤浅甚至是错误时,就需要趁热打铁,继续进行提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并引导学生根据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在层层问答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全面、更深刻,感受得以深入,情感得以升华。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
如《动物、植物和我们》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动物、植物和我们和谐共处”,某教师在达成这一目标时,并没有简单地向学生直接介绍应该如何去做。他先出示一张图片(一位小朋友在观察自己养的金鱼),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当有学生回答“是在看她的金鱼”后,教师再进行探问:“那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会认真地观察小金鱼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开始积极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她是在和小金鱼说话呢!我也经常和我的小猫说话”,另一位小朋友马上接着说“这小金鱼是这个小朋友自己养的,她是在观察自己的小金鱼”。教师连忙问:“小猫能听得懂你的话吗?”这一问就把学生真实的感受、情感给唤醒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能听懂啊,我每次和我的蚕宝宝说话时,它都会停下来。”“我的小狗狗还会汪汪地跟我说话呢。”
卢梭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最愚蠢的事情。”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实就是现在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站在尊重学生立场,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用看似平常却能引起学生对话兴趣的探问“小猫能听得懂你的话吗”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了学生倾诉表达的欲望。这就是探问的魅力,设置多个问题诱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不断拓展,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锻炼了思维品质。这样的探问艺术才是真正的有效理答。
2.追问——刨根究底方见金
国外经常用“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来形容课堂教学。同样,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泛泛而谈的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而需要在品德课堂教学的深度上下工夫,向“一英里深”迈进。那该如何做呢?有效理答的目的,就是使对话随着问题的思考向纵向深入,从而使对话的话题能够得以顺利展开,直击问题根源。只停留在表层的师生间的问答就像是“原地起跳”,一直在原地不动,话题没能得以深入。而渐进式的追问,则是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先后相继或逻辑递进的关系,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的发问,即师生在相互启发下使问题的本质得以层层递进,就好像是“三级跳”甚至“多级跳”,直至问题的本质,切实提高品德教学效率。
我在执教《做学习有心人》教学时,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做算二十四点的游戏。写完后,先问算的快的学生“怎么算的?为什么这么快”,接着再追问算不出来的学生“你为什么这么慢”,然后继续追问“玩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能过玩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一个什么的道理”。学生在这种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与回答中,能说出原因,也能谈点感受,这样一来道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懂了。并且,这种有层次性的追问,由易入难,符合认知规律,学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
由此可见,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情巧妙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开启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的另一方天地,最终完善他们的道德体系。
3.转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学生思维卡壳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讨论时出现的。采用转问,往往能出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局面。
我在去年参加区优质课评比上《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的试教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关爱的事情。学生畅所欲言,讲了很多家人对自己关爱的故事。突然,有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了一句:“我的爸爸老是骂我、打我,他们一点都不爱我”。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几个孩子都附和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沉着应对,把问题抛给大家:“你们都同意他的看法吗?”课堂一下陷入了沉静当中。于是,我再次问道:“那你们有没有想到过,父母为什么会批评你们呢?他们在批评你们的时候都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纷纷回答:“因为想让我认真读书。”“因为我老是不听话,他们想让我变得乖些。”见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回头转向刚才那位学生:“你想不想知道你的父母为什么打你呢?”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父母给他们写的信,当孩子们了解了父母的心情之后,都保证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孩子。通过转问,唤醒学生已有的道德积累,逐层深入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反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催化剂”。教师的反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索,达到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
如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中,我在出示两份帐单后:
师:看了两份账单,你怎么想?
生: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我们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爸爸妈妈要向我们这样计算报酬的话,那就不得了了。
师:是啊,爸爸妈妈在我们出生以来为我们所付出的,就仅仅是账单上所列出的这4项吗?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的这一适时反问,如平静的水面落入一颗炸弹,激起千层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深刻领会父母的辛苦。
又如,在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执教老师是这样安排总结提升环节的:首先,老师出示国内香烟的包装图片,问学生“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其次,出示国(境)外的包装图片,让学生也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然后,老师再问:“两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思考究竟怎么样的选择更明智。
如果说老师只是满足于学生现在怎么做的表达,那么,这节课学生们的收获,可能就是使学生知道现在“要远离香烟”。郁老师关注了学生未来可能经历的生活,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反问学生,你将会怎么选择,引发了学生今后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思考。
二、把握本真,求理答内涵
那么,在品德课堂中,如何才能更好实现“理答”的精彩效用?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尝试:
1.预设与生成,追求理答的课堂智慧
理答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关注课堂中的理答行为。为了提升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洒脱自如,凸显理答的智慧。
第一,课堂中的理答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教学的灵魂,更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有教学问题从一开始的设计到实施过程中,都应该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完成。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学目标的理答是盲目的,偏离教学目标的理答一定是低效的。
例如,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和香烟交朋友》一课中,执教老师在进行“拒绝吧——不和香烟交朋友”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时,就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了有效地追问教学方法,很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老师让学生看看身边那些和香烟交上朋友的人,并提问:“但是,我发现在身边有这么一些人也早早地和香烟交上了朋友!”(同时出示课件)接着,老师问:“同学们,你在你的身边发现、看到过青少年‘烟民’吗?”
然后,根据小王吸烟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你猜他当时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吸上第一口烟的?(2)你估计此时的他心里会怎么想?(3)小王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拒绝第一口烟)并追问学生:“此刻,你还能如此坚决地说‘不’吗?”
最后,进行板块小结:拒绝第一口烟,不和香烟交朋友。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够很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首先,让孩子看看就在自己周围就有那么多的人抵挡不住吸烟的诱惑;然后,让学生走近主人公,以主人公的事例震撼孩子的心里世界,让孩子明白吸烟的危害;继而追问:此刻,你还能如此坚决地说“不”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非常自然。通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这个环节的教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认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心中有方向。当学生引起共鸣时,顺着目标追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当学生的思维已经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随即进行小结。
第二,我们教师心中还要有预设的课堂生成,从而支持学生的体验活动。
在进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五册《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教学试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生活中,我们的家人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比如,在你们生病时,他们细心呵护你,想想生活中家人都是怎么关关心你的。”然后,再让学生看书本的故事屋。结果,课堂上学生反馈的事例都是关于家人在生病时对自己的关心,课堂上学生的体悟不够广泛,也缺少深度。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任课教师能设计出一些引领性问题,能够在学生对话中提供一些具体思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只讲某一方面了。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
问题一:成长就像手中的影集。影集中的照片记录着我们温馨的回忆,脑袋相当于电脑中的存储器,你的小脑袋里,关于家人关爱我们的事情有哪些呢?
问题二:爸爸妈妈了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爱,其实生活中很多关爱你的家人,关心你的其他的事还有吗?
问题三:同学们,其实你们的家人对你们的爱何止这些呢,还记得前天放学下午,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谁来接你的,你害怕吗?
问题四:其实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何止这些呢,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或者遇到困难、或者伤心难过时,他们又给过你怎样的感动呢?令人感动的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父母的爱可能是一堆细节。同学们,当寒冷的冬天,你一起床就吃到了热腾腾的面条,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谁一夜起来好几次帮你盖好被子,当家人气喘吁吁地送来你忘带的学习用品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爱的怀抱中。
这样的层层铺垫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谈话的内容,既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不至于使对话停留在一个面上,给学生指明了对话的思路。
2.激励评价,创造理答的民主内涵
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鼓励与表扬比消极的刺激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好的效果。多鼓励和表扬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真实有效的理答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如果专挑毛病,毛病会越挑越多。因此,教师切忌把精力放在专挑毛病上,因为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容易让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相反,老师应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去追求真、善、美。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是表述得不够清楚时,老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而是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会更好。你试试看。”当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该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再想想。”当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老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
如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中,在了解西班牙斗牛节时,我出示了一系列斗牛图片,让学生看看面对激怒的公牛,斗牛士是怎样的。看完,学生纷纷发言:勇敢、大胆、充满智慧……这时,一名学生嬉皮笑脸地在座位上说:“最终,斗牛士把牛杀了,牛成为了西班牙人桌上的美餐牛排。”顿时,全班人的哄堂大笑。老师没有直接马上制止,待大家笑过之后,顺着他的问题,问道:“你觉得斗牛士将牛活生生杀死,残忍吗?反过来,斗牛对斗牛士来说危险吗?你知道在西班牙好多地方都停止了斗牛吗?如果你知道斗牛的残忍,你就无法将斗牛与美餐联系起来了!下节课,我希望你能找到这方面的资料,向大家汇报,让大家对西班牙的斗牛节有新的认识。”那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汇报,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我表扬了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议,评议中又有提升。当发现学生的认识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因此,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理答,会理答才是金。
综上,我们应该潜下心来,详实地探讨理答“四问”,细致地研究自己的理答,增强理答有效性,最终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在理答中无限精彩,让品德老师成为最有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