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思考
2018-02-09李宁
◆李宁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
一、激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着力培养学生乐学热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乐学”列为“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首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乐学热情”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富有成功感、习惯良好等心理和行为因素方面,采用“兴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的基本教学策略来追求“乐学热情”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养成自主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进而感受到学习其他课程甚至人生的快乐和美好,从而为他们成长为终身有学习热情、爱学习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创新教法,改进学法,学中悟学,着力培养学生善学能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2016年秋开始使用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修订课标”新理念,在编排上科学设计、大胆创新,不仅注重把“教会学生学习”渗透到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道问题的设计之中,还在中、高年级的每一册教科书中专门设计“学习策略单元”,以便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集中学习“如何学习”,循序渐进地教给学习方法、增强善学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创造的“金钥匙”。
三、创新模式,三位一体,推进阅读,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大多仅限于教科书内所编课文的教学,而对所编课文的教学又主要指向于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篇章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结论性知识的灌输、应试技能的训练等。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费时低效、致使阅读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造成学生阅读量小、积累不足、底蕴不深、文化单薄、素养不高,严重阻碍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发挥,尤其难以为学生培养起终身受用的“悦读素养”。毫无疑问,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近年来出现的“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课程化、引领读整本书、推进亲子阅读和全民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和生活、时尚”等阅读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目标、新境界。
四、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科学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三多三少(即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读得少、练得少、用得少)”现象,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深挖洞”和“繁琐分析”上,不仅挤占了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带来学生文化底蕴严重不足,而且还挤掉了学生宝贵的基础训练、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间,造成学生母语基础不扎实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较差,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学习,甚至造成他们严重缺乏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很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而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消耗大量宝贵的时间,以致教完一篇课文,学生只理解一些内容和浅显的语文知识,课文根本没有读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句子印象不深,从读、悟、写结论化、浅层化,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了,因而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着眼终身,面向全体,整体提高,着力培养学生发展后劲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早就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很显然,这是学习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社会,从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对基础教育性质的一种新界定。这种新界定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生成性和未完成性。它启示我们对基础教育中的教学也应做出新的判断:那就是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是准备性教学,它的价值取向是受教育者的准备性学习。准备性教学和准备性学习,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终结性,而因为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它又必须具有开阔和广延的包容性。
六、结语
综上,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起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一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二是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广泛阅读、实践运用、发现创新的良好机会和充足时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