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8-02-09孙文峰
◆孙文峰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现在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
在高一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渐形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受前期学习方法的影响,对教师依赖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指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比如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过程完整表达出来,如何根据条件正确地画出图形,以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指导自学。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想的能力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将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或将一些平日的数学思考和发现及时记录、整理出来。“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让学生突破框框,解放思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的条件,从而真正提高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性。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所得是认识、感悟、探究的基础,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已经掌握的方法去探究学习中的新问题,把这些知识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学习当中,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原有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我对教材进行取舍,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理解的保留;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补充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课堂引入环节生活化、情景化,创设一种生活情景,给学生以亲近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要尽量的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