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时间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效果的影响
2018-02-09
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病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1],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肌梗死治疗依照介入时机可以分为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为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效果的影响,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6.35±5.27)岁,所有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按照住院单双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非首次心肌梗死患者;心脏重大手术史或者心脏安装起搏器患者;1个月内有细菌或病毒感染患者;严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室肥厚且肝肾有慢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在发病12 h内接受介入治疗,术前患者口服拜阿司匹灵片(生产公司: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国药准字:J20130078),饭后温水服用,每天1~3片(具体依照病情服药);氯吡格雷(生产公司: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300 mg;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测等;依照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静脉滴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生产公司:江苏大同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060)5 000~10 000 U,若患者存在严重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则给予右室起搏。目测或者依照定量冠脉分析对血管近端内径明确,从而选择合适规格的球囊或支架,球囊与参照血管之间为1∶1或1∶1.2比例,球囊持续加压10~30 s。参考组在发病12 h后接受治疗,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还有对患者LVEDV、LVESV和LVEF指数进行观察。
1.5 疗效判定
参考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标准对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评价[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心功能至少改善2级: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但未达到正常标准;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好转,心功能无改善;恶化:症状、体征无好转,心功能恶化,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总和。
1.6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双侧α=0.05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数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LVEDV、LVESV和LVEF指数分别为(91.03±5.88)ml、(40.58±8.67)ml、(54.08±5.06)%, 参考组LVEDV、LVESV和LVEF指数分别为(90.76±6.32)ml、(40.81±8.36)ml、(53.91±5.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0.105、0.128,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V、LVESV和LVEF指数分别为(77.26±5.35)ml、(36.08±6.38)ml、(63.58±4.67)%,参考组LVEDV、LVESV和LVEF指数分别为(82.55±6.71)ml、(40.48±7.82)ml、(57.91±6.73)%,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数均下降(t=9.487、2.290、7.557,P<0.01),参考组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t=4.878、2.105、2.572,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6、2.388、3.791,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恶化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参考组治疗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恶化3例(死亡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数患者由于发病1 h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发生院外猝死,而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4],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尽早抗心律失常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医学者们发现早期抗心律失常治疗对早期预后效果明显,然而在中远期预后的改善中效果极为有限[5]。
急诊介入治疗的目的是为了使梗死的冠状动脉快速再通,从而实现血运重建的目的,恢复损伤心肌的活力,抑制心肌梗死区域的扩大,保护存活心肌,使心脏功能得到保护[6];然而患者发病早期,心电活动、血流动力学等均不稳定,此时介入治疗极有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因此对临床操作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7]。择期介入手术可以在患者机体应激反应被控制后进行治疗,可阻止左心室增大、恢复心肌功能,实现侧枝循环血流再通。田彩霞等对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别在90 min内、90 min~6 h、6 h~12 h内给予患者介入治疗,结果显示三组患者LVEDV、LVESV和LVEF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越短,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越佳(P<0.05),表明尽早给予患者PCI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LVEDV、LVESV和LVEF指数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生存率均高于参考组(P<0.05),表明急诊时间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促进心动图指标的改善。
[1]隋辉,陈伟伟,王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4):259-261.
[2]李宪凯,徐亚伟.2013 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4):289-292,295.
[3]吴国顺.N末端B型钠尿肽原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相关性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3):250-251.
[4]张建庆,张权孝,孙宏昌,等.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院前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4,38(12):1403-1405.
[5]刘岩峰,李英杰,杨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中早期运用β受体阻滞剂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3):292-294.
[6]张晶,王庆胜,杨红梅,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病变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同血运重建策略的疗效和经济学评估 [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3):169-174.
[7]杜林,伍勇,李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电图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疗,2016,35(34):192-194,198.
[8]田彩霞,薛伟珍,杨丽峰,等.靶血管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