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02-09黄伟伟班荣鼎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黄伟伟,张 波,班荣鼎

(肇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引言

世界经济结构变革促使中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核心技术型转变,社会大众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处于职业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也因此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对象。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5年12月14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各高校不仅要做好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还要以学分制的方式对全体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创业的激情,拓宽他们就业的渠道,减轻他们就业的压力[1]。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发挥[2]。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动力,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仍如盲人摸象一般,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就可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和偏颇的财富观,培养出一批高能力的利己主义者或者无法面对创业失败的一蹶不振者,其结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反而会加速社会的不稳定性。由此可以借鉴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正向的力量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中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对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非常重要[3]。有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我决定,其无论对激发个体的内部动机,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创立者)提出通过训练可以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效率。

因此笔者从所在学校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出发,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思考如何充分整合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和动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为建立适应地方高校发展现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缺乏可以效仿的教育模式,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沿袭多年传统教育模式的地方高校来说是一个挑战、一项艰巨的任务。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审视目前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层面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健全。部分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放到关乎国家发展的高度,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成为毕业生择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部分大学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为商业的铜臭气息与大学高雅的文化不相容,在高校开展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背离高等教育的理念。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地方高校教育观念滞后,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资质的教师严重缺乏,传统科目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教学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教育预期效果的实现举步维艰。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开展大创项目,但是由于指导和课任教师创业素质较低仅能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也仅仅功利性的为了获得一纸证书,缺乏实效性。再加上地方高校大部分处在三、四线城市,其区域周边的商业环境相对滞后,实践平台短缺和指导帮扶不到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同时周边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再加上地方高校薄弱的科研能力,各种因素交杂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二)学生层面

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他们缺乏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指导思想的提出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各种能力的缺失,“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行为,反而极具挑战性,过程中充满困难。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是否会进行自主创业,有89%的被测学生表示对此恐惧害怕。对于49%的被测学生来讲,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缺乏实践的经验以及相应的专业指导[4]。虽然美国生涯发展大师萨珀(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中提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和探索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致使他们到了大学低年级,仍处于职业探索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内在自我和外在环境更多的了解,知识结构单一导致其缺乏创业所需知识,人性的惰性使得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就业模式,各种因素让大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创业心理模式。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的人相对单纯,因此得不到有利的创业信息和资源,他们无法获得各种创业平台的支持,这些也成为制约他们创业的不利因素,导致当今大学生创业目标不明确,创业动机不强等。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地方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从点到面全面铺开,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体系与后援支撑、孵化措施,创造积极和谐的社会、学校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将激发大学生内在潜力和大力改善外在的教育环境相结合,最终建立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持久健康发展的生态链。

(一)循序渐进的选拔、培养模式,逐步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虽然最终实现个体创业的毕竟是少数,但是未来的经济结构决定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一种创新的思维、意识和坚持不惧困难的创业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将普适性的教育模式与精英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照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顺序虚实结合予以培养[5],突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实战经验传授。首先在低年级全体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完善大学生创业人格为主要目标。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让大学生逐渐了解自身需求,激发他们的创业愿望,形成强烈的创业意向,对于最终有意要进行创业的学生,开设专业的培训课程,协助他们组建团队,通过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创业所需具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通过正反向孵化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配套的辅助和资金的支持。

(二)“道”“术”结合的培养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在心理品质和主观体验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外在行为的动力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遵循以道御术,内圣外王的教育理念,将“道”的认知放在第一位,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哲学指导,遵循传道、授业和解惑课程设计原理,营造仁爱、真诚和分享的氛围,通过浸泡式的方式协助学生接纳和认识自己,完善创业者人格特征。结合中西合璧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建立利他价值观,训练学生积极心态、良好沟通能力和商业思维,培养拥有中国商道智慧和现代商业思维,以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企业家。学习主要采取启发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分享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方式。建立在遵循“人道、天道、商道”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论进行检验,进而进一步提升其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因此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管理良好,融学生实践锻炼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功能集于一身。同时完善多样化的创业文化平台、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平台、实践导向的创业实务平台(包括技术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各种平台的优势作用,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6]。

(三)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霍林姆斯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教好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担起学生生活、道德导师的作用。作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将优秀的教师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起到积极向上的榜样引领作用。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教学团队应该由校内创业导师、兼职创业导师、合伙导师三部分构成。将学校有志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富有激情的专业教师聚集起来加以培养形成校内培训师团队,负责培训内容包括中国文化、心理学、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学、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多学科知识。兼职创业导师主要由企业家、行业精英、已创业校友、专职培训师、政府人员及学校内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等专门人员组成,他们具有的行业经验,可以解答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合伙导师主要为风投机构和社会企业家,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创业资源对接会、校友项目交流会或者项目发布会,促进校内外资源整合,建立机制鼓励全校师生推荐不同社会资源人士对接大学创业团队组建合伙人团队,营造合伙创业校园文化。通过导师合伙制和对接创业服务相关机构,提升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四)独特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热情

课程教学仍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学习的热情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激情。鉴于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教育理念,需要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体系,成立课程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共同组建核心课程研发小组,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研发和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创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标准,建成模块课程群和课程包。课程的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培训课程编制的基础来源于第一手权威社会供需调研报告;二是培训课程编制的最终目的要直接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培训课程除非特别需要,不能编制与大学基础教育相同的课程;三是培训课程编制要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四是培训课程编制要以案例为主,失败的案例要占70%以上;五是培训课程编制要经过充分论证才能使用;六是课程内容需要即时更新。

(五)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由此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负责招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选拔、培训、组建合伙人团队、资源对接、创业孵化、管理咨询等系统服务;建设辅修专业或者双学位;创业导师聘请和管理;对接各种社会机构联合开发适宜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学院以外聘创业导师为主,外聘创业导师包括企业家、政府、公益组织高管等。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理事会,建立“校、园、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相关协同管理机制和制度,理事会直接指导、参与创新创业学院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学术研讨活动。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指导方针。整个社会所形成一种和谐互助的氛围,共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品质。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地方高校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因此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创造和谐共荣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利他价值观的培养(道)、技能培训、训练、实战四位一体,虚实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创业人格,启蒙学生创业意识,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在大学生的心中种下创业理想的种子,由点到面逐渐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