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名著 落实“推普”行动
2018-02-09马善玲
马善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想要实现中国梦,我们的青年一代必须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一代,我们的青年一代也必须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一代。
一、诵读经典,品味名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传统文化是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的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让人修炼了丰富的内在,使人陶冶了高尚的情感,这文化便可以作为我们一生的行囊,而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无疑便是经典名著了。
现在各地都在流行“读经”这一活动。“读经”(又称“经典诵读”“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人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和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人类文化的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南怀瑾先生也曾引用宋儒张横渠的四句话作为儿童读经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典名著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毋须只拘泥于指定的几本书,其实,只要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都可作为诵读的内容。“四书五经”可作为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唐诗宋词元曲亦可,历代名家散文也可。这些作品经过岁月的磨砺,散发出智慧的光辉,是人类直面人生的结晶,足以对后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典诵读的意义,就在于获取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二、落实“推普”,沟通无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既是汉民族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
普通话是文化语言。从古至今,汉民族共同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校是“推普”的主要阵地之一。学校教授普通话的主渠道是语文课堂。教师授课的标准语言,国家要求的是普通话。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是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过程,掌握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成为文化修养程度的外在标志之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诵读与“推普”,内在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6年印发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第四项“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要求:“强化学校语言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加强中小学古典诗文教育教学。推动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入社区、下基层、进部队。”
由此可见,诵读与“推普”是密不可分的。诵读与推普的结合既是内在素质的陶冶,也是外在能力的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