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有致 尺水兴波
2018-02-09杜波
杜 波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无法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如能做到千迴万转、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所谓“抑扬法”,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相关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主题。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抑”是批判、贬损,“扬”是褒扬、赞美,而“抑扬法”则将贬抑与褒扬在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制造波澜等方面对立统一起来,把对生活的错觉误会与正确认识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使之两相对照,相互映衬,形成波澜起伏之势,从而增强文章和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运用抑扬法,可以使人物形象在前后对比中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事件的叙述起伏跌宕、尺水兴波,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在抑扬并存、美丑对比中,使读者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启迪,从而深化主题。
使用抑扬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思。
一、欲扬先抑
即明抑实扬,要褒扬、赞美,先批评、贬抑。想褒扬某个人物,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转折之后,扬起更高,振发更力。《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使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时,一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二要注意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陪衬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二、欲抑先扬
即明扬实抑,是指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给人有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觉。先扬后抑、转折之后贬损或否定更为有力。在对象自身的反差中,暴露其弱点或丑陋的一面。李绅的《悯农》诗即是如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暗含其中;“四海无闲田”句再进一层,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美好的想象,结尾却骤然来了一个反转下跌——“农夫犹饿死”,触目惊心的事实让读者由希望变成了绝望,由喜悦变成了沉痛,在抑扬对比中揭露了发人深省的、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使用“欲抑先扬”的方法时,要注意褒扬的内容一定要蓄足势,这样与贬抑的内容才会形成强烈反差,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在上面两种技法中,抑扬总是一前一后出现。无论是先贬后褒,还是先褒后贬,都是假意在前,真意在后——作者先虚晃一枪,以假意将读者引入反向思维,诱入迷阵,然后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渐渐醒悟,最终恍然大悟。欲擒故纵,水落石出。
三、以扬写抑
就是表面是扬,实质为抑。从文字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赞扬笔下人或事物,细细一品,实际是在贬损笔下人物。以表象之美,反衬本质之丑,表象越美,人或物的丑陋形象越突出。如茅盾的《有志者》,写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写一部作品,嫌爱人、孩子干扰,独身搬入环境幽静的古庙,模仿巴尔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试验了西方众多文豪的各种写作习惯,假期过半,咖啡喝完,钱袋用空仍未能写出作品,却喟然长叹“难道社会就这样不宝贵一个意志坚强的天才”,表面褒扬,实则贬抑,抑以扬出,富有喜剧色彩。使用“以扬写抑”的方法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文章常以喜剧的手法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
四、以抑写扬
与以扬写抑正相反,从文字表面上看,作者始终是在批判、指责笔下人或物,稍一思考,实际是在赞美笔下人或物。作者以表象之丑,反衬本质之美,表象越丑,人或物的美好形象便会越发突出。以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不肯死去的心》为例,文中的外婆患了老年痴呆症,文中所选的生活细节,譬如经常走失、不让外公上她的床、把自己的外孙当作野孩子,客人吃饭时她偷拿食物等等,无不写出了外婆病况的严重,但人物的痴呆背后,却是“永远不死的母亲的心”,以抑显扬,文章处处抑制,读者却在人物“丑态”的背后,读出了一个母亲的美丽心灵,外婆的内心世界登上了岱岳之巅。使用“以抑写扬法”时,要注意素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定位与主题思想的高度一致,否则扬之不足,抑之有余,会冲淡作文的主题。
在以上两种技法中,“抑”和“扬”同时呈现,一个为表,一个为里,写“表”同时表现“里”。表为虚,里为实——表里不一,作者真正的表达目的为里。或以“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突出反面形象;或者以“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突出正面形象。
抑扬法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作手法,提醒同学们使用时注意:1.“抑”“扬”有度。也就是要注意抑扬转化的“火候”。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不饱满,也不得力。2.转变自然。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变总是有过程的,情感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过程要自然合理。3.巧用对比。“抑”与“扬”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强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详略得当。要安排好“抑”“扬”的轻重、主次、详略。或“抑”略“扬”详,或“扬”略“抑”详,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倒置、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