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2018-02-09王建国邵雪辉赵惠莲武爱萍马晓燕
王建国,邵雪辉,赵惠莲,武爱萍,马晓燕,罗 璇
(1.张家口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复式教学作为一种潜在的优良的教学实践,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丰富和发展[1][2][3][4][5][6]。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复式教学的关注有复苏迹象,有些国家开始提供复式教学的在线学习支持,我国有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国陪”复式教学项目,但为培养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而开设复式教学课程的学校为数不多,张家口学院是率先开设此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卓越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程,是张家口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实现培养全科小学教师的主要支撑课程之一,也是实现学校培养服务基层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对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的胜任度,因此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
一、课程教学概况
2013年学校实现改制升本以来,小学教育专业按照人才培养要求设置该门课程,总课时36学时,周课时2节,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课时数各占一半,为了该门课程教学,学校还专门建设了复式教学训练室一间,以便教学训练使用。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说课、复式教学理论教学、观摩一线教师复式教学授课录像、撰写小学复式教学授课教案,分组实践训练五个教学模块,前两个模块主要由教师讲授为主、后三个模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课程总体来说重视实践能力训练,通过给两届学生开设此课程,教学效果总体较好,但也存在问题,主要问题:一是2103级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设置学期在第四学期,大多教学类课程尚没有开设,该门课程开设时由于学生知识欠缺,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补充教学相关知识,导致理论讲授占用了实践课时;二是班级学生数较多,实践训练时,分组时每组人员6-8人,不能人人都有机会在课上展示个人教学,只能是小组的三位代表展示,教师也只能采取代表的实践成绩平均值代表小组成员的实践成绩,不能人人都得到课上训练机会;三是一线教师的授课视频数量缺乏,只有任课教师到一线听课时录制的两段视频和网上的教学片段,视频资源不充足。之后2014级该课程调整到本科第五学期教学,在学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调整仅仅解决了任课教师不再补充教学相关知识,其它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017年学校接受省学士学位授予权预评估时,提出小学教育专业专业课内总课时偏多,需要不同课程不同程度消减课时,《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程总课时消减为18学时,消减力度很大,为了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从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开始,课程任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课时减少和改进课程教学存在的其它问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课程教学改革依据理论
该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应用了三种不同教学模式,尝试改进教学实践。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 PBL),即基础问题式学习教学法[7][8],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及更大灵活性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问题是核心,《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当前可用教材很少,学校也不给学生征订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也不作为学生唯一学习依据,只是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加以解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TBL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是基于团队的学习方法[9][10],该方法适用于首先提出问题,由团队集中力量来加以解决,教学实践训练中通常由6人小组在课前通过小组的智慧选出最佳试讲人员,经过课下的集中备课,打磨,而后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最佳试讲结果;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11][12][13],可以把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及时反馈再进行分析,复式教学能力训练利用学校微格仿真课堂实验室,将试讲汇报同时录像,及时观看授课录像,教师与学生及时反馈教学训练中的优缺点,达到有针对的修正教学。
(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课程整合理念,《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内容教学与微格教学训练方式整合,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实践训练,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组共同的努力,集中打造优良试讲课例,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同时形成一损俱损的共同利益观念,共同进退。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理论授课转变为实践授课
教师按照学校说课文件的要求,对《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程说课并讲解农村小学复式教学概述,计划用时2学时;之后设置理论讲授课时5课时,安排五个授课专题[14][15][16][17][18],分别是复式教学的组织工作、复式教学的备课、复式教学的教案设计、复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复式教学的课堂管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抽签决定所讲的专题。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组织教学内容,小组成员按照角色分工(查资料、组织内容、做授课PPT、理论讲授),最终一人或二人代表小组汇报讲授所抽到的内容,不足之处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样原本由教师进行的授课内容,已经转变为学生授课的翻转课堂。由于该课程是两个班同头课,两个班学生存在对相同内容的不同建构,表现出非常有差异的内容建构。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准备授课内容时,积极动脑,认真分析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精心做好PPT,显示小组的协作精神,试讲结束后,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答疑解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很深入,对相关理论认识程度较好。
(二)实践训练的具体做法
学生集体观摩1节一线教师授课视频,课下每名同学撰写一个二级异科复式教学教案(一节),按照10学时的实践训练安排,每组都会安排两个同学代表本组展示本组实践训练课,但每组成员必须在课下时间安排小组成员进行实践训练的优秀试讲选拔,集中小组成员智慧,打造小组最好的训练成果,代表本组成果,教师要求每组提交各组成员的选拔录像(利用学校自主微格训练室),作为选拔之依据,由于采取汇报人平均成绩代表小组成员的成绩,课下训练工作一定是认真具体的。最为有力的是该种训练模式利用了微格仿真实验室的及时反馈和教师学生的及时点评功能,更加直观看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同时许多模拟授课都在业余时间进行,打通了课内课外训练,增加了学生的业余训练量,实际拓展的训练课时已经超过18学时(经过计算,学生业余训练量人均约1.5课时),是原来36学时的1.5倍。
(三)学习共同体的打造
无论是复式教学理论教学还是复式教学能力训练,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个人成绩来源于小组代表,所以学生们能够共同努力上好理论课,打造好实践试讲,这一做法可以很好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效果比较
对异科二级复式教学训练来说,通过前期复式教学理论模块的讲解,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教学程序,明确讲清一个问题应该具有的授课环节,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使受众能够听懂和接受。复式教学训练环节主要通过小组的课下选拔(课外进行,提供小组每个成员的初次试讲录像视频,小组成员投票选拔代表),事实上打通了课内课外的授课实际长度,可以弥补课内学时不足的问题,每组推举两名(提供推举录像)同学代表本小组在全班试讲,在代表本组试讲之前,小组成员共同打造代表同学的授课水平,彰显小组合作的内涵,教师课上对两名同学作教学评价,同学课下修改复式教学教案,完善授课内容,调整自己授课中的不妥行为,最终提供最好的授课表现,达到训练提升的效果。比起复式教学理论的尝试教学,更加重要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对复式教学的准备和教学组织能力。
通过教师对该课程改革前后指导学生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学生教学录像的分析,可以看到与教学改革前的授课效果相比,学生明显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教学准备工作表现得较为充分,教学需要的教具、课件、教案等资料完备;二是学生授课的基本课堂结构十分完整,满足苏联教育家N.A.凯洛夫的“五环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课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5个环节,授课过程会有探究和互动环节,同时对二级复式教学的动静结合运用恰当;三是教学语言表达清楚,逻辑性强,教态自然大方;四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能基本达到目标;五是同班同学在扮演小学生过程中配合教学明显得当,可以看出汇报之前的演练环节。但仍然存在学生在课下选拔小组代表时的非强制性,评判标准并不明确,教师只能监控到每位学生已经参与了选拔;小组代表明显在课下更加用心训练,花费的时间更长。因此总体看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混合指导学生学习训练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在任务驱动的情形下,在少学时课程的训练过程中,打通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时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推动学生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尽管本教学改革研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但毫无疑问,凡属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都可以积极探索这一改革成果,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大大增强学生技能训练的自主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形成学习共同体,也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实训室利用率,必将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
《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程考核方案:课程理论专题授课(含PPT课件)占总成绩30 %、小组两名同学代表教学训练授课得分平均值(提交小组选拔录像与小组代表授课录像)占总成绩40 %、小学二级异科复式教案每人1份占总成绩30 %,三项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微格自主训练室与复式教学训练室等实验设备,打通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时空,通过成绩捆绑形成学习共同体,有效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为相关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