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以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

2018-02-09刘艺梁张国栋

中国地质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峡应用型协同

宋 琨,刘艺梁,易 武,张 鹏,张国栋

三峡大学 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0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提出高等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等。这些教育改革计划的核心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可分为工程型、技能型、技术型三类[1]。其素质是由内在层面的修养、临界层面的能力、外在层面的核心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2]。

对于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王凯等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应围绕理论、能力和道德三个方面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并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完善和拓展及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概括了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3]。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方面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综合提升学生拓展能力[4]。

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地质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决定的。对于非传统地质院校,如何在地质工程专业中真正地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达到“卓越人才”特别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成为地质工程新专业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峡大学于2012年新开设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地质工程硕士生于2007年开始招生)。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并结合学校和地域的特色,在地质工程新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协同的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大纲和计划,是一个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准则。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时,遵循如下的三个基本原则。

(1)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地质类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

以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地质类专业的补充标准为主要依据,进行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并在编制过程中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

(2)参考地质工程优势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吸收、消化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地质工程优势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三峡大学和地域特色,优化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特别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增强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在其制定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举措:吸收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的在职教师加入培养方案编制小组;编制过程中多次征求行业工程技术专家的意见。

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部分教师是由原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合并至三峡大学时调入,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地质工程培养方案编制小组组建时,充分考虑各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学历结构和工程实践经验。

在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潘伟教授级高工(总工)、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肖春锦教授级高工(院长)进行培养方案的咨询、讨论。行业专家结合二三十年的工程经验、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等方面,对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提出了大量的修改、完善建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校企协同合作。

二、校企协同的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拓展能力”的训练,达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主要通过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培养和训练。学生日常的理论课堂教学,主要通过遴选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专业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多经过“本科—硕士—博士”等系统的专业学习,通过规范的教学能力训练,不仅拥有较好的教学水平,而且一直从事科研工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而且能够将最新的学科发展理论和动态传授于学生。

“实践能力强”的目标培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体现,主要由丰富经验的地质工程师参与课堂教学。三峡大学结合地域和行业特点,聘请大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如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等)的地质工程师参与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质工程师结合大型工程实际,讲解专业理论的应用方法、工程实践中应重点关注的理论知识点等。目前,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在“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设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中聘请多名行业专家进行课堂教学(行业专家已聘为三峡大学的兼职教授)。通过这种“双师型”的协同培养方法,使学生具有“上手快、后劲足”的能力特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三、多方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实践环节是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但新开地质工程专业大多存在实习实践基地不足的现状,若采用新建实习实践基地,则存在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基地利用率低、建设周期长等弊端,为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采用多种协同合作模式下建设地质工程实习实践基地。

1.校校协同的实习基地建设

结合三峡大学地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区位特点,采用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协同合作的模式,构建我校地质工程野外实习基地。

三峡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均位于宜昌,相距约50公里,可利用地利优势,协同构建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工程实习实践教学。

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三峡地区,周围出露完整、连续的从古元古界到中生界的地层,区域岩石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5]。不仅可以观察不同的岩性特征(三大类岩石)、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而且还包括大量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如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九畹溪平卧褶皱等。这些地质现象,可满足地质工程专业的基础地质教学实习。

另外,三峡地区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有世界著名的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还有大量持续变形的滑坡灾害。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的硬件条件,结合三峡大学在三峡库区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野外试验场地(三峡大学仅在秭归县就有40余个大型滑坡近15年的长期变形监测工作站,还有大量的滑坡、危岩体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设计示范点,以及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选择典型的地质灾害体和防治工程进行地质工程专业实习。

截至2017年,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利用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的校校协同合作,已完成4届7次野外实习,其中基础地质实习4次,地质工程专业实习3次。

这种校校协同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避免了地质实习基地的重复建设,解决了新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短缺的困境,实现了协同体间教育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6],保证了我校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效果。

2.校地协同的实习基地建设

三峡大学所在的宜昌地区是我国地质现象异常丰富的地区,不仅是湖北省仅有的2枚“金钉子(GSSP)”的所在地(奥陶纪赫南特阶、中和下奥陶统暨奥陶系第三阶,分别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王家湾村和夷陵区黄花镇黄花场),而且拥有大量的地质奇观、地质公园等。

结合当地丰富的地质现象,采用校地协同合作的模式建立地质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分别与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兴山县国土局和神农架地质公园管委会等协同合作,建设地质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开展自学校经兴山县至神农架地质公园的地质认识实习路线,进行为期2周的地质认识实习。

这种校校协同和校地协同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主要利用相关单位成熟规范运行的地质工程实习实践基地,根据我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教学大纲,优化实习内容,在节约经济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完成新开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达到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方式的协同合作,构建了地质工程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基地,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探索和运行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因此,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为:协同(Collaborative)、构建(Establish)、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ion)的四步模式(CEIO模式)。

通过该CEIO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可以避免地质工程新开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短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造成的短板效应;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使其乐于学、勤于学。

CEIO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三峡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实现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教育提供借鉴。

五、结语

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等多种协同合作模式,编制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地质工程实习基地,开展课堂教学,建立了协同、构建、实现、运行的应用型地质工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即“CEIO”模式,达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致谢:

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工作是由地质工程系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此对所有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另外特别感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潘伟教授级高工(总工)、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肖春锦教授级高工(院长)的指导和帮助。

[1]王传金.应用型人才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39-40.

[2]李俊义.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以系统科学为视角[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 102-106.

[3]王凯,潘立新,王丽.关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 121-123.

[4]李瑨孺.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5]吕占峰,殷坤龙.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4): 30-33.

[6]左清军,易武,卢书强,等.协同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构建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3):113-116.

猜你喜欢

三峡应用型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