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8-02-09岳大力曾溅辉柳广弟王贵文吴胜和
岳大力,曾溅辉,柳广弟,王贵文,吴胜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1]。产学研结合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教学和科技合作, 是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形式,对推动教育、科技和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4]。2009年起,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就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来讲,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佳途径[3-9],然而,由于企业制度与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并不甚理想。2010年与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别获批“教育部批准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开展试点工作,学校一直致力于校企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基于“知识结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相互作用的“三维—双平台”油气地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油气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对象正从浅层到深层、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油气、陆上到海洋、浅水到深水发展,勘探和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油气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知识结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地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研究方向为油气地质。油气地质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的工程评价和工程设计学科。油气地质领域主要包括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性很强。原有的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尤其是缺少校内实践教学平台,难以系统地开展相应的工程实践教学,导致学生选派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和实践或毕业论文研究时,无从下手或上手慢、难以适应,直接影响实习和实践效果,阻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培养与石油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结合油气地质领域的特点,建立了 “三维—双平台”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主要解决了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弱、校内与校外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
二、构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建成了“五位一体”校内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解决研究生校内实践环节不足问题,学校自2009年以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了集野外地质、实体和数字岩心、地质分析测试、测井资料解释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五个子平台于一体的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把野外地质剖面、油田岩心库和油田工作站搬到了学校实验室”,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条件,有效解决了校内与校外实践能力培养不衔接的问题。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构建了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及运行机制,开设一系列融基础、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共32门,如“岩心相分析”“碎屑岩岩矿鉴定技术与实践”“地震资料解释”等,并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不断将优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学术带头人、知名教授和企业资深专家任研究生实践课程主讲教师,如聘请中国石化高级专家宋国奇教授开设的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技术”和中石油长庆油田贺静专家开设的“碎屑岩岩矿鉴定技术与实践”32学时案例课程,讲授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经验和关键技术实践。不断将优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件,并编入相关的实践教学教材,大大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效率。
2.首创了集“学-赛-研”一体的全国油气地质大赛
创办了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并以大赛和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举办的设计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大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油气地质专业人才。油气地质是极其复杂的学科,大赛赛题来源于油田现场实际地震、测井、岩心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拟定,赛题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和多解性,给参赛选手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大赛以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育相结合,搭建由“技能大赛—研究生学术论坛—知识竞赛”组成的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平台;“技能大赛”以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用为基础,提出综合评价方案,覆盖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沉积相分析、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等油气地质核心研究方向,侧重考查参赛选手地质技能及创新能力。大赛推进了油气地质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了校企、校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我校乃至其他石油、地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两届大赛的赛题已作为案例纳入研究生课堂教学,提升了大赛的意义和学生受益面,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3.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技术研发型和技术应用型两类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是转变教育模式、有效实施工程实践训练、提高研究生职场适应能力的关键,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难点之一。近年来,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良好的石油石化企业或科研院所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即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专业性、工程性强的优势,为学生打造“真刀真枪”的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平台。油气地质领域建成了27个特色鲜明的技术研发型和技术应用型两类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其中,以北京工程师学院、中石油勘探院杭州分院和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的“技术研发型”实践基地,主要培养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解决行业或领域内关键和重点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而以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为主的“技术应用型”实践基地,主要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和工程技术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校企联合制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方案》,企业内部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架构 ,形成了“企业(油田)、二级单位(专业公司或研究院)、基层单位(研究所、室)、导师”四级管理体系。学校成立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企业人员比例不低于30% ,主要负责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论文要求、培养模式、学位标准制定等。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职责,制定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实施办法,将专业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校外实践基地组织答辩论文选题,论文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注重实际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形成了校企联合的育人机制。
三、建立了“四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与“三段式”学习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校内课程、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系统实践,形成了由实践案例课和前沿性技术课组成的课程初级实践、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仿真)和工程设计大赛组成的专业技能实践、校外实践基地组成的工程能力实践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组成的工程创新能力实践的“四级递进式”工程实践过程,建立了学校课程教学(0.75年)+企业实践训练及论文研究(1.5年)+学校论文完善及就业(0.75年)的“三段式”学习方式。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0.75年的校内学习后进入校外实践基地,依托专门的技术岗位、明确的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为期1.5年的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提高专业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校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办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为工程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育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定期组织校内指导教师赴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践与论文指导。要求学生提交月工作汇报表、季工作汇报表、实习工作中期检查表,实习结束前,校外实践基地负责组织答辩,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论文研究、工作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回校后提交专业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成果。校企协同管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和毕业论文提供了保障。
四、成效与推广应用
我校在2013年全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试点验收中获得优秀,2015年获批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成了“五位一体”校内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和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基地,其中北京工程师学院、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先后获得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油气地质领域连续两届2 名学生获得“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利用首创的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以及积极参与AAPG、SEG、EAGE等国际技能大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举措获得充分认可,两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近2000名学生报名参赛,在国内相关领域反响巨大;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该成果引领了地质类研究生工程能力模式改革创新的理念和途径,已推广到国内多所石油及地质类高校,相关成果先后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委员会等大会做5次报告,作为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油气与煤田领域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1]查明,任拥军,邱隆伟.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提升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2):9-12.
[2]王训练,王果胜,白浩.产学研结合,培养地学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3-1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10-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838/201008/93704.html.
[4]沈金荣,张静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及实践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80-84.
[5]侯莹,李娟,杨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4):50-52.
[6]刘静,刘军伟.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模式重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77-81.
[7]张建功,杨诚,黄丽娟.基于企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校企契合度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6):73-79.
[8]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9]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