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2018-02-09覃大洋李蓓
覃大洋 李蓓
临床上对于上颌窦的治疗方式比较多,比较常见的传统术式包括鼻侧切开、经唇龈切口的Denker术式和Caldwell-luc术式、面中掀翻等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鼻内镜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鼻内镜经中鼻道自然入路及下鼻道开窗入路对患者实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鼻内镜外科技术近十几年来在鼻科迅速发展,目前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处理鼻腔各种良性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2007年首先介绍了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开放泪前隐窝,进入上颌窦的便捷入路的手术方式[2-3]。我科2013年2月-2017年2月,采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5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实施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42.1±1.5)岁,病程为5个月~10年。所有患者中包括25例真菌性上颌窦炎,15例上颌窦囊肿,1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鼻塞、流涕、涕中带血、反复鼻出血,部分患者还有头痛、嗅觉障碍。
1.2 方法
50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都实施常规检查以及鼻内镜检查,对患者的鼻窦冠状位以及轴位借助CT实施扫描。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用0.1%肾上腺素盐水棉片收缩鼻腔黏膜三次,沿下鼻甲前缘自上而下至鼻底做纵行切口,切透粘骨膜深达骨壁,剥离粘骨膜,将下鼻甲根部剪断或骨折内移,交替用骨凿或电钻由前向后去除骨壁同时开放骨性鼻泪管并游离鼻泪管下端,形成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将该瓣内移显露上颌窦腔,清除窦内病变组织并用盐水冲洗窦腔,真菌病者再用碳酸氢钠、氟康唑注射液冲洗,上颌窦乳头状瘤清除病变后电凝病灶根部骨质,仔细检查无病变组织残留,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并对位缝合。上颌窦囊肿、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只需对位缝合鼻腔黏膜切口,上颌窦乳头状瘤均作下鼻道开窗,超过上颌窦自然口的乳头状瘤病例行中鼻道开窗开放前组筛窦。术腔用可溶性医用止血纱或膨胀海棉填塞鼻腔。
1.3 术后处理与随访
术后第5天上颌窦囊肿、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鼻腔切口愈合拆线后出院,1年后复查CT。下鼻道开窗者术后随访依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随访处理原则进行。门诊定期复查鼻内镜,直视下清理窦腔分泌物。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相关数据,其中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50例患者在手术后实施随访,时间为1年,遵循鼻内镜术后规律进行随访,主要包括鼻内镜的常规检查、鼻窦CT。结果显示,50例患者没有发生鼻泪管堵塞和下鼻甲坏死的现象,其中1例上颌窦乳头状瘤的患者,在术后7个月于下鼻道开窗口下方复发,于30°镜下钳除并用微波热凝根部,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无复发,上颌窦黏膜水肿于术后3~4个月缓解。
3 讨论
传统鼻内镜经中鼻道开窗处理上颌窦病变过程中,各种角度鼻内镜经中鼻道对上颌窦内壁、前壁、泪前隐窝和齿槽隐窝较难观察和处理,而泪前隐窝是最难以观察和处理的部位,即使联合下鼻道开放术,仍然存在视野盲区,存在手术器械难以进入操作的隐蔽空间,对于广泛上颌窦病变,难以彻底清除上颌窦各壁病变[4-6]。
上颌窦是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而且是鼻窦发病率比较高的部位之一,上颌窦中包括前壁、后外侧壁、上壁、下壁、内侧壁[7-8]。传统的治疗上颌窦病变的手术方式包括Caldwell-LUC的治疗办法会导致眶下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的现象,部分患者的感觉出现了异常的现象,而且实施鼻侧切开术患者会存在面部瘢痕的症状,特别是严重的破坏了鼻腔内正常的结构,使得临床治疗效果欠佳[9-10]。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路径实施治疗,这种办法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小,而且实施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能够对鼻腔外侧壁完好的保留,使得上颌窦腔的视野变大,可以在0°或者是30°的鼻内镜下采用常规器械进行治疗,对上颌窦腔内的病变能够轻松的彻底清除,治疗效果比较显著[11]。而且鼻内镜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比较小,大多数的上颌窦良性病变都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实施治疗,在充分暴露上颌窦各壁的前提下,彻底的清除了病变,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比较低,更好地保护了鼻甲以及鼻泪管[12]。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50例患者中只有1例复发,对其借助内镜下经原开口处对肿物进行清理并且采用低温等离子对其基底部进行烧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路径实施治疗,不仅对患者产生的损伤小,而且手术方式比较安全,可靠,操作容易掌握,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