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针灸大成》探析灸法调护

2018-02-0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调护杨氏灸法

黄 瑞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灸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常常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强调“医养结合”,因此,这些良好效果的取得,除了灸法种类选取得当、操作规范之外,灸法施行过程及之后的调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杨氏指出[1]423:“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艾灸后的调护,包括调节和护理两大部分。调节,指灸量的调节;护理,包括灸疮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和起居护理。以上这些调护内容,对艾灸的临床疗效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但目前灸法临床却容易忽略对患者的调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疗效产生了负影响。如何在施灸后进行调护,是我们护理人员要运用好艾灸技术所必须重视的问题。故今就《针灸大成》中有关灸法调护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如下,以期为目前艾灸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提高艾灸临床疗效。

1 灸量调节

关于艾灸的施行,与口服药物一样,需要达到一定的“药效浓度”,也就“艾灸热量”才可以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艾灸热量,即灸量的调节是保证艾灸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2]。刘兰英等[3]认为,决定灸量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艾柱的大小、艾柱的壮数、艾灸的时间及艾灸的频次。如马氏[4]探讨不同灸量灸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根据施灸壮数,将大鼠分为3壮、6壮、9壮3个治疗组,艾炷模具直径为6 mm、高度8 mm、重量50 mg。结果提示,施灸壮数越多,光镜和电镜下显示溃疡处黏膜修复越明显。而朱英等[5]分别用大艾柱(艾柱高1 cm、柱底直径1 cm)和小艾柱(艾柱高0.5 cm、柱底直径0.5 cm)治疗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对比2组疗效,提示大艾柱组对疼痛症状的改善优于小艾柱组。但是,如何调节灸量?即决定艾灸热量大小的重要依据是什么?杨氏认为,是疾病的病情轻重,如《针灸大成·壮数多少》指出[1]421“唯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这种病情为核心的灸量调节理念,在杨氏的灸法医案可有多处体现。一如[1]430“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医案,患者“势甚危笃”“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6],中冲“灸一壮”,合谷“灸三壮”;《针灸大成·经外奇穴》[1]334言印堂“灸五壮”。但此案杨氏对此三穴施灸达数十壮,患者“方作声”,在案后更总结指出“若依古法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已”。再如“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医案[1]424,其“脉气将危绝”,杨氏为之“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病人才苏醒过来。而对于病势久缓的病人,杨氏则选用较少壮数,增加艾灸疗程以保证疗效,如“甲戌岁,观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医案[1]432,杨氏认为“公之疾,非一朝所致”,以中脘、食仓“每穴各灸九壮”,使得灸疮发出而逐渐病愈。但是,杨氏所依据的病势轻重除了疾病的缓急之外,还包括疾病的表里病位。如“辛末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噫之疾”,病位在“肺膈”之里,非“药饵所能愈”,遂取足三里,“更灸数十壮,徐徐调之而痊”。[1]424可推知,对于在里病症,如果灸量不足,就难以渗透入内、直达病所。

因此,灸量的调节,就是依据疾病的缓急、表里,通过艾灸壮数的增加,或艾条悬灸的时间延长,或增加艾灸频次、疗程,结合患者可耐受的热感阈值,达到保证艾灸温热刺激量的目的,从而发挥艾灸最大临床疗效。因此,艾灸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疾病的辨证及与患者的沟通,关注患者对于艾灸温度的感受,以准确把握灸量。

2 灸疮护理

灸疮,是艾灸刺激后,在皮肤上形成水肿或水泡,进而引起的无菌性化脓创口。古人认为灸疗需要发灸疮,疮出则疾病易愈。如《针灸资生经·治灸疮》云[7]:“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现代临床研究则提示[8-9],灸疮这一无菌性化脓的形成,增加穴位局部的疼痛感、渗透感等,并促使病原体聚集于该创口,从而激活大量的防御细胞,形成细胞之间及神经体液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又可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激发人体免疫功能,最终达到治疗疾病或(和)保健的目的。而灸疮的愈合过程,即这种新刺激持续存在的过程,也就成为艾灸持续发挥临床疗效的优势。如同样在“甲戌岁,观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医案[1]423,提到中脘、食仓“每穴各灸九壮”,令“疮发渐愈”。灸疮发出后,艾灸疗效得以维持。

但灸后如何发灸疮?在《针灸大成》中提出了多种方法[1]422:如履底(即鞋底)灸热后外熨施灸处,赤皮葱煨熟、拍烂后热熨十余遍,生麻油外涂,皂角煮水外洗等等。其目的均在灸后注意保持施灸处的热量,用辛散宣发的办法通过肌表的艾疮而将病邪向外祛除。如若灸疮不发,杨氏则认为是由于“血气衰不发”[1]422。这又需服用四物汤或羊肉等,滋养患者气血以助发灸疮。但对不能发灸疮的病人,何时滋补气血是有时间要求的,不可随意施行,如杨氏在《灸后调摄法》中指出:“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1]356在灸后初期,补益气血方可助灸疮发出。距离施灸时间过长,艾灸的刺激作用逐渐减退,则再补益气血也不能起到协助灸疮发出的作用。

促发灸疮后,如何进行护理?《针灸大成·洗灸疮》中指出[1]423,可用赤皮葱、薄荷煎水温洗疮面周围皮肤,使风邪于疮口而出,加强疗效;如灸疮结痂后,可用桃枝青嫩皮煎水温洗,防止风邪侵犯;如灸疮出现黑烂,则用胡荽煎水外洗;如果灸疮疼痛不可忍,则以黄连煎水外洗。在《本草纲目》中对上述药物的功效分别有详细记载:如葱“主发散……通表达里”[10]1582、薄荷“辛能发散”[10]917,两者均有祛风解表之效;桃枝能治“辟疫疠”[10]1749,可祛外邪;胡荽“补筋脉”[10]1630;黄连主治“热气”[10]773,可治热病疼痛。可见,灸疮发后应注意预防风邪从灸疮侵犯人体,同时注意促进灸疮愈合。药理文献研究也提示[11-15],大葱、薄荷、黄连均具有抗细菌活性,其中薄荷及黄连还有抗病毒、抗真菌作用;而桃枝则有抗炎作用,胡荽除了抗病毒外,还可促进溃疡修复。这些药物的使用,起到促进灸疮修复,预防感染的效果。

3 饮食护理

古代医家对饮食护理非常推崇,认为针药是以治病,饮食是为养身。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16]149杨氏继承了《内经》的思想,重视灸后的饮食护理,提出“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1]423《中药大辞典》指出[17],茶叶“苦、甘、凉”,能够降泻火气。因此,灸后饮茶容易降低艾火的疗效。而生冷瓜果亦性偏寒凉,也是应该纳入灸后饮食避忌的。杨氏认为,灸后应该以清淡养胃的饮食为主,不可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即“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1]423何谓过厚毒味?杨氏并没一一列举,参考古人论述[7,18]可知,多为“猪、鱼、热面、生酒”或“醋、蒜、荞麦、羊肉”等辛辣温热之物。此外,杨氏还指出,灸后亦应注意避免“大饥、大饱”。饥饱过度、饮食失节,容易导致脾胃损伤,中土失于运化,使得灸阳失去中轴转运、不能通达全身。因此,灸法施治后,必须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宣教,避免进食生冷寒凉或肥厚毒腻之品,应以清淡养胃的药食为主,同时避免饮食失节。

4 情志护理

杨氏认为,灸后的情志护理同样重要,要求患者“宜入室静卧……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1]423,避免因七情引动病机而致疾病复发。同样在“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医案中[1]424,杨氏嘱咐患者“饮食后不可多怒气,以保和其本,否则正气乖而肝气盛,致脾土受克,可计日而复矣。”在这个医案中,杨氏认为主要病因为脾土不足,因此艾灸后特意叮嘱患者不可多怒,怒则肝气偏盛、木旺克土,使得脾土受克、失于运化,则疾病难愈。这种灸后的情志护理,其理论依据重在五脏主五志的生克关系,即肺主悲、肾主恐、木主怒、心主喜、脾主思。“平心定气”,使五脏情志不至于过旺,令五脏气机平和,则相生不息、疾病易愈。特别是由于情志因素所致疾病,或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如失眠、抑郁等等,行灸疗后更要叮嘱患者放松心态,调和精神,以巩固艾灸的疗效。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4]3情志护理不但是灸法调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疾病的护理中也应予以重视。

5 起居护理

在灸后的起居护理方面,杨氏特别提出“房劳”避忌,认为“灸后令人阳盛,当稍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应“远人事,远色欲”。[1]415,423灸疗后,体内阳气偏盛,如果不禁房事,则令阴精耗损过度,虚阳内扰,容易损伤精神血脉。而精神受损,又使得阳气失于统摄;血脉损伤,则经脉中气血运行不畅,艾热之阳气不能通达,郁滞于局部,变生阳邪,反而对灸法的疗效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艾灸后还需注意避免“受热、冒寒”。艾灸刺激肌肤后,局部温热的刺激使得玄府(毛孔)打开,这时如果骤然冒受寒热外邪,则邪气易从施灸之处侵袭人体,出现因灸治病的不良现象。

此外,灸量过大时也有可能导致经气壅滞,或者口干舌燥等火邪上扰的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容易使得患者不能继续使用艾灸疗法。对此,杨氏在《取膏肓穴法》则给出了解决方法:“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1]415气海位于下腹丹田处,能够引火归元,避免火邪上扰;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五行属性为土,土能伏火。故对于灸后容易胸闷气滞、火邪上扰的患者,可在灸疗后给予艾灸气海或足三里以收全功。

综上所述,灸法虽然适用于多种病种,但是也有其应用的禁忌病症及调护要求。刺激量的把控、灸疮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指导、起居护理等等,构成了灸法调护的重要内容,对灸法的临床疗效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灸法施行过程中,应该重视灸法的护理,提高并巩固灸法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调护杨氏灸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Fort Besieged
蔬果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浅谈《伤寒论》药物煎服方法与调护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饮食调护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