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粒灸临床应用初探※

2018-02-09张学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艾炷施灸灸法

范 萍 张学丽 刘 颖

(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北京 100021;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

临床工作日久,困惑越多,临床上总有一些患者,其症状明确是针灸适应症,但针刺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甚明显或反复发作,正值困惑之时,恰逢跟张学丽导师出诊,发现导师门诊对一些疑难杂病多予艾灸,收效甚显,惊喜之时也让我陷入深思。现在的针灸临床医师往往只知针刺,而忽视灸法,故对很多疾病只针而不灸,有时收效甚微。然古代医生早已重视这个问题,早在两千多年的《灵枢·官能》中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1]143记载。《医学入门》载“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2]。可见古代人们对于灸法理解很深,反观现代人们对灸法的重视和应用远不如前,值得我们深思。麦粒灸是众多灸法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虽属于直接灸范畴,但不引起化脓和形成灸疮,具有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不遗瘢痕等特点。

麦粒灸,是将金艾绒(是指用三年陈艾叶制成纯度达到25∶1以上的艾绒,其颜色为黄色、金黄色,这种绒就称为金艾绒,也叫极品艾绒)做成半个米粒大小之三棱形艾炷,作用于身体之特殊敏感点及相应部位,为了防止艾炷滚落,可以在灸处涂抹约0.8 mm的护肤霜,使艾柱易于粘附,保护皮肤又不影响温热的传导。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至燃烧尽再换另一炷,一般3~5壮即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临床中进行麦粒灸疗法治疗一些顽疾,取得很好的效果,特介绍如下。

1 皮肤病

案 初诊:患者李某,女,60岁,因右大腿后侧正中及臀部刺痛持续发作半年余于2017年4月20日就诊。病史:患者2016年7月1日右侧臀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伴疼痛,3日后腰骶、右大腿后侧正中、小腿后侧相继出现水疱,成簇,伴充血,底部红晕,水疱清亮,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就诊多家医院,曾予喷昔洛韦乳膏外用,泛昔洛韦片内服及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中药内服,针灸连续治疗9个月,但仍皮损暗红且硬,疼痛难耐。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卫生中心针灸科就诊。刻下症见:右大腿后侧正中及腰骶部有散在色素沉着及点片状瘢痕,伴严重后遗神经痛,刺痛明显,穿衣时皮肤刺痛不敢触碰衣物,坐位时皮肤不敢触碰椅子,入睡困难,整夜右腿伸屈困难,无法安放,严重影响生活。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患者左侧卧位,取双侧曲池、支沟、合谷、太冲;右侧腰4、腰5、骶1夹脊,环跳、阴陵泉、昆仑。曲池、太冲行毫针捻转泻法,余穴均行毫针捻转平补平泻法。在皮损局部选取瘢痕较深的点、触碰时刺痛明显的点、触摸时有点状结节的点作为施灸点,每处麦粒灸3壮,具体方法如前所述,每周1次。

三诊:患者于2017年5月4日复诊。自诉施灸1次后即觉刺痛明显减轻,疼痛如仙人掌扎皮肤时的针扎样疼痛,穿衣时皮肤虽有针扎样疼痛但可忍受,敢触碰衣物,坐位时皮肤虽然疼痛但可以触碰,卧位时右腿可伸直,自觉皮肤处有3个点仍压痛明显。触诊皮损局部时疼痛明显减轻,可忍触碰,点状结节点较前减少,故针灸选穴治疗同前。

五诊:患者于2017年5月18日复诊。自诉疼痛减轻明显,偶有刺痛,现可以坐火车长途游玩,睡眠情况明显改善,可以入睡,睡眠时右腿可以自如安放,虽偶有疼痛,基本不影响睡眠,甚喜。故治疗同前,麦粒灸部位明显减少。

后患者又治疗2次,患者症状基本缓解,日常生活恢复常态而停止治疗。3月后随访症状无反复。

按:四诊合参患者证属实热。且患者来我处就诊前已行多次针刺治疗,效果不显著,考虑单纯针刺祛邪力量不足,故考虑麦粒灸配合针刺。曲池清泻热毒;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两穴相配清泻三焦邪热;合谷与太冲相配开 “四关”行气止痛;根据疼痛循行部位及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L4、L5、S1夹脊、环跳、昆仑调畅经络气血。前世医家多认为热病不可用灸法,然 《灸绳·热证可灸赋》载: “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廖;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导引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3]可见艾灸不仅可以用于虚证,同样可以用于实热之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 “火郁发之。”[4]174热证用灸,为同气相求,引郁热而发之。取患者疼痛局部施灸,以热引热,则疼痛可止。亦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 “正治” “反治”,即以热治热,以寒治寒,从其气而达之。

2 痹证

案 初诊:患者董某,女,68岁,因右膝关节间断性疼痛肿胀近1年于2017年5月11日就诊。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右膝疼痛,拍MRI诊断为“半月板二度损伤,右膝关节积液”。曾先后就诊多家医院行中药外敷、封闭、针灸等治疗,症状未有好转且有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右膝关节内侧肿胀疼痛,爬楼时明显加重,疼痛难忍,基本无法步行爬楼梯,休息后稍缓解,慢速行走半小时后右膝疼痛出现,行走600米需停下休息3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纳眠可,二便正常。舌体胖大、色暗淡、苔白腻,脉沉滑。诊断为痹证(寒湿阻滞)。

治疗:患者仰卧位,取中脘、天枢、气海,双侧:合谷、太冲、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诸穴均行毫针捻转平补平泻法。触诊右膝肿胀部位条索状、肌肉拘紧处、压痛明显点(曲泉穴附近,髌骨内侧、股四头肌肌腱起点附近),实施麦粒灸3壮。

二诊:患者于2017年5月18日复诊。患者自诉治疗一次后即觉右膝关节肿胀疼痛较前减轻,行走1200米后中间只需休息1次。触诊患侧膝关节肿胀处,肿胀较前缓解,皮下条索状物粗细较前变细,肌肉的拘紧感较前缓解。故继续同前治疗。施灸部位触诊同前。

五诊:患者于2017年6月8日复诊。对比患者两侧膝关节,基本无异,右膝关节肿胀缓解明显,患者自诉行走1200米基本不用休息,右膝关节肌肉的拘紧感也不甚明显,触诊患侧膝关节压痛明显减轻,爬楼梯膝关节虽疼痛但可忍受,慢速行走半小时疼痛不会加重。故继续同前治疗,治疗3次后,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消失,不做剧烈运动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4月后随访患者,右膝关节疼痛未作。

按:合谷与太冲配合 “开四关”而止痛;中脘、气海、天枢俗称四门穴,中脘为胃之募穴、气海为任脉腧穴,为 “肓之原”,天枢为大肠募穴,三穴合用可健脾益胃,充养气血生化之源,则经络气血顺畅,通则不痛,疼痛得解。足三里、阴陵泉、血海为足阳明与足太阴经腧穴,即补则可益气养血,泻则可除湿化瘀;阳陵泉位于膝部,为筋之会穴,可疏筋通络止痛;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通调三经。痹症日久,迁延不愈,日久可出现瘀血痹阻和肝肾亏虚症状,加之患者年老,体质虚弱,对其患病局部施灸既可祛寒湿又可壮阳温通经络而滑利关节。正如 《异法方宜论》载: “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炳”[4]24。 《灵枢·刺节真邪篇》载: “脉中之血,凝而留之,弗之火调,弗能取之”[1]149,故血瘀疼痛等症用艾灸往往立竿见影。虽艾炷小,但刺激强,火热力可透过皮肤直达病所,使邪祛病除。

3 面肌痉挛

案 初诊:患者奎某某,男,68岁,因右侧面肌痉挛反复发作6年,加重1周于2017年10月19日就诊。病史: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肌痉挛,遂至某院针灸科就诊,诊断为“面肌痉挛”,给予针刺治疗及口服天丹通络胶囊,间断治疗半年余,痉挛基本缓解,受凉或劳累后症状仍会反复,但较前减轻。近1周因受凉症状加重,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卫生中心针灸科。刻下症见:右侧面部痉挛,右眼睑痉挛尤甚,面部有紧皱感,严重时右侧面部呈持续性抽搐,眼裂变小,甚或睁眼不能,受凉、紧张及用眼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严重时影响睡眠,无法入睡,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纳可,眠差,二便调,舌体胖大伴舌颤,舌淡苔薄白,脉弦。诊断为面肌痉挛(风寒阻络)。

治疗:患者仰卧位,选取百会、中脘、气海,双侧风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三阴交、膝关节以下肝经上压痛点1~2个。中脘、气海行毫针捻转补法,膝关节以下肝经上压痛点行毫针捻转泻法,余穴均行毫针捻转平补平泻法。

二诊:患者于2017年10月26日复诊。患者自诉针刺治疗结束当时,即觉右侧面部舒适感,痉挛也有缓解,但是第2天症状如前。考虑患者面部受风或寒后加重,因为寒邪侵袭所致,故选取痉挛严重局部 (右侧眉毛上方、右眼下眼睑颧髎附近、右嘴角附近)实施隔姜灸3壮,再配合远端针刺 (选穴同前)。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

五诊:患者于2017年11月16日复诊。3次隔姜灸治疗后,患者自诉面部痉挛较前缓解,眼裂稍变大,持续性抽搐程度缓解,但症状时好时坏,睡觉欠佳。考虑是否与隔姜灸热透力不及有关,麦粒灸热力更能直达病所,故选取麦粒灸配合远端针刺。按压右侧面部,选取部位按压后痉挛减轻处为施灸部位 (下眼睑部位、颧髎穴附近、太阳穴附近、率谷穴附近、鼻翼旁),麦粒灸灸3壮。施灸后即觉右眼睁大,面部抽搐明显减轻,自诉面部紧皱感基本消失。

后患者继续麦粒灸配合远端针刺,1周1次,3次治疗后患者右侧面部痉挛明显缓解,右眼眼裂变大,双眼裂大小基本相同,偶有抽搐但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不再影响睡眠,日常生活如常。

按: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证属寒阻经络型。导师针刺面肌痉挛时以选取远端穴位为主,不在痉挛局部针刺,避免不适当的刺激而使现抽搐加重。百会为诸阳之会,安神定志;合谷属手阳明多气多血之经, “面口合谷收”,通行面部气血;肝经的循行 “……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太冲肝经原穴,肝经为宗筋之会,用之熄风止痉;风池祛风而止痉;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可补脾胃、生气血而旺后天之本;阳陵泉为筋之会穴,主治经筋病证,取 “筋会”而止痉挛;肝经膝以下压痛点,肝经经气结聚,故刺之疏通肝经气血,使肝经气血通畅,筋脉得以濡养,痉挛自解。患者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寒邪收引,寒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取其 “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麦粒灸痉挛局部,可疏通局部气血,缓解拘急的筋脉,则面部紧皱感可除,即觉面部 “松解”了,麦粒灸艾炷虽小,但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故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综上所述,麦粒灸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很多临床工作者仅将灸法局限于疏风解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升阳举陷作用,认为“急性病宜针,慢性病宜灸”,这些往往局限了灸法的应用,阻碍了灸法的发展。《医学入门》曾记载“寒热虚实,皆可灸之。”[2]可见灸法的应用之广,在临床上只要我们辨证准确,施灸方法得当,往往会收效显著。而且麦粒灸有其独特之处,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不遗瘢痕,且操作简单,值得我们临床工作者深入研究,发掘其更广泛的临床作用。

猜你喜欢

艾炷施灸灸法
居家艾灸提升免疫力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Chinese Acupuncture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中暑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