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以温州市“新青年下乡”活动为例
2018-02-09高莎王微
高莎,王微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一、“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背景与缘起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
1.理想信念意识模糊,价值观定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涌入校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存在迷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定期参加团契,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在青年活跃的网络空间里,抹黑唱衰中国的杂音不绝,试图搅乱青年人的思想;有些青年缺乏判断力,盲目媚外矮化自己,于是出现了“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这样的骇人言论。
2.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意识趋于淡薄
在商业化气息浓厚的温州本土,蔓延的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强调个人主义,以个人理想为主,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理性认识,缺乏对自身负有的历史使命的正确定位。当下,频频出现的青年一代中存在的啃老族、绿卡族、闪婚族、办证热、跳槽热等社会现象,让社会大众给“80”后、“90”后屡次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3.道德价值标准偏离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社会参与感缺乏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阶段。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度倡导“最美精神”,广泛评选“美德学子”等系列“最美人物”,促进了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整体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如果仅限于此,会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止于表面,无法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甚至,如果大学生不求甚解,一味吸收片面、偏颇的信息,那么其道德价值标准就易偏离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甚至违背道德原则。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不足
1.参与力量不到位,满意度较低
由于实践场地的有限性以及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等原因,一些高校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活动学生参与率低、覆盖面小等问题。参与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多为学生干部、班级班委等,使社会实践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属”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主要是组织带领学生的辅导员群体,整个教师群体的职称不高。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剥夺了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普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指导,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实践环境及内容,导致出现品牌少、效果差、影响范围窄、受益效果不明显等负面结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体验期待值及满意度。
2.专业实践不到位,形式化明显
由于高校单方资源有限,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因此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是或象征性地组织小部分同学参加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临近场所或工厂、企业参观考察,或到附近社区做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及实践等,这种“突发式”、短期型的社会实践,由于缺乏系统的约束和管理,往往仅限于形式,虚多实少,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有限,不利于专业成长。
3.系统指导不到位,专业教师参与度低
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确保学生的安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由老师带队进行指导,但带队老师绝大部分是团学管理甚至行政管理人员,这部分老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团学管理经验,但对于实践活动却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很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专业的指导,进行正确的评价。但是目前高校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课教师以及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相关人员并不是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性指导力量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
4.有效监督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温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监督,往往是通过提交社会实践回执和总结报告作为依据,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的评比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通过书面材料进行的,缺乏被实践对象的反馈,学生中存在委托并没有实践的企业、公司等在社会实践报告书上盖章,甚至通过抄袭等完成实践总结等现象,敷衍了事,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5.社会关注不到位,工作格局单一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青年群体围绕“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指挥棒,形成了重书本学习、轻实践锻炼的倾向。青年人成才,既要有大学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实践的经验基础,这是青年人成才的“两只脚”,只有这“两只脚”都扎实才能站得稳、走得远。但是,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高校仍是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工作、共青团建设的专门工作,教务、科研等业务主管部门参与有限甚至很少,仅限于参与会议讨论等方面的工作,这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受到制约。②大学生进行实践需要实践基地或者场所及岗位,但是由于社会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与重视,社区、单位等存在拒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情况,严重挫败了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寻求实践的满腔热情。③媒体单位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报道较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传播正能量的行为鲜少报道,对先进事迹捕捉较少,都是打击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情、民情的重要原因,“剥夺了”大学生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忠诚的重要机会。
(三)小结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进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在削弱,原有的工作载体显然跟不上时代要求,尤其是在大学生的实践历练上,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全面、全方位地组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界青年深入基层,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实践成才,进一步锤炼自身本领,以青春力量推动“温州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的“温州样本”注入新的内涵、新的活力。由此,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新青年下乡”活动应运而生。
二、“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过程与特点
自2015年7月市委全面部署“新青年下乡”以来,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会同宣传、教育部门精心策划、认真实施,创新方法、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新青年下乡”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青年学生们不畏严寒,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科技支农、文化宣传、医疗卫生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在街道社区、山区海岛,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处活跃着学生们的身影,飘扬着实践队伍的旗帜。可以说,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新青年下乡”活动已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州样本”,并在全省高校推广为“双百双进”活动,得到了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的关注和肯定。
“新青年下乡”活动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形成了群众认可、学生认同的良好态势。每年7至8月开展暑期集中服务,12月到次年1月开展寒假暖冬行动,其余时间开展常态服务。通过这样“接力棒”式的服务传承,一批批青年学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实践服务中了解社情民意、增长见识才干、磨砺意志品格,充分展示了温州青年学子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实践整体水平,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是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机制。从科学理论引领、文艺送演乐民、志愿服务接力等五大计划,拓展到深度调查、课外科学研究、社会管理、公益活动等,丰富了“新青年下乡”的活动内容,组织手段从单一利用暑期组团,发展为覆盖平时、双休日、寒暑假,项目化、经常化、分散化的活动机制。
三是形成了上下联动、全面铺开的工作格局。“新青年下乡”活动中,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宣传部门的牵头推荐下,高校和县(市、区)团委切实承担起具体的组织工作,各个方面协调统一,配合默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这些行之有效的新做法和经验,既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了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广大基层群众送文化、送科技、送服务,实现了双赢。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深度推进,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我市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新青年下乡”活动面临如何发展、如何再上台阶的问题。
三、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探索。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把握了实践育人的规律和特点,拓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内容,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历史担当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参与“新青年下乡”动机的非功利性很好地说明了活动起到思想政治建设的作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同在蓝天下,共筑彩虹梦”服务队的学生代表在发言中提出:“在服务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看到那双双期盼的眼睛,看到那些老百姓不停闻讯而来,越发感觉到肩上的重任……我们大学生要以此为责任,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本职活动,鼓励和带动身边更多同学参加这项活动,报效社会,奉献成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魅力温州”实践队伍的学生代表在发言中指出:“深夜排成一字找钥匙、洗澡排队相互迁就等让我们懂得要团结一心,懂得要为他人着想;吃农家菜、走山里路、住田间房,告诉我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也深深体会到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无助。我暗暗发誓:以后,只要自己有闲暇时间,一定会做更多的志愿服务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巩固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新探索
“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市委站在意识形态斗争和温州发展大局的高度所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高校和农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新青年下乡”活动充分调动了高校学生参与基层工作,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将高校资源通过“新青年下乡”活动这一平台向基层农村输送,不仅使高校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基层阵地的内容,使基层阵地在农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调研中发现,“新青年下乡”活动依托文化礼堂的主阵地,讲授、传播和宣传新知识、新文化,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情普及到农村。例如,鹿城区把“新青年下乡”活动作为夯实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载体,认真组织,深入发动,由区宣传部牵头团区委、温州市学生联合会等部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培训指导和志愿者派遣等工作,加强沟通联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11个院系98个班级(服务队)1.3万人次“点对点”结对鹿城区14个街道75个社区,依托文化礼堂组织学生文艺队伍奔赴基层一线开展送理论、送科技、送文艺、送服务等活动,拓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内容,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同时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引领风气之先的独特优势,把先进文化、文明新风、民主法治带到农村去,更好地引领农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新实践
“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助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农村发展缺科技、缺信息、缺项目等问题比较突出。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在高等院校与农村之间架起桥梁,将大学生的知识优势与农村发展需求对接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青年下乡”活动若要持续开展,必须确保大学生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能够满足农村的现实需要,实现活动项目的精准化。
结合各村(社区)反馈的情况和各高校提供的信息,目前实施的“新青年下乡”活动项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政策解读、文化普及”,“文艺演出、书画宣传”,“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科普讲座、农技推广”,“医疗义诊、送药看病”等五种类型。问卷调查反映,虽然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在这些项目上配比的人员和物资比例各有不同,但是,农民能够获得的服务项目与其期待的项目大致等比。农村能够获得实惠,满足其现实的需求,确保了“新青年下乡”活动能够扎实有效推进,而不会流于形式。另外,文化礼堂的平台作用值得肯定。
(二)对策建议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新青年下乡”在新一学年的活动期间,仍有许多值得重视或改进的地方。本研究认为该活动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1.加强学生安全保障
在经费保障、考核激励、评比表彰等方面,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参与高校都建立起相关的机制,对“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抱有回馈社会、奉献青春的热忱的同时,主观个性很强,不再适合统一化和集体化的传统管理思路,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虽然在活动实施的一年时间内,未发生学生的伤害事故,但学生安全事故一有发生,将会给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影响“新青年下乡”活动的继续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安全问题是活动持续开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少辅导员表示带队下乡最担心的是学生出事。用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保障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并且在动员过程中,做好做足安全教育,是“新青年下乡”活动应有的必要环节。
2.增强部门联席联动
温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新青年下乡”活动,尤其是专项资金的投入,是该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的有力保障。各级职能部门和高校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党委宣传部总体协调抓结对、校地团组织密切配合抓发动、镇街宣传干部具体负责抓对接”的分工机制,以及“各地和高校党委负总责、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教育团委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具体负责“新青年下乡”活动的统筹和监督,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落实和完善活动的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温州团市委和温州市学生联合会负责此项活动的牵头和抓总,具体负责团学组织发动、集中活动开展、培训指导和志愿者派遣,温州市教育局负责政策保障、荣誉激励,各高校负责团队组建、指导教师派遣、课时和学分认定、结对活动实施和日常服务。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积极对接结对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加强沟通联系,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此外,“新青年下乡”活动不应该局限于高校内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应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开展,开了一个好头,建了一个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动员全社会来关心、支持、推进这项工作,需要依靠媒体的力量。今年暑假,温州当地的媒体,包括《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电视台等机构应当深入跟踪,报道“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开展情况,向社会宣传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打造大众关注、市民支持的温州品牌活动。
3.提升项目动态管理
“新青年下乡”活动若要持续开展,必须确保大学生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能够满足农村的现实需要,实现活动项目的精准化。下一阶段应当加强的措施包括:强化监督和指导,通过动态管理措施,定时定量对“新青年下乡”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利用情况进行管理;开展量化评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成效应当进行量化,便于分析项目实施的成效;加强基层考核,乡镇和村(社区)干部对活动开展的积极性比较低,大学生下乡开展活动,势必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剃头挑子一头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抵触心理在所难免。因此,建立起基层干部的考核机制,也是下一步应当完善的内容。学生也可以作为基层助理员、特派员,为基层干部的充实提供储备。
4.创新服务模式实施
“新青年下乡”活动一年来的实践表明,由大学生向农村提供服务的模式大有可为之处,具体服务模式的方式也有创新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创新模式具体包括:一是公共服务购买模式。大学生向农村基层以“政策解读、文化普及”,“文艺演出、书画宣传”,“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科普讲座、农技推广”和“医疗义诊、送药看病”等五种方式输入公共服务,在客观上承担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可以考虑采用“以奖代补”“小额资助”“项目招标”等方式,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运行资金问题。对活动的评价尤其是群众的满意度可以作为资金拨付的参考数据。二是产学研结合模式。除了基础学科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应当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知识的生产和技术的改进都应当满足市场的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新青年下乡”活动可以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新模式,尤其是硕博服务团在开展活动的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农村在产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高效生态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是大学生创业模式。大学生区别于中小学生的一个指标在于,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文艺演出、理论宣传、传承传统文化等项目具有存在的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现实需求,但“新青年下乡”活动应当体现更多的专业特色。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发现创业项目,可在毕业后利用活动的平台开展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