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思考
2018-02-09刘丽东康巍王琛赖少侣苏丹柯
刘丽东 康巍 王琛 赖少侣 苏丹柯
医学影像学涉及范围广,整体性强,是现代医学专业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重视。因此,如何能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临床要求的影像学专业型人才是目前临床教学工作的难题,同时国家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要求[1]积极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这就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本文拟对当前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思想、目前培养情况及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提出合理的建议。
1 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路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科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硕士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培养了许多医学影像学高级人才。但我们发现,在硕士的培养内容中涉及临床研究及日常工作的方面相对较少,大部分内容为学术研究,这就造成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的脱节,影响临床医学事业进一步发展[2],而研究生设置专业学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类情况。这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执业医师为背景,注重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使其同时具备较强的临床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开展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影像学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临床研究及临床工作为主,学术研究为辅,解决了二者脱节问题,是我国影像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出路。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文精神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其中夯实理论基础、注重临床实践、不断更新知识这几方面是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所侧重的方向;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要求则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知识薄弱
虽然经过5年本科的学习,应届本科毕业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影像学专业的知识却很薄弱,其常表现在对疾病的诊断往往从临床医学角度出发,缺乏影像学思维,且存在对影像学征象了解少、病变定位不准确,对断层解剖学不熟悉等问题。分析原因可能是:许多高校的本科教学课时紧张,断层解剖学所占比例小;病理学、临床医学与影像学授课学期间隔较久;部分学生因考研忽略实习,临床知识得不到巩固等。而这也是我国医学本科应试教育所凸出的弊病。此与王瑞等[3]专业型研究生需加强影像学、解剖学和病理学基础知识学习的观点相似。
2.2 临床技能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矛盾
作为一名医学影像学研究生,需承担起相关课题的研究任务,而且绝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就是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在国际上发表SCI收录的外文论文,为此给研究生带来很大的科研压力。 同时在“双轨一体化”培养模式要求下,对临床科室学生轮转时间要求明显增加,使得科研与临床时间均不能得到保障。形成临床技能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此类问题不仅存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亦存在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4]。
2.3 忽视人文教育
目前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双轨合一”模式下培养,科研技能、临床技能的培训占了大部分课时,人文教育培养时间相对较少,常常被忽视,因此只能在临床实践的过程当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
2.4 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
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但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产生的时间短,当前缺乏统一的、完善的考核体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仍按照科学学位的考核方式,因此造成监督和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不能达到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最终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无法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 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的对策
3.1 加强研究生基础医学知识积淀
培养模式要根据研究生来源的不同而不同。研究生入学前来源基本分为以下二类:一类是往届毕业或非应届毕业生,另一类为应届本科生。尽管非应届生由于相应的临床工作经历及临床经验,但对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诊断能力往往较应届本科毕业生强,但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及专业英语能力相对应届本科生稍弱。因此在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时也应因材施教,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5]。两类学生均应在加强基础医学和影像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医学文献检索能力及医学统计学等方面的培训。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培训侧重要求掌握解剖学、病理学、X线和CT、MRI的基本理论和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方法,掌握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原则、规范,掌握常见病,部分疑难病的X线、CT 和MRI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3.2 系统的影像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
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的原则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系统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相并重。对某一具体疾病的诊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资料、解剖、病理进行系统阅片,综合分析[6]。例如,阅读一名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腹部CT片,首先要求学生先将腹部占位性病变进行全面梳理,再仔细阅片,分析病变特征,列举鉴别诊断,叙述各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最后结合临床、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做出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期诊断,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通过案例法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最终达到建立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科研方面培训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科研技能训练。主要侧重训练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临床科研解决临床难题。因此在科研选题应尽量选取与临床医学相关的课题,使临床与科研得到有机结合。此观点与彭娟[6]和刘红兵[7]提出的“临床-科研”“两栖型培养”,提高科研素质”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有别于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观点是一致的。
3.4 人文教育
教育学生要学会“爱岗”“敬业”,要有奉献及大爱精神。尊敬师长,与同学和谐相处,用“换位思考”为患者考虑,学会与患者、其他科室同事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爱心”“责任心”,以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为榜样,不断提升和完善人文素养。
3.5 建立规范考核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按照并适当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内容[8]适时修订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同时成立研究生学业考核委员会,以确保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严格实行淘汰制。同时要求临床执业医师证必须在轮转满一年后取得,否则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时注重临床思维、临床动手能力培养,对科研上主要是培养临床科研思维,要与学术型研究生要求有所不同。最终考核中加大临床技能所占比重,降低对发表科研论文的要求[9]。同时,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0]。
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实际的临床工作和我国医学发展方向出发,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最终把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综合能力高的全面的医学影像学临床型人才。
[1]李镓伊,贾琳,李玉华.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3):405-410.
[2]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5-66.
[3]王瑞,范占明.医学影像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37-38.
[4]杨敏福.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体会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5):15-16.
[5]胡兵,赵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131-132.
[6]彭娟,罗天友,欧阳羽,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6):55-57.
[7]刘红兵.耳鼻咽喉科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2016,31(2):156-158.
[8]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4.
[9]李君君,吴洁,文锋,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2):156-158.
[10]郭健,胡凌,鲜军舫,等.以强化综合培养体系为导向的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7,3(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