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独立初期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趋势

2018-02-09钟月强

关键词:布宜诺斯艾利斯内陆阿根廷

钟月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独立战争后,拉普拉塔地区和整个阿根廷,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改变了以往西班牙控制下的波托西贸易圈,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贸易发展之路。这种转变既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后的发展,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依附于秘鲁的太平洋贸易走向大西洋贸易的开始。19世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畜牧业等原料的供应,阿根廷的发展是全球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基地。

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条件

在殖民时期,布宜诺斯艾利斯是西班牙美洲拉普拉塔总督府的首府。这一时期,作为波托西银矿的南下通道,布宜诺斯艾利斯已体现出重要的地位,在合法贸易和走私贸易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809年,拉普拉塔地区的最后一位西班牙总督向英国开放贸易。这一时期,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海外市场为制造品提供空间。拉美独立运动后,英国为建立全球商业和市场体系,自然不会放弃对西班牙的惯有控制。19世纪初,智利的瓦尔帕莱索、秘鲁的卡亚俄成为南美太平洋沿岸经转贸易的中心,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则成为南美大西洋对外开放的窗口。布宜诺斯艾利斯同英国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具有相互的贸易动机。阿根廷具有广阔富饶且非常便宜的土地,大陆性的温暖气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拉普拉塔河和大西洋的连接造就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心地位。

1816年,图库曼代表大会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成立。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拉普拉塔河伸向大西洋的一座优良港口,内陆的农畜产品和从大西洋运来的西方工业品在此交汇,保证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阿根廷无法替代的地位。“在19世纪前30年,阿根廷全国人口的1/4住在该省,而且城市人口约占50%。”[1]畜牧业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导产业,腌肉、油脂、皮毛在欧洲、美国、巴西和古巴均有广大市场。英国的纺织品、葡萄牙的酒、巴西和古巴的雪茄、水果等,都出口到阿根廷。

阿根廷特有的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农牧业生产区域明显,河流通畅,沿海、内陆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三个地区优势互补,大地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并通过加大移民策略扩大了劳动力资源,为阿根廷实现多方位的贸易提供了条件。在内地,背靠广阔的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以牛羊畜牧业为基础发展了羊毛、牛肉和皮革为主的制造业和贸易。但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指定的唯一出海口,它的贸易垄断势必对内陆各省产生影响。布宜诺斯艾利斯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内陆和沿海各省的出口贸易实施障碍,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阿根廷的分离与集权在独立初期一直表现得很激烈,内陆和沿海各省的商品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商品)的竞争下处于不利的境遇,为保护内陆商品,通过税收来阻止外国商品进入内陆各省。经济自卫措施在内陆各省深有体现,某些内陆省同周边的秘鲁、智利的交往还要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集权派与联邦派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内陆和沿海各省之间的矛盾与纷争。

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发展

波托西的白银到19世纪已经枯竭,布宜诺斯艾利斯往日的光环逐渐淡化,而独立战争的胜利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提供了历史机遇。西班牙美洲的贸易重点从殖民时代的利马向独立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倾斜,布宜诺斯艾利斯不再以西班牙殖民者的贸易垄断为代价。西班牙在欧洲拿破仑战争的打击下自身难保,19世纪初的世界贸易是以英法为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布宜诺斯艾利斯也不能幸免,它必须在新的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作用。

(一)初级产品为主导方向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贸易

英国的兴起为其在世界贸易的市场份额中提供了基础,拿破仑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为其开拓美洲市场提供了机遇。美国的“门罗主义”政策使英国认识到西班牙美洲的重要性,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被推翻,英国有责任去开拓美洲市场,这一方面是为自己谋求原料和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抵制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

布宜诺斯艾利斯处于阿根廷对外和对内贸易的节点。欧洲的工业化增长需要农业和畜牧业的支撑,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西欧工业文明和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1823年,美国提出了“门罗主义”,意在使美洲变为美国人的美洲,想把欧洲列强的势力排挤出美洲,这对英国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由于美国建国不久,在贸易上采取保守主义战略,英美竞争更多地表现在政治和军事层面。在南美,英国必须体现在美洲的存在。1825年1月25日,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拉普拉塔独立的欧洲国家。为此,英国同阿根廷在1825年2月2日签订保障英国经济利益的《英国与阿根廷友好、通商和航海条约》,规定英国可以免税在阿根廷从事贸易,且英国人同阿根廷人一样在阿根廷国内处于平等地位。这一条约为英国廉价商品进入阿根廷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阿根廷也确认自由贸易的优势,被作为初级产品的重要出口国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为阿根廷从封建考迪罗式的社会走向近代化的社会奠定了基础。阿根廷需要英国的制成品、航运和市场。阿根廷由于自身的能力对英国资本和技术还不能很好地利用,但是市场是互补的,阿根廷正在逐步走向对外贸易平衡。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农牧出口为内陆各省提供了市场,虽然经历种种艰辛(诸如长途贸易带来的交通、畜产品的保鲜和关税等等),但是各省根据自身条件,利用河流、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移民等措施逐步跟上了大西洋贸易。对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来说,西欧工业国家和非工业国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有它的市场,包括巴西、古巴和原来的宗主国-西班牙。作为通往内陆的港口,布宜诺斯艾利斯又成为圣菲、科连特斯、恩特雷里奥斯、罗萨里奥、圣胡安、图库曼、科尔多瓦、门多萨、圣路易斯等地的对外贸易的窗口。布宜诺斯艾丽斯呈现多元化的贸易趋势。

阿根廷的支柱产业是养牛业。从1830年起,牛脂的价格不断上涨,且在欧洲出口的商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另外在皮革贸易的基础上,肉类的出口也增加了。又由于冷冻技术的限制,肉制品可以予以腌制。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腌肉和屠宰工业的发展。早在殖民时期,腌肉即已出口。独立战争后,1820年腌肉出口恢复到战前水平,并持续到19世纪中叶。随着阿根廷肉类产业的扩大,腌肉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逐年提升。在国际市场上,阿根廷受到巴西和乌拉圭的竞争。腌肉的生产伴随着奴隶贸易的废除和利比希肉汁法的采用而衰败。由于19世纪奴隶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腌肉的产业没落不可避免。1864年,英国以腌肉不适宜作为食品为由全面禁止购买腌肉。1867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美国大幅提高肉类和羊毛的关税,这等于禁止从阿根廷进口这两种商品。阿根廷面临着困难,“1862年至1866年,牛的总屠宰量是830万头,其中卖出和用在国内消费上的只占40%,其余的没有找到销路。”[2]阿根廷同巴拉圭的战争又加重了畜牧业主的负担。这种情况下,阿根廷要做好鲜肉的出口,就需要肉类保鲜的功能,而英国解决了这个问题,冷藏库的运用为肉类长期保鲜提供了可能。

1871年9月,根据萨米恩托政府的法令,腌肉厂一律停办。布宜诺斯艾利斯皮革和牛肉制品不仅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还要面临国内各省的竞争。各省不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垄断的情况下进行贸易,于是迫使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生产多样化和改进来应变新的形势。随着世界贸易整体形势的变化,养牛业逐步为养羊业所代替。养羊业的扩大得益于铁路延伸和移民增加。出口羊毛,阿根廷深化了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大了国内生产能力和资本积累。到19世纪50、6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的南北战争,使得阿根廷在外贸方面赢得了历史的机遇,美国和俄国这两个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出口大国均受到影响,英国转而扩大了对阿根廷商品的进口。肉类、皮革、谷物这些都是阿根廷的拳头产品,但羊毛出口并非一帆风顺。1867年,法国和美国对羊毛课以重税和澳大利亚羊毛的竞争使阿根廷举步维艰。因此,出口产品多样化是一国贸易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一环。

进口方面,除了英国商品,到19世纪中期,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葡萄酒,法国的服装制品、香水,德意志的铁制品、杜松子酒和袜子,巴西的蔗糖,美国的木材和面粉源源不断地进入阿根廷。消费品占据了阿根廷外汇的绝大部分,进出口贸易的单一化为布宜诺斯艾利斯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内陆贸易

波托西白银的枯竭使波托西这个殖民时代最重要的城市在200多年后瓦解了,波托西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的内陆城市无法再依靠这条路线进行贸易。萨尔塔的骡子集市,也已经不是拉普拉塔地区通往玻利维亚之间的贸易中心了。图库曼和科尔多瓦也难以避免地受到波托西银矿没落的影响,靠骡子贸易兴起的这些内陆城市,土地价值在急剧地萎缩。在廉价的进口商品冲击下,科尔多瓦的纺织品、图库曼的蔗糖和木材以及门多萨的葡萄酒被赶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场。内陆在此冲击下,经济日益凋敝。直到1830年代,以波托西为中心形成的贸易圈也随之转换了方向。在拉普拉塔地区,围绕布宜诺斯艾利斯兴起了新的贸易方向,越靠近布宜诺斯艾利斯,其经济复苏越快。圣菲、恩特雷里奥斯和科连特斯的畜牧产品,科尔多瓦、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卡塔马卡的斗篷,门多萨的白兰地都受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民的喜爱。内陆一些省份,由于空间距离遥远和产品的笨重,限制了内陆各省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比如萨尔塔的干牛皮。而内陆各省之间考迪罗的纷争以及关税不能统一,也严重影响着内陆贸易。里瓦达维亚执政时期,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港埠,该城在全国的垄断地位也被取消。1826年3月省际关税的废除、国家银行的建立、授地制在全国的普遍施行都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提供了前提,蒙得维的亚和科洛尼亚成为收购出口皮革的重要商业中心,通过乌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圣菲、科连特斯、恩特雷里奥斯得以被纳入到国际市场。罗萨里奥作为其中的中转站也得以获益,科尔多瓦作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同安第斯山脉的节点,也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19世纪内陆省份成功实现了从波托西银矿到大西洋市场的转换。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着先天的良好条件,是港口和河流的交叉点,各色货物在此汇集,是阿根廷贸易的枢纽。然而,里瓦达维亚的改革失败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主和商人借以垄断阿根廷的贸易,其他各省表达不满,省际纠纷和战争不可避免,集权和分离一直是阿根廷早期历史的主要特征。其它12个省,尤其是恩特雷里奥斯、科连特斯和圣菲,渴望拥有自己的贸易通道和行使自由贸易的权利。而布宜诺斯艾利斯控制了阿根廷的贸易,对外表现为掌握着海关这一重要的机构。因此,关税成为协调国内经济发展的手段。

在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一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各省争论的焦点,内陆缺乏劳动力、技术、交通,而纺织业、酒类和粮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看来并不值得保护。但布宜诺斯艾利斯本身的不同行业,在贸易自由和贸易保守上的政策是不同的。在法国干涉阿根廷的行动失败后,罗萨斯集中力量打击内陆各省。1841年1月,罗萨斯停止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的自由航行。在没有陆路交通的情况下,阻碍河道的航行等于掐断沿岸各省的贸易和市场。1845年1月,罗萨斯中断科连特斯同巴拉圭的水路交通,使科连特斯和巴拉圭的贸易陷于瘫痪。因此,作为仅次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恩特雷里奥斯,希望取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垄断地位,自由通航。

布宜诺斯艾利斯同阿根廷的其他12个省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这是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必然结果,也是内陆和沿海省份从西班牙时期的波托西贸易到大西洋贸易的转换。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同布宜诺斯艾利斯既合作又斗争,各省有发展贸易的需要,又想脱离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各方面拥有的实力是各省不具备的 ,内陆贸易活跃了阿根廷国内市场,把阿根廷各省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国家一统。

(三)交通、劳动力与贸易的互动

在贸易方面,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但交通落后一直影响着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其他各省的贸易。为适应国际化羊毛产业,阿根廷铁路的建设为羊毛的出口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通,进而带动了内陆和沿海各省的发展,并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经济网络,也为把国家控制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打下了基础。1857年,阿根廷的第一条铁路开始修建。19世纪60年代,西部铁路和南部铁路破土动工。1870年,阿根廷中央铁路连接科尔多瓦、罗萨里奥,把广大的平原地区同布宜诺斯艾利斯联系了起来。这些铁路为生产地区服务,但铁路掌握在外国资本尤其是英国资本手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市场需要阿根廷的农牧产品,为了开发这些产品,就必须以交通作为条件,而交通对贸易拓展了空间。经济上空间的扩大,为完善阿根廷政治上的统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根廷地广人稀,劳动力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封建地主对土著的歧视和对土地的掠夺,土著一直是受压制的群体。从欧洲引进劳动力,不仅带来了劳力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贸易以市场为基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不足限制了国内市场,也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扩大。但通过移民,增加了人口,丰富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经济和土地的利用,交通和技术进步也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拓展了空间。阿根廷人口在城乡不同程度的进展使原住民和不同国家的移民共同生长在阿根廷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经济发展和贸易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民族取向,而在共同的历史文化上也为阿根廷的国家认同树立了根基。

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结构

阿根廷独立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国内其它地区产生了矛盾,集权派与联邦派为争夺国家的领导权而不遗余力地斗争,同时,土地和贸易的掌控权也是各个势力争夺的对象。农业还是典型的封建体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利用自身的力量分割着国家,均从自我出发去考虑国家利益。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遗迹还渗透着阿根廷社会的肌体,社会的不公正和种族之间的不和谐纵贯着阿根廷的历史,各种宗教僧团打着解放人民的旗号而被各种封建势力利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紧紧地同英国资本联系在一起,畜牧业的生产者和商人片面地以肉类和皮革作为生产和贸易的中心,纺织业这个早期资本主义兴起的核心部门让位给了畜牧业,传统的手工业也受到了冲击。这种不正常的生产和贸易方式只是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上层和英国。在国内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同英国资本有联系的地主和具有优势地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罗萨斯时期,英国在阿根廷获得广泛的免税贸易权,英国商人只要承认贸易只能经由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么就可以在阿根廷贸易上获得完全自由。英国商品不重视价格,他们重视商品带来的利益和对市场的占领。在英国廉价商品的冲击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包括阿根廷的整个拉美市场让位于强大的英国。英国不仅占领市场,而且冲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拉美的传统,西班牙美洲时期留下的落后的封建习惯在新的商品关系面前逐步瓦解。布宜诺斯艾利斯不稳定的社会经济状态为英国商人带来了机会,这种机会往往不是正常方式的贸易,而是带有投机方式的贸易,很多还带有走私性质。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尽管英国对整个拉丁美洲的出口不再像1809年和1811年那样占英国全部出口的35%,然而1820年至1850年期间每年向拉丁美洲出口的500万英镑,大致上一半出口到西班牙美洲,另一半则出口到巴西。按价值计算,比18世纪后半叶的平均数翻了一番,倘若按数量计算,则增加了好几倍。”[3]封建割据意识大于国家整体意识,阿根廷同巴西的战争使国家金库枯竭,地主的财富却不断增加,土地被这些具有封建和资本主义共同性质的地主占有。这些地主在表现为封建性农业生产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农牧场主,又是和市场紧密联系的资本家。

阿根廷经济和贸易的整合带动了国家统一,并进一步加深了出口增长和土地升值。国内的贫民和外来移民无力购买土地,土地集中在资产阶级化的地主手中,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劳动力的集中使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阿根廷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的农牧业到种植业的集约化,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又使大庄园的性质逐步改变。土地出售后分割,庄园趋于小型化的过程成了农牧业发展的趋势。阿根廷为解决劳动力和技术问题,大力引进欧洲移民,这些移民更多从事贸易,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其他交通便捷的地方形成了城市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壮大为稳定和繁荣阿根廷国家提供了支撑条件。经济的成长成就了阿根廷,但阿根廷依赖外国资本,强调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所以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形成自身体系,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必然受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制约。阿根廷的统治者沉溺在经济繁荣的表面现象中,而没有认识到阿根廷经济的深层次结构,这为阿根廷未来的经济萧条埋下了伏笔。

结语

在拉美,拥有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样好的贸易条件的城市不多。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走向了近代化道路,通过贸易整合带动经济发展,乃至于把联邦各省整合一起,形成了近现代的阿根廷。诚然,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更多的是以初级产品,尤其以畜产品和农产品为主,工业多是以这方面的加工业为重。布宜诺斯艾利斯缺乏工业支撑,整个国家缺乏用于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的储备和资本,金融体系不健全,出口得来的资金换来的往往是奢侈品和消费品。在1825年和1837年英国经济危机以及后来的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美国的南北战争中,阿根廷赢得了历史性机遇,但市场的变化也时刻打击着阿根廷脆弱的国民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上的一些竞争对手,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也在侵吞着阿根廷的市场份额。阿根廷发展了,但没有发展为强国。阿根廷没有向西方工业国家学到一点经验教训,借用马克斯·韦伯对儒教和新教论述时的一句话“儒家理性意味着理性地适应世界,新教理性意味着理性地掌握世界”。阿根廷也正应了这句名言,布宜诺斯艾利斯只是被动地用自己的农畜产品去适应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没有解决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去掌握这个市场。

阿根廷在殖民时代的贸易是在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府的控制之下,是服务于西班牙统治下的具有封建制度色彩的市场体系。独立后,阿根廷成为一个保留着诸多封建考迪罗因素的民族国家。但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面对的是从西班牙的封建哈布斯堡王朝到英国主导的近代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这种转变是制度上的转变,且已改变阿根廷从殖民地到近代主权国家的升华。贸易上的趋势正好说明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整个阿根廷作为一个新兴体和国家应有的尊严。阿根廷的历史经验教训不仅是阿根廷一国的,在世界范围内,诸如中国,同时代的清王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可是,西方通过工业革命,用廉价工业品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犹如阿根廷的牛肉、羊毛、小麦一样,只是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在西方工业文明主导下,只能是低端外围的商品。经济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依附于工业市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阿根廷用初级产品实现封建─资本主义性质的转折,中国则完全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从另一方面来看,阿根廷和同处一块大陆的美国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在时间上美国独立仅仅比拉美独立早30年左右,可是美国走在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在一定程度上,阿根廷同美国都属于移民式的国家,而且都以欧洲移民为主,可是,两国发展差异却很大,在贸易方面,美国在初期一直提倡保护幼稚工业,阿根廷却同东方式的贸易一样。由此看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贸易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以来一些依靠初级产品为主的国家角色。在初期发展上,对国家的融合、统一和进步确实起到一定意义,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依附世界主体贸易,必将走向衰弱。现代的事实已经证明,如何改变贸易结构,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值得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每个发展中国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布宜诺斯艾利斯内陆阿根廷
阿根廷玉米播种进度比2020年同期低
重叠——2020年阿根廷Hello Wood建造节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图志
内陆移民(外二首)
第二次奇迹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无人机的妙用
布宜诺斯艾利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