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8-02-09李法鹏
李法鹏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持续加快,低廉的成本、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内容、便捷的检索方式使网络一跃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达自身观点与利益需求,还可通过网络接收各类信息与思想文化观念。大学生网络舆情不仅有助于形成关注社会、参与学校与社会事务的良好氛围,还有助于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应注意的是,大学生极易受网络上错误观点的影响,导致其主流价值观遭到冲击,非理性情绪扩散迅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甚至会引发影响甚广的网络舆情事件。本研究重点就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路径加以探讨,旨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概述
舆情,即各种舆论情况的简称,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空间范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与发展,民众对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所秉持的态度。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的发展与传播为舆情的形成与扩散提供了平台,也催生了网络舆情这一新兴概念。网络舆情,指的是互联网平台上所充斥的对社会问题各种看法的舆论,即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对于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言论。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借助社交网站、通讯平台、搜索引擎、媒体等实现舆论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一)传播平台:泛在化、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舆情表达可利用多种平台实现传播,一旦热点事件出现,第一时间就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尤其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无线网络建设与Wifi普及率极高,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通讯、上网、定位等诸多扩展功能的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二)舆情主体:熟人传播、交互性强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微博、QQ、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上的熟人而进行舆情传播的。在这种情况下,舆情传播极大程度上是基于熟人的传播模式,不仅信任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信息私密性有效提升。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进程中,因同学关系所引发的强关系效应尤为显著,极易使他人相信信息的可靠性,也有效提升了舆情信息的交互性。
(三)舆情客体:内容多元化、演化速度快
高校网络舆情多源于大学生的身边事件,如奖助学金的评定、食堂宿舍情况、考试违纪、就业问题等,因而网络舆情客体内容趋于多元化、离散化。通常而言,校园突发性事件会激发大学生的广泛讨论,形成极具影响力的重大舆论事件,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对社会、政治新闻的敏感度不断提升,导致舆情客体“触点”越来越多,极易使高校网络舆情迅速演化,一跃成为社会舆情热点并快速传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四)舆情信息:碎片化、生动化
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微博、QQ等移动社交平台日臻完善,每个大学生都能借助网络传播语音、视频、图文信息。不仅如此,网络舆情传播还体现出碎片化特点,大学生借助碎片化时间,编辑碎片化信息。就时间层面而言,大量网络舆情信息均由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发布、评论、传播;就内容层面而言,大学生习惯将文字描述与现场感极强的视频或图片结合。因此赋予舆情信息碎片化、生动化特征。
(五)舆情传播:半封闭化、“圈子效应”显著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通过微信、微博、QQ等传播,借助此类社交平台,大学生可浏览、接收大量信息,也可迅速发布信息,传播过程自由而开放。尤其是微信平台这一最主要的舆情传播阵地,其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因而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半封闭社交圈,大学生发布信息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分享,而且评论的开放性低,外人很难获取,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圈子效应”日趋凸显。
三、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工作理念,以开放、创新的思维迎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辅导员不得不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创新途径,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充分意识到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迅速果断地占领网络文化制高点,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实践、创新、总结,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思想说教者角色转变为大学生的领路人、指导者,逐步引导大学生掌握“驾驭”网络的能力,使其学会在纷纭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是非,做到不以讹传讹、不散布谣言、不造谣生事。辅导员要以现代化手段与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使其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新人。
(二)创新工作机制,以交流、互动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辅导员而言,为了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率,还需创新工作机制,以交流、互动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方面,辅导员应加强交流与学习,主动参与相关培训,丰富网络舆情工作经验,以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辅导员应构建自己的师生聊天室、QQ群、微博群、微信群等,自主制作思政教育专题网站,积极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要依据大学生的诉求,选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有意义的案例资源,并进行深度解析。积极回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予以科学引导。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交互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引导其接受良好的网络文化熏陶,使其畅所欲言,通过民主、平等、自由的交流与互动,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为其提供释放心理能量的有效途径,增进师生间感情,促进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专家队伍,以专业、规范的途径引导网络舆情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十分复杂,若无专业素养,无法有效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高校应积极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一支思想先进、积极上进的专家队伍,辅助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专家与学者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利用论坛、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监测、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辅导员还可从大学生群体中选拔一些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参与到网络舆情工作中,适时地听取其意见,让他们帮助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鼓励大学生自主设计、管理、经营诸如论坛、学生社区等网站,引导他们坚持依法办网站、诚信办网站、文明办网站,严格规范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改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切实将网络舆情控制在可控、可疏导的范围内,不断减少因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
(四)做好线下工作,先解决问题再引导舆论
网络舆论通常是现实问题的折射,几乎所有网络舆论事件均可找到现实根源,高校网络舆情亦然。因此,辅导员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应始终坚守“先解决问题,再引导舆论”的基本原则,通常而言,有效解决现实问题会促进负面舆论自行消散。如:有所高校辅导员发动大学生献血,为了动员大学生参与,辅导员将献血与评奖评优等挂钩,引发了不少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并将该事件发布于网络,引发了众人围观,形成了网络舆情。在如此情况下,首要工作并非线上舆论的引导,而应是线下问题的解决。应构建大学生多元化诉求表达渠道,找出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如学费、高校安全、食宿、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就业情况等。应拓宽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途径,构建完善的内部沟通机制,使大学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表达诉求,消解其不良情绪,从而有效防范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大学生对校园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意见与情绪,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应通过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参考专家意见、解决现实问题等方式,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