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升本选拔模式的思考
2018-02-09刘胡良
刘胡良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济南 250011)
专升本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升本教育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普通高校专升本,主要面向全日制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二是成人高校或自考专升本,主要面向已取得专科学历的社会考生。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类面向全日制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普通专升本。普通专升本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除普通高考外能够取得国家统招全日制本科文凭的重要途径,其选拔模式作为以点带面的关键环节,备受社会关注。
1 专升本教育概况
1.1 专升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专升本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我国首先在师范领域举办专升本。当时的政策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专升本局限于师范教育领域,这一阶段可称为专升本的萌芽阶段[1]。
1990年起,我国正式开启了从普通专科院校直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改革,专升本正式启动。该培养模式为部分优秀专科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开了通道。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随着专科毕业生不断增加,各省市陆续推出专升本政策,在国家统一审定的本科招生计划内,划拨出一部分指标用于普通专升本,专升本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录取比例不断增加。此后,国家对于专升本进行了管理与规范。2006年,教育部和发改委出台了《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2]。从此,专升本教育逐渐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
1.2 专升本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专升本教育的发展模式已历经20多年,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其中既有发展的可能,也有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专升本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布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仅到专科层次,将高职等同于高专,显然无法胜任培养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也不能适应当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如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一起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开始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将许多专科学校改制成技术学院,并出现了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此后逐渐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直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台湾地区有超过1/3的高职专科毕业生继续接受本科层次以上的高职教育)[3]。我国的专升本教育开辟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渠道,为优秀高职专科学生继续深造打通了道路,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专升本教育对于高职专科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当今社会对于学历的认可度较高,学历要求是许多就业招聘中的硬性条件。同时,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对大部分考生仍然是“一考定终身”,许多进入高职专科的学生是在高考中“发挥不佳”的学生,社会现实和自身情况促成了这部分学生继续追求更高层次教育的热情,而专升本教育恰恰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目标与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高职专科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
2 专升本教育选拔模式比较研究
自开展专升本教育以来,各省基本实行“3+2”模式,即3年专科加2年本科,但是对于专升本的选拔模式,教育部并没有统一规定,各省根据本省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情况,制定了符合本省特点的选拔制度,本文选取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湖南、福建、陕西、吉林、广西等省市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
2.1 报名条件
大部分省市只允许本省(市)范围内普通高职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报考,对于往届毕业生则只允许退役士兵考生报考,只有广东等个别省份允许本省户籍的往届毕业生报考,江苏省以前的专升本考试尝试允许部分优秀的二年级专科生报考,现在则终止了该项尝试。这样的报考条件限制符合专升本教育的发展定位,体现高职专科教育的特点,有利于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避免了过度复习使得专升本成为“二次高考”。同时,部分省市对于生源院校参加专升本选拔的学生比例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即只有专科学校的部分优秀学生能够参加选拔,如北京、四川规定由生源院校推荐学生报考,人数不超过应届毕业生的15%。山东省的专升本报名政策2020年也将进行调整,同样限制了报考比例,同专业同年级综合素质测评在前40%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报名。限制报考比例政策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使学生更加关注在专科阶段的相关学习,避免部分学生盲目陷入专升本的备考之中。
2.2 考核方式
现行的各省市专升本选拔考核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形式:
第一种为统考模式,即公共课、专业课均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生填报志愿,投档录取。采用“统考模式”的省份包括山东、福建、陕西、浙江等,它们在各自的考试科目上也各具特色,如山东省专升本统考采用的是2门公共课加2门专业课的方式;福建省采用的是2门公共课加1门专业课,按专业大类报考方式;陕西省、浙江省采用的是只统考2门公共课,依据总分投档录取。各省统考科目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科目。
第二种为自主选拔模式,即各招生院校自行组织专升本命题、考试、录取。上海、湖北、甘肃、安徽的专升本选拔均完全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四川、湖南、广西等省份在招生院校自主选拔的基础上强化了生源院校的推荐作用,如湖南省规定,生源院校须与招生院校建立合作接受关系,生源院校推荐应届毕业生的20%参加招生院校自行组织的专升本选拔考试。
第三种为“统考+自主”模式,即全省统考部分科目,招生院校自主考试部分科目。这种模式的代表省市为北京、广东,如北京市专升本采用的是统考1门外语公共课,同时招生院校自主组织2门专业课考试,统一划定公共课分数线,招生院校根据总成绩择优录取。
3 现行专升本选拔模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3种现行的选拔模式,从是否有利于高职教育角度以及选拔方式的效度等方面分析,我国的专升本选拔存在以下问题。
3.1 招生院校参与度不高
招生院校是专升本的招生主体,招录考生的特点与招生院校自身培养要求的适应性是确保专升本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许多省市的专升本选拔中院校的参与度较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完全由省市主管部门组织的“只见分不见人”的选拔方式不能充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发挥不同院校的专业办学特色,招生院校在录取中缺乏选择权。其中被广为诟病的是,录取的部分考生缺乏相关专业的基础,从而造成了本科阶段的培养困难。这样的选拔方式也必然无法调动招生院校的主动性。
3.2 选拔形式单一
在前述3种专升本选拔模式中,纸笔考试仍然是其中的主要形式,只有辽宁等个别省份的考生必须参加相应专业的技能测试。在考试形式上,省级统考与院校自主考试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命题与考试责任主体的变化。纸笔考试在测定陈述性知识及考查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效度,但在考查知识技能的实践操作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这样的考试形式与职业教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选拔导向与培养目标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升本教育的畸形发展。因此,有学者将专升本选拔形象地称为“二次高考”[4]。对于职业教育,也容易形成千校一面的发展问题。
3.3 不同专业冷热不均
省级教育部门主导,缺乏院校参与的选拔方式,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更无法实现专业对口,这样的模式造成的其中一个问题便是不同招生专业报考冷热不均,热门专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冷门专业则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如部分外语类专业,从往年报考情况看,报考人数经常大幅度少于该专业招生计划;同时也有会计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每年的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竞争激烈。
3.4 命题模式亟需改进
专升本考试的命题模式主要由全省统一命题及院校自主命题,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试题的安全保密。采用全省统考模式的省份,专升本命题工作主要由省级部门统一负责,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的是制定统一要求委托院校进行命题,而受人员、资金等客观条件所限,往往无法采用封闭入闱式的高考命题模式。这样的命题模式必然会增加试题安全保密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统考科目较多的省份,如2017年山东省专升本考试,全省统考49个专业,共命制98门专业课;2017年福建省专升本考试统一命制27门统考课程。对于院校自主选拔模式,命题的安全保密也是考试的关键风险节点。
命题质量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命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考试选拔的信度与效度。专升本的命题质量往往并不尽如人意,统考命题科目繁多,又受制于命题模式所限,命题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无明显错误则是比较实际的要求。自主命题的试题质量则更加令人担忧,甚至出现部分学校为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保证生源数量充足,命制的试题过于简单,缺乏必要的区分度和效度,无法有效地进行选拔[5]。
4 思考与建议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模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6]。据此,就高职教育专升本选拔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层面统筹规划布局,加强对专升本选拔模式改革的研究。考试招生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专升本选拔模式的改革必须从职业教育乃至全民教育的更高层次去思考布局,方能取得“以点带面”的效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渠道,促进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7-8]。这里指明了专升本教育的必要性及发展方向,专升本应该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学习的通道,同时专升本的选拔模式也应该多元化,更加有效地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具体涉及的报考条件、考核方式、行业评价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提高招生院校在专升本选拔中的参与程度。招生院校是专升本招生与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由于其实践性强,办学特色鲜明,对生源要求差异明显,“只见分不见人”的选拔方式并不能适应招生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在这方面,有些省市已有有益的尝试,如北京市只统考1门公共课,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2门专业课考试内容,这样的选拔方式既保障了考试的公信力,又将专业能力的考核权放给学校。这种选拔模式突出的是省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而将招生的主体地位归于招生院校,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
第三,积极探索多种选拔方式相结合。不同省市、不同院校的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一刀切”式的规定并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同模式的专升本选拔方式各有其优势,值得我们在改革中相互借鉴,如统考模式有利于选拔的规范性,具有更高的社会公信力;自主模式能够有利于发挥招生院校的主体地位。同时有些省市还有一些更加丰富的有益探索,如山东省普通高考中的高职“3+2”录取,学生接受3年专科高职教育,参加专升本统考公共课及对口高校的专业测试后,直接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对口衔接,既有利于提高专科院校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本科院校选拔符合本校培养特色的人才。山东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职“3+2”培养模式以来,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江苏省在专升本选拔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7年江苏专升本选拔,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普通应届毕业生参加全省统考(3门公共课),依据总分、志愿统一投档录取;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可在学校推荐下参加6所公立本科院校的专升本自主招生。这样的分类选拔方式既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又为不同类型的院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同样值得借鉴。
第四,合理编制不同专业专升本招生计划。编制招生计划应从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充分的调研,将专升本的招生计划与普通高考中的本专科招生计划统筹制订,既发挥专升本选拔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计划编制不合理导致的“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和计划浪费问题。仅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从往年各医学院校的录取情况看,临床医学往往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学生的报考热情较高,但是由于临床医学自身的特点,专科毕业的临床医学生就业途径狭窄,学生有强烈的深造愿望,因此建议在编制普通高考招生计划时,就能够根据专业特点与发展,统筹分配本、专科计划数,以便更好地促进专业和学生的发展。
专升本选拔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互转的有效通道。
[1]苟顺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升本”考试的现状及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33):29-33.
[2]潘懋元,肖海涛.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基于专升本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7):36-39.
[3]张令峰.加强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管理的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106-108.
[4]王飞.基于学生需求的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5]杜小红.对我国“普通专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0):116-117.
[6]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EB/OL].(2014-07-03)[2018-02-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7/171295.html.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8-01-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8]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8-01-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