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兽医实验室检测中的生物安全防护
2018-02-09,
,
(1.聊城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2.聊城市畜禽屠宰管理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被OIE定位为B类人畜共患和传染的疾病[1]。近年来,人或畜禽之间布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布病不能相互传染,人的病例主要来源于畜禽[2]。因此,加强对畜禽布病的监测净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山东省省级牛羊场布鲁氏菌病净化场(县)创建工作方案(试行)》都明确要求加大牛羊布病检测净化工作。随着牛羊布病检测工作量的加大,广大兽医实验室检测人员感染布病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布鲁氏菌是感染实验室人员频率最高的人畜共患病之一[3]。因此,在动物布病检测过程中必须做好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检测人员不被布鲁氏菌感染。本文主要从布病兽医实验室检测中可能发生的布病感染因素、生物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等方面作以介绍。
1 实验室可能发生布病感染因素
1.1 气溶胶造成感染
气溶胶为固体或液体微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它是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的均匀体系,大小一般在0.1-100微米之间,含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经呼吸道到达肺泡,粒子被滞留在呼吸道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在该处引起感染[4]。以下操作均可产生气溶胶,如吸取感染性液体时产生气泡,向空气中直接排放气泡;混匀感染性液体时,末端在容器的液面上;感染性液体离心结束后,迅速打开离心机;在开放式的酒精灯火焰上对接种环进行灭菌等。
1.2 直接接触造成感染
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未戴手套,皮肤直接接触含布鲁氏菌的家畜血液、血清、感染性标本或培养物;实验室人员做实验时触摸嘴、眼和面部或者化妆、配戴隐形眼镜;记录过程中咬笔;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水或者嚼口香糖以及储存食用物品等都可能造成布鲁氏菌通过消化道或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1.3 人员相关风险
任何疾病的感染都存在个体差异,实验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思想情绪等都可能影响布病的感染。赤藓醇是布鲁氏菌的有力生长刺激物,因此孕妇比未孕人员同等条件下感染布病的几率大。
2 实验室内生物安全操作与防护措施
2.1 样品接收程序
采集畜禽血液样品时最好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可防止在离心过程中产生气溶胶,而且还可以避免血液从注射器到离心管过程中产生气溶胶和发生溶血;分离完血清不宜直接倾倒血清,而应使用移液器吸出后再注入离心管;接样人员在接收样品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等。
2.2 进入实验室前程序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先进入更衣室,脱掉所穿鞋和衣服,换上工作服、防护鞋、戴手套、口罩、帽子,手套应套在工作服的外面,必要时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等。
2.3 离开实验室程序
试验结束后,工作人员在实验室脱掉防护用品,装入高压灭菌袋中。如果手接触过感染性材料,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方可脱掉手套,打开更衣室的紫外灯进行紫外照射,如果工作服和防护鞋脏,应先清洗再消毒。
2.4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
试验结束后,用过的样品、试剂空瓶、平板、试管、吸头、防护用品等应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人进行收集,放入高压灭菌袋,高压灭菌后交医疗废物处理公司进行处理并做好废弃物处理记录。
3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及健康管理
新进员工首先要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基本的防护措施,学会正确穿戴防护用品,了解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然后对其进行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方面的培训,在考核通过后颁发上岗证,方可开展相关项目的检测工作。老员工每年要定期参加生物安全知识的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相关的演练。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测工作。凡高度疲劳者、怀孕及哺乳期妇女、手或身体其他暴露部位有伤口或皮肤病患者,暂停检测工作。另外,每年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布鲁氏菌病的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4 实验室工作注意事项
按照实验室等级开展相关布病试验时,BSL-1级实验室可以开展不涉及布病病原的血清学检测,BSL-2级实验室可以开展布病灭活材料试验、布病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试验,BSL-3级和BSL-4级实验室可以开展布病病原分离培养、布病动物感染试验。
试验开始前应配制好消毒液,以备处理溅出的感染性材料和接触过感染性的用品。开展布病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时,可用一次性专业检测纸板代替玻璃平板,检测完成后,纸板用紫外灯照射消毒后方可处理。
试验过程中放置感染性材料的离心管等容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盖子。使用过的注射器需放在密封容器内。操作感染性材料时,使用带有滤芯的吸头,禁止用吸管吹打感染性材料。试验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应在清洁区内完成。试验结束后,所用仪器、工作台面和地面均先进行清洁,然后用消毒液擦拭或者用紫外灯照射消毒。
参考文献:
[1]马淑强,杨世英,马伟林,等.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2):57-64.
[2]尚德秋.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1996(6):335-348.
[3]吴清民.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研究对策 [J].兽医导刊,2003(3):21-23.
[4]王秀茹.动物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