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文化博弈
——宗教信仰文化角度下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2018-02-09刘慧
刘 慧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战争威胁仍然存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防御敌对势力,我们必须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防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战争形态的变体,催生文化的战斗功能。宗教信仰文化既属于文化范畴,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方式。比如十九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就企图在意识形态上殖民中国人民。习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以宗教信仰文化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全面树立国家安全观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
国防教育不仅显现着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更是学生素质培养和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国防教育可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从国防历史、国防背景、国防文化等不同层次认知国防的功能。但目前,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阻碍,学生的国防知识结构有待完善。第一,文化认知的盲点。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有歧义,不仅将文化视为不可触摸的事物、置身于文化之外,还将文化孤立,形成单一的文化片段。当提问:“你是否了解文化与国防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仅知道一点,一部分学生则表示根本不了解。第二,宗教信仰的敏感性。师生都不愿过多谈论宗教信仰,加之专业的局限性和文化的不对等性,不能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性看待宗教信仰文化。对临床专业16级985名学生、临床专业17级748名学生、中药学专业17级68名学生、共180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专业16级52%的学生、临床专业17级47%的学生、中药学专业17级36%的学生均认为国防教育中涉及的宗教信仰文化内容较少;临床专业16级11%、临床专业17级16%、中药学专业17级6%的学生则认为国防教育中没有包含宗教信仰文化的内容;临床专业16级27%、临床专业17级25%、中药学专业17级18%的学生还表示,不知道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上数据显示,国防教育中的文化覆盖面有限。第三,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所秉持的态度也影响学科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影响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和连接度。如临床专业40%的学生不会将国家安全等国防意识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24%的学生则从未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国防文化与国防教育具有不可分离的特性,是国防意识和文化自信塑造的根源。因此,从宗教信仰文化角度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宗教信仰文化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联系
宗教信仰文化与国防教育息息相关,既是国防教育的文化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精神纬度。在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明晰宗教信仰文化的功能,有助于推进国防教育的开展。
1.宗教信仰文化释义
宗教信仰文化是从文化中衍伸出来的概念。其与文化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既有共同的内涵,又有不同的外延。“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囊括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包含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各方面的内容。宗教信仰是文化的元素之一,属于文化系统的一个部分,是文化内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借助宗教信仰为载体,发挥自身的功能,体现文化赋予的寓意。宗教信仰既是精神文化的具体显现,又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关联发挥文化的多重功能。从广义角度而言,宗教信仰就是文化。从狭义的层面来说,宗教信仰文化核心在于精神层面,着重诠释文化信仰的意义,要求对文化的笃信和虔诚,侧面演绎个体心理的自豪感和崇敬感。
2.宗教信仰文化在国防教育中的定位
宗教信仰文化在意识形态的入侵功能更加突出,对国家安全意识的威胁更显著。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1]12世纪,萨拉丁·阿尤布就曾利用伊斯兰教成功建立阿尤布王朝。以宗教信仰文化为主体的非战争方式和间接入侵手段成为获取军事胜利的主要渠道。这也使得军事斗争较以往更为复杂,军事战争较过去更加变化多端。宗教信仰文化为文化入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促使战争向“不直接杀伤敌人的肉体而又迫使敌人战败的趋势发展。”[2]宗教信仰文化具有潜在的破坏力和战斗力,属于隐性的战争武器。文化的动态性特征,又促进宗教信仰的超速发展,使宗教信仰与他国的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变体的宗教信仰文化,也直接影响他国人民的思维意识。如今,美国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品肆意横行,以日漫为标志的日韩文化也在蚕食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外来文化体系都以“文化攻心”和“文化掠夺”的方式,在无形战场中悄然搏杀,成为国防战略中不可不防的隐性武器。
3.文化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影响
在新型战略背景下,文化的主导权和制控权远比武器的威力强大,发挥的作用也难以估量。强化文化在国防教育中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国防力量、增强国防部署,以及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国防教育中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健全学生文化心态和拓宽国防安全意识两个方面。文化心态和国家安全意识相互关联,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意识,反之会导致战略决策失误,形成错误的国防观念。文化心态则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两个因素构成,是文化自觉奠基和文化自信升华共同发挥的效用。国防教育中的文化灌输为文化心态的培育提供载体和平台。学生从国际视野和国家高度认知文化的属性和寓意,明确自身的标志并更具尊严感。同时,国防教育拓宽文化的外延和功能,也拓展国防的点与面。国防从军事防御转为多领域的防御,更重视防止文化入侵,扩大国家安全意识的范围和文化自信的范畴。
三、国防教育中的文化碰撞
国防教育的文化涵盖面宽泛,含有政治、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涉及多元文化体系。其中,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都是国与国之间较量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强弱的指标。这几种文化又联系交融,“文化影响离不开政治力量,政治影响常以文化影响先行。政治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民身份认同的基础。而当代文化安全主要指政治文化安全。国际关系首先是社会和文化,然后才是政治和经济。”[3]由此,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物质、宗教等都成为国防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涵,也是与其他文化博弈的因素和载体。“当前,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包括思想道德与精神文化领域的矛盾也很突出。”[4]国防文化内容的学习应该包括所有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厘清国际关系和国家的战略位置,这一过程需要掌控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又需要掌握外来文化体系和内容,同时,要求文化持有者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国防教育中文化的碰撞既是文化各方面的博弈,也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态的博弈。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则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范式。面对各种事物,学生会以宗教信仰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并以惯常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心理来解决问题。在接触其他文化时,会出现极度排斥或自我调适两种情况。而一些具有本土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本土宗教信仰与民族情感相结合,生活模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都与宗教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联系性,更促进宗教、民族、国家、历史等问题的融合。学生一旦对宗教信仰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必定将所有问题宗教化。如此,文化碰撞的间隙学生不仅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难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且容易受三股势力的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歪曲宗教义理,煽动民族仇恨,严重威胁着边疆的繁荣稳定与社会发展,危害着国家安全。”[5]国防教育中要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此外,文化博弈现象,在宗教信仰文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校园文化之间更加显著。宗教信仰崇尚精神力量,以唯心主义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以唯物主义为准绳。两种文化的理念截然相反。但外来宗教信仰文化在博弈的进程中又常常发挥难以估量的功效,凭借意识形态入侵的便捷性迅速取得斗争的胜利。“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观念淡化。”[6]西方思维模式使自身文化价值链被迫中断,个体失去继承文化的精神动力。
国防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内部文化碰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博弈的过程,既要做到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自知,理性地对待所有文化,并具备科学的文化观抵御文化侵略,又要洞悉其他模式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的形态和功能,以设计符合时代特征和国家需求的国防战略,防止意识形态的入侵。
四、宗教信仰文化与大学生国防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宗教信仰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能有效推进国防教育的开展,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并增强国防意识的覆盖面。
1.拓宽理论学习,有效将文化进行点面结合,防止文化入侵
国防教育增加宗教信仰文化的学习,是扩大理论知识范围、促使学生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国防教育没必要刻意避讳宗教内容,有意回避反而更增添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学生形成一知半解的认知,不利于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应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客观分析宗教信仰文化内容,如“讲述‘科学的理想信念’部分时,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宗教的虚幻‘天堂’用近现代中国发展的事实加以比较说明;讲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部分时,可以播放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的讲话视频,并对党的宗教政策加以解析。”[7]结合宗教信仰的历史知识,剖析宗教信仰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让学生形成连贯知识链,并从片面信息中走出,化解学生的猎奇心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不盲从、不偏激,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亦能理性对待宗教信仰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为树立文化自信,防止文化入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剖析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树立正确文化观
宗教信仰文化分为制度性宗教和民间信仰两类。制度性宗教有主流文化的标签,具有官方属性,民间信仰被称为大众文化,则归为非主流文化类别。除了制度性宗教,其余都属于民间信仰。信仰制度性宗教的学生比例少,只占调查人数的6%,部分信仰民间信仰,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对于具有民间信仰的同学容易将自身置于文化边缘。其实,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都统一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内。尤其体现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以和为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彰显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均蕴含在各种信仰中,并与我国文化的方向和要求相趋同。而学生的信仰与爱国、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也是相一致的。可以说,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形成的固有文化思维分不开,课程涵盖的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此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使之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理解各种文化思维都是围绕此根脉发散开来,国防教育也是围绕民族的“根”在发展。引导学生弄清楚文化的源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与心理健康教育同行,强化国防教育,建立文化自信
心理健康是衡量大学生健康的标尺之一。健康的文化心态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反映。而宗教信仰文化又主要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如果大学生因不良心态形成孤寂感、挫败感、绝望感等都会迫使学生盲从宗教信仰,在虚幻飘渺的世界中寻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更会放大自身信仰的功能,夸大信仰的作用,减小其他文化的效能,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部分信仰宗教的学生只能接受对宗教的褒奖,不能承受宗教信仰的负面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则能为学生健康心理奠定基础,通过与国防教育结合,发挥信仰心理的功能,将能从更高层面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帮助其树立较强的文化自信,正确看待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以及在国防中的定位,在头脑中建立起强大的国防意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认同的效能,是学生建立自信和信仰的保障。“教师的亲和力则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及信赖感。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身份,要真诚主动、满腔热情地去关爱学生,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说心里话,愿意与教师交朋友。”[8]零距离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也为文化自信的塑造打下基础。
4.丰富文化载体,促进文化互补,提升爱国情感
。
国防教育是进行文化教育的独立载体,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都有局限性。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观摩学习等都为国防文化教育提供多样化平台,弥补国防教育中的短板,扩充国防教育的内容。书本中的国防文化通常以静态形式呈现,学生习得的是单一文化知识,而其他形式中的国防文化是以动态为主,静态为辅,动静结合的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容易深入学生内心,触动学生的心灵。理论与实际结合,展示文化的鲜活性,也破除宗教信仰文化的虚幻感。学生通过文化的动态展演,深层次了解宗教信仰文化的起源,内心自主进行文化比较,进一步寻找到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并逐步提升爱国情感。
从宗教信仰文化角度研究国防教育,目的是从多维度的视角把控国家安全的内涵,同时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宗教信仰文化的认知。借助国防教育的传授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宗教信仰文化,宏观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历史纬度和功能,从而甄别信仰文化,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信仰文化煽动民族分裂,破坏国家安全。
五、结语
文化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宗教信仰文化则主要从心理上强化这种规范。宗教信仰文化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方式,不仅影响他国人民的思维意识,更严重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宗教信仰文化视角研究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既拓宽国防教育的范围,强化国防意识,又扩大文化的范畴,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国防教育中的宗教信仰文化学习,主要是针对西方宗教文化入侵,文化渗透作出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研究国防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体系,有利于甄别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文化的不断博弈中,适时将宗教信仰文化中的民族情感、爱国意识等融入各种文化,将信仰心理与民族情感、爱国、爱校情感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并在创新国防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2]王玉东.现代战争心战宣传研究[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01.
[3]吴格言.文化国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4]李懋君.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5):124.
[5]李晓龙.对宗教、民族、国家安全的统一考量——试论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的理论特色与理论内涵[J].世界宗教研究,2016,(2):10.
[6]张思坚.通过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J].教书育人,2014,(5):54.
[7]粱崇.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与引导[J].知识文库,2017,(14):293.
[8]杨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调查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5):104.